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7 毫秒
1.
从“用工荒”看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工荒"现象反映了农民工教育的缺失与错位,教育培训对于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具有重要作用。但现阶段,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困难重重。随着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我国农民工市场的主力,对其进行必要的职业培训对解决我国目前出现的"用工荒"以及保持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入手,结合我国民营企业最近面对的用工荒现象,深入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安徽省农民工权益状况的调查,可以发现政策疏导鼓励,农民工不再"盲流";农民工工资相对有保障;雇主方劳动保护意识逐渐增强等方面有所改善.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子女在务工地教育落实难、农民工身体素质整体愈下、希望有养老保险等.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应当适当放宽"民工子弟学校"的准入条件,实行最高工作时限和最低工资立法,加大对农民工的司法保护,为农民工首先建立工伤、养老保险制度,等等.  相似文献   

3.
王世斌  兰玲 《商场现代化》2008,(15):381-382
农民工流入地政府对农民工实施补偿教育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现实意义。如何保障流入地农民工的补偿教育?一是应从国家层面给予农民工"国民待遇",二是农民工流入地政府给予农民工市民待遇。通过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和农民工流入地政府的财政支持可以把农民工补偿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因为农民工补偿教育的主要对象是"第二代农民工",因此补偿教育内容应以技能教育为主。  相似文献   

4.
钱静雅  姜军  兰佩琴  简琪 《商》2012,(12):126-126
在改革开放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浪潮之下,农民工成为了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如今,农民工人口规模越来越庞大,跟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也与日俱增,农民工子弟校破土而生。办学起步晚、针对群体特殊、学校资金紧张,教学水平不佳俨然成为农民工子弟校的标签。一步一步发展至今,执著却艰难。教育乃立国之本,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请让农民工子弟校健康稳健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根据"南京市外来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情况调查"数据,从劳动合同的签订、就业的稳定性以及工资水平三个方面,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发现:从农民工本身的就业主体角度来看,在受教育程度、职业培训状况以及技能水平等人力资本方面具有优势的农民工,其就业的质量也较高。良好的社会资本有助于增强农民工的工作稳定性,但是对于劳动合同的签订以及工资水平没有显著的、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对农民工文化程度与生活状况之间的关联性做了系统分析。并针对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从保障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入手,探索出了"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农民工精神文化工作机制,以期推动农民工精神文化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当代中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关系到民生问题。本文探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搞好新生代农民工教育消费的意义,当前新生代农民工教育消费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党和政府的"阳光工程"为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笔者以近年来对返乡农民工进行文秘与办公自动化培训存在的问题为基础,提出了相应改进措施对加强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比较,有较大的代际差异,新生代农民工比第一代农民工具有较强的人力资本,具有投资性、时代性、持续性和脆弱性。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投资,目前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从教育、培训、健康、迁移四个维度共十个指标对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分别论述,并分别从这四个维度和十个指标的角度提出了优化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北京农民工数据为例,将农民工分为新生代农民工和老一代农民工,用stata10.0软件进行回归,研究农民工人力资本与收入之间的关系,期望从农民工人力资本角度进行完善,提高农民工收入。结果表明,教育、外出打工年限和培训与农民工收入正相关;健康与老一代农民工收入正相关,与新生代农民工收入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毛宇 《华商》2008,(16):94-95
从战略高度认识农民工在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市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妥善解决农民工持久性转移中面临的问题。在体制内和政策上阻碍农民工转移的因素逐渐化解后,农民工人力资源质量不能满足于城市化的需要已成为当前制约农民工持久转移的最大障碍。分析教育对农民工的就业、收入和市民化的影响,只有大力构建和完善农民工教育体系才能根本上扭转不利于农民工向市民持久转移的不利局面。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福州市长乐区352份问卷调查结果,从收入、消费观念、家庭因素、工作特征、工作环境、未来预期等方面分析影响农民工消费行为的因素。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工作收入、消费观念、家庭因素、工作时长、是否拖欠工资对农民的消费产生显著影响。分析农民工的消费行为,探讨这些因素对农民工消费行为的影响。并根据研究结论,针对农民工的收入、教育、合法权益、政府对其转移性支付四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提高农民工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13.
李大芳 《北方经贸》2006,(12):17-18
通过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研究,将建立综合的管理机制,为农民工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信息,关注农民工的焦点问题不能总是集中在农民工的工资被拖欠、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等几个有限的领域,应该从全方位关注农民工的整个生态状况。但目前对农民工没有针对性的法律条文,这就需要有健全的农民工权益的保障法规,让农民工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情况下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休闲消费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闲时"、"闲钱"是休闲消费必不可少的前提,然而,不少农民工"闲时"、"闲钱"还缺乏,休闲消费能力有限。同时,部分农民工休闲观念偏颇,休闲技能缺乏,休闲消费存在误区。破解农民工的休闲消费问题,提升农民工的休闲消费能力和品位,一要更新观念,明确休闲消费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二要强化法律的权威,落实相关待遇,提高广大农民工的休闲消费能力;三要加强休闲消费教育,优化农民工的休闲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15.
基于对北京市农民工实地调查的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整合型"和"跨越型"社会资本角度,分析了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整合型"和"跨越型"社会资本都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具有显著影响,且这种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整合型"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具有反向阻碍作用,"跨越型"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此外,年龄、受教育水平、收入和在京务工年限等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也具有显著影响。构建和谐的企业员工关系和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有利于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农民工受歧视的问题却非常严重,既损害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也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农民工在城市中所遭受的歧视主要表现在就业歧视、社会保障歧视、教育歧视,根源在于城乡分割的二元制度。为解决农民工受歧视问题,应从改革户籍制度入手,加快制度创新,创建平等的就业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抽样数据,基于最大似然估计方法,考察农民工跨城市二次流动和回流返乡的影响因素,以纠正样本的选择性偏误.研究结果发现,近六成的农民工发生二次流动,且表现"抱团流动"的典型特征,获取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工作待遇成为农民工跨城市二次流动的最主要原因;照顾老人孩子和结婚是农民工回流返乡的最主要原因.农村劳动力的城乡流动、 跨城市二次流动和回流返乡表现明显的差异,与城乡流动相反,女性、 年龄越大、 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民工更倾向于二次流动,而家庭负担较重、 外出务工期间无家人陪同的农民工更容易回流返乡.  相似文献   

18.
何亚慧  陈小玉 《商》2012,(16):139-140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人口开始大规模的向城市转移,城市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农民工。他们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其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和身份的特殊性,使得他们在融入城市社会时产生了种种问题。而目前我国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尚处在不断探索向前发展的阶段,在社会关注、教育主体、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手段以及教育环境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新时期加强对农民工的关注,提升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专业化水平,制定明确的教育目标,丰富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优化教育环境对加强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政策的不断改革深化,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发展进程及对当前城市生活的满意度与老一辈农民工相比,已有了很大差异,但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现状与权益保护依然使他们处于社会生活的特殊地位,文章基于当前社会福利政策视角,就农民工当前的职业、教育、个人及未来选择等方面,梳理当前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现状并引发思考。  相似文献   

20.
王艳  孙晓婷 《商》2012,(14):162-162
本文尝试提出: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公办学校通过实施"多元一体化的体育教育",吸收城乡文化的积极因素,建设学校新文化,从而化解文化冲突,促进学校整个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