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博  熊婷  王菁 《商业会计》2012,(3):91-93
信息透明度是运作良好的非营利组织治理体系的基本要素,同时也是非营利组织运作和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信息质量和透明度高低,制约着非营利组织的治理水平,影响着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力。本文在对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动因分析的基础上,基于云计算构建了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框架体系,以期对非营利组织加强治理,提高信息质量、透明度和社会公信力,促使非营利组织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法律缺少对非营利组织的关联方关系及关联方交易做出明确规定,现实中却有关联方交易存在,一些民间团体、慈善机构利用关联交易非法敛财、涉嫌腐败的社会事件不断出现,引发人们对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危机参照关于企业关联方及关联方交易的有关规定,我们可以从制定非营利组织关联交易准则、建立关联方交易信息强制披露机制、引入审计监督与政府监督等多方面入手,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关联方关系及关联方交易的监管与披露,增强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促进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机制:一个理论框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机制解决的是组织信息透明度的问题,是提高组织的社会公信力、促进组织健康持续发展的制度选择。然而在信息披露方面,非营利组织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构建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机制的理论框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非营利组织普遍存在信息不透明和社会公信力不高的状况,随着社会管理创新的不断深入,我国非营利组织需要变革现行的会计体系,制定适合我国公益组织发展的会计准则,构建非营利组织绩效会计控制系统,以综合绩效报告的方式全面披露非营利组织绩效信息,提高非营利组织绩效管理水平的同时,为会计信息使用者评价组织绩效提供信息,提高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同时在我国的公益市场中建立资源竞争秩序和可持续发展秩序,提高公众的社会福祉.  相似文献   

5.
裴杰 《价格月刊》2007,(11):87-89
现阶段,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不足已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待各方不懈努力去解决,从主动行为的角度讲,通过建立科学营销机制和以使命为核心的组织文化,从而打造自身公信力,不失为非营利组织走出公信力困境的积极选择。  相似文献   

6.
唐英 《商》2012,(16):68-69
近年来,民间非营利组织发展迅速,现已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是,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影响了其信誉和公信力,因而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本文分析了民间非营利组织在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了加强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7.
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政府管制的理论依据与现实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披露是提升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和增强其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而政府对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的管制能保证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的充分与有效.从公共产品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及信息不对称理论来看,政府对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进行管制有充分的理论依据.文章结合我国的实际指出,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信息披露管制的法律规范、直接披露相关信息、分析与评价信息披露质量、惩罚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等路径,来加强对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的管制.  相似文献   

8.
随着非营利组织数量的增多、规模的扩大,其社会影响力日益提高。良好的会计信息披露机制,是提升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信力、促进组织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从近年来频发的非营利组织负面新闻出发,指出了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并作出了原因分析,最后给出了解决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9.
非营利组织的诚信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严 《华商》2008,(21):74-75
诚信是维系一个组织存在和发展的首要信条,是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乃至个人都必须遵守的价值准则。非营利组织作为为社会提供准公共产品的公益或共益性的独立机构,由于它的资金主要来自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捐助,与政府和企业相比,更要诚实守信。可以说,诚信是非营利组织的生命。然而,非营利组织却存在严重的诚信危机问题,我们要运用综合监督等机制推动非营利组织的诚信建设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严 《华商》2008,(22):74-75
诚信是维系一个组织存在和发展的首要信条,是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乃至个人都必须遵守的价值准则。非营利组织作为为社会提供准公共产品的公益或共益性的独立机构,由于它的资金主要来自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捐助,与政府和企业相比,更要诚实守信。可以说,诚信是非营利组织的生命。然而,非营利组织却存在严重的诚信危机问题,我们要运用综合监督等机制推动非营利组织的诚信建设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建立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评估指标体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综述国内外非营利组织评估和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研究概况的基础上,总结了现有研究的特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12.
王卉 《商》2012,(8):118-119
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在非营利组织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非营利组织日常运行和目标实现有着直接影响。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在政策规范性不强、行政性过强而缺乏灵活性、无法有效体现公益性特征等三个方面。今后需要遵循公平公正、及时高效和公益性等原则,从完善政策法规以创建良好运行环境、明确公益宗旨以提升社会公信力、强化行政指导以提高其科学性等三个方面展开工作,以在非营利组织中建立运行顺畅、效果良好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3.
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化,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发生。如何应对公共危机已成为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在公共危机治理过程中,单独依靠政府力量是不够的,非营利组织自身的特征使其在处理公共危机的过程中具有先天优势。但是由于我国环境限制以及非营利组织自身存在的问题。仍需要通过政府扶持和加强非营利组织自身能力建设,最终使得非营利组织能与政府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相互合作。顺利解决公共危机。  相似文献   

14.
农村非营利组织是以服务大众为宗旨,而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志愿性和自治性的正式组织。农村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也是培育农村公民社会的保障。目前我国农村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存在着认识不足、官办色彩浓厚,对政府依赖性强、自身管理体制不健全,经费不足、组织发展缺乏人才支撑等问题。应采取破除城乡二元分治格局、提供法律与政策的支持、理顺农村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关系、加强农村非营利组织的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村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水平等措施,促进我国农村非营利组织创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政府职能转变使我国公益性非营利组织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但不断发生的公信力危机事件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其治理和绩效评价问题。治理缺失的情况下,绩效评价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公益性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危机的局面,提高其治理水平是解决公信力危机,提高绩效评价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周达人 《现代商业》2012,(11):184-18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营利组织得到了较快发展,并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非营利组织自身发展也出现失灵。非营利性组织中,公益腐败、公益低效和公益异化问题比较突出。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国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管不到位。我国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管表现为统一登记、双重负责以及分级管理三个方面。我国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管存在着政府监管理念较滞后、双重管理体制不合理、监管法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为此,需要我国从树立有效监管理念、摒弃双重管理体制、完善监管法律体系等几个方面来完善我国非营利组织政府监管。  相似文献   

17.
为了实现非营利组织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上海的社会大众和非营利组织内部成员的调查,发现非营利组织在组织运作、人员素质、资金来源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通过综合分析,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环境、协调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健全信息公开与外部监督、提高透明度等五个方面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企业、政府和非营利组织是构成现代社会三种最主要的组织形式.非营利组织作为一种有别于营利性企业的特殊组织,其财务管理有着自身的特点.同时,在日常的财务管理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推动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浅谈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政府改革的稳步推进,民间非营利组织得到了迅速发展壮大,他们在调动社会资源、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还不是非常成熟和完善,在财务管理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对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指出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非营利组织与政府部门的信任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柏荣  宋锦洲 《中国市场》2012,(5):96-97,127
本研究以"信任"作为切入点,介绍了非营利组织与政府之间的信任维度、影响非营利组织对政府部门信任的因素、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信任形成机制以及关系模型,并分析了政府声誉、政府能力、交往经验、沟通、制度的公正与正义性、制度的完备与有效性对非营利组织和政府间信任的影响,最终提出增强相互间信任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