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贫困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农村贫困问题没有得到有效彻底的解决,我国的反贫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必须继续坚持正确的开发式扶贫方针,建立政府、社会和市场相结合的反贫困机制,通过加大扶贫力度,加强贫困人口能力建设,完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等措施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扶持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国西部农村。由于中国西部地区本身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反贫困的难度很大,但从造成中国西部贫困的主要原因来看,西部的贫困主要是由其自然环境造成的,因此通过移民开发,实现人和自然资源的重新组合是实现西部农村反贫困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经过近30年的农村扶贫开发,我国农村贫困治理成就斐然,农村贫困问题得到很大缓解,解决了大量的生存贫困。到2006年,全国农村生存贫困人口减少到2300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3%。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到来,农村贫困状况发生了新的变化,农村扶贫工作进入到了新的阶段。了解现阶段的农村贫困特征对于深刻了解农村贫困问题和制订相应的反贫困政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1997年底的5000万,农村的扶贫工作取得较大的进展,但要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基本解决我国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关键是要重视贫困人口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高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质量,由“物资扶贫”为主转变为“知识扶贫”为主,增强贫困人口自身的“造血功能”,送去“捕渔”的方法。所谓“知识扶贫”,是指通过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教育,逐步提高贫困人口自身的生产、生活能力,以增强贫困人口自身的“造血”功能为宗旨,使其依靠自身的力量摆脱贫困。一、贫困人口资源呈现的特…  相似文献   

5.
科技引领创新,产业助力扶贫.消除贫困是世界范围内一个永恒而艰巨的话题.我国历时三十多年,为期五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扶贫工作,使多地贫困百姓已基本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的基本生存目标.农村贫困人口由改革开放前的近7亿减少为目前的4335多万人①,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是“中国奇迹”.而如何提升贫困地区百姓自我生存与发展能力,由“输血”变“造血”,做好科技扶贫的载体产业扶贫,进而实现扶贫产业的特色化、品质化、品牌化和效益化,是推进这些地区居民持续稳定地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因此,科技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手段,是“精准脱贫”的必然选择.明确科技扶贫的内涵,梳理我国科技扶贫的进展与成效、归纳总结经典产业扶贫的案例经验,是做好未来科技扶贫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一、“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十 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扶贫工作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 1978-1985年间的 8年 ,主要是通过对旧的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 ,推动扶贫工作 ;二是 1986 -1993年 ,又用了 8年 ,在中央的领导下 ,全国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开始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 ;三是1994-2 0 0 0年 ,中央制定“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用 7年的时间基本解决最后 80 0 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经过三个阶段大规模扶贫开发和扶贫攻坚 ,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农村贫困人口由 1978年的 2 5亿下降到 2 0 0 0年的 2 6 0 0万 ,平均每年减少约 10 18万 ,贫困发生率 (即没有解决温饱的农村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 )由 30 7%下降到 3 %以下。经过第一、第二个阶段的探索和实践 ,我国扶贫工作指导思想 ,也由救济式“输血型”扶贫 ,转变为开发式“造血型”扶贫。这就是 ,在国家给予必要支持的条件下 ,贫困地区充分利用自己的自然资源 ,有组织地进行开发性生产建设 ,逐步形成和增强贫困地区、贫困户的自我积累能力与自...  相似文献   

7.
姜明文 《经济导刊》2008,(1):104-105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总量持续减少。到2005年,按官方绝对贫困县估计的农村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2365万,但我们也看到,脱贫人口的返贫现象严重,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目前各地返贫率平均达到15%左右,从根本上消除农村绝对贫困,解决返贫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单靠政府力量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农村贫困,利用慈善教育的力量,对农村绝对贫困的消除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贫困原因最复杂的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自然成为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本文在实地调研基础上,总结出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八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武陵山片区多维贫困度量及其空间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片特困地区是我国当今扶贫攻坚的主要战场,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及贫困类型是开展精准扶贫的关键。从多维贫困指数及发生率角度探讨我国扶贫问题已成为当今国内研究的焦点。在科学、系统设计多维贫困测算指标的基础上,以武陵山片区扶贫重点市(州)为例,构建基于"单维度、多维度识别及贫困加总/分解"多维贫困测算法对研究区域贫困人口进行测算与分析。利用Kriging法对非样本点进行空间插值,从而系统、合理地分析研究区域多维贫困的空间分布状况。结果显示:武陵山片区农村家庭存在多个维度的贫困,多维贫困发生率较高,多维贫困家庭达到了70.9%,重度贫困家庭达到了40.1%;多维贫困指数较高,其中燃料、人均收入、教育年限对贫困指数的影响较大;此外,不同地区各贫困指标差异不同,地处武陵山片区的怀化及湘西自治州的农村多维贫困问题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0.
甘肃贫困人口的分布、成因及其扶贫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所占比重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都明显低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平均水平。通过对2013年我国和甘肃数据网给出的数据的总结分析,我们认识到甘肃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除河西经济区1之外的其它4个经济区,其中陇南经济区和民族经济区贫困县最多,陇东经济区和陇中经济区贫困县数量次之,河西经济区贫困县数量最少。并且其分布有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度深,贫困人口收入水平低,贫困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等特征。致贫的原因有: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地方政策没有针对性;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难度大;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生态环境脆弱等。面对如此严峻的贫困形式,我们应该从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拓宽扶贫政策、加大扶贫力度、加强技能培训、保护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这几方面制定适宜于各贫困地区的扶贫对策,从根本上减少贫困人口,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一、新疆反贫困现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反贫困成绩令人注目,贫困人数锐减,农村贫困发生率大幅度下降,人均收入增长幅度明显,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环境有所改善.截止到1998年底,20年来,新疆农牧区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532万人减少到52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由77%下降到6%左右.  相似文献   

12.
《经济师》2015,(10)
目前我国对贫困进行区别的方法主要采用的是贫困线,低于该线即被划分为贫困人口,能够享受国家的众多扶贫资金,但是对于贫困线上的"边缘群体"来说,生活仍然很贫困,却由于收入高于贫困线一点而与国家扶贫政策无缘。面对这种"一刀切"的不足,文章采用模糊集方法构建了一个多维模糊贫困指数来对贫困人口进行有效识别并确定其贫困程度,将贫困人口分为高度贫困、中度贫困和轻度贫困三个层次,以便根据其不同的贫困程度采用不同的扶贫力度。  相似文献   

13.
产业扶贫对民族地区贫困农户生计策略和收入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卫柏  于晓媛  袁鹏举 《经济地理》2019,39(11):175-182
文章利用贵州省3个民族自治贫困县341户贫困农户调研数据,采用Probit计量分析模型和广义精确匹配方法研究产业扶贫对民族地区贫困农户生计策略和收入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扶贫使民族地区贫困农户参与特色农产品种植、特色畜禽养殖生计模式的占比分别提升了13%和15%,但产业扶贫对民族地区贫困农户外出从事非农务工和经商活动影响并不明显;与此同时,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显著提升了民族地区贫困农户的特色农产品种植收入、特色畜禽养殖收入和总收入水平,降低了外出从事非农务工活动收入,但产业扶贫对经商活动收入和贫困农户人均收入影响并不明显。因此,产业扶贫项目实施在提升民族地区贫困农户增收能力,实现脱贫致富目标的效果较为明显,民族地区贫困农户在产业扶贫项目引导下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分配给特色农产品种植、特色畜禽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并降低外出从事非农务工活动的时间,实现民族地区贫困农户生计模式向特色农业生产转移。  相似文献   

14.
农村扶贫开发面临的新形势与扶贫路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着绝对贫困相对缓解,而相对贫困、发展贫困、贫困刚性、贫困波动性等特征凸显的新形势。为应对新挑战,必须围绕提升农村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这一核心,对扶贫目标、贫困标准、扶贫方针进行战略性调整,并创新扶贫开发路径,强化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持续发展的外部支持、产业支持、资金支持和项目支持。  相似文献   

15.
贫困是破坏社会稳定、影响民族团结、制约共同富裕的核心因素,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精准扶贫工作是确保地区稳定、民族和谐、经济繁荣的重要保障.精准扶贫考核导向缺位、精准扶贫手段乏力、精准扶贫对象存疑是当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实现精准扶贫的三大障碍.在此情况下,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精准扶贫应该在确定扶贫绩效考核导向的基础上,精准农村的扶贫对象、甄选科学的扶贫手段、建立配套的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16.
正扶贫开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工程,担负着保障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艰巨使命。1《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指出,我国力争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为如期实现上述农村扶贫战略目标,我国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构应当审视制约我国农村扶贫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问题,并有针对性的研究提升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水平和资金利用效率的策略,以期为我国成为全球率先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战略中规定的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贾步云  王中 《经济师》2023,(2):117-119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020年,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我国贫困治理的重心和难点已经由绝对贫困逐渐转变为相对贫困。山西曾是全国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目前解决农村相对贫困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未来一个时期,山西要充分借鉴国内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从精准识别、产业振兴、社会保障等方面入手,持续加强农村相对贫困治理力度,加快推进全省农民农村实现共同富裕。具体建议:一是制定相对贫困治理测算标准,确定相对贫困治理群体范围;二是完善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体系,促进相对贫困群体持续增收;三是持续强化扶志扶智双轮驱动,有效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动力;四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构建普惠性的社会保障体系;五是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扎实筑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相似文献   

18.
西部农村扶贫开发战略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部农村贫困状况的严峻态势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严重障碍.西部农村的扶贫开发战略必须在冷静分析贫困治理难点问题的基础上确立新的反贫困战略指导思想和开发原则,以满足贫困人口生存需要、生产需要和发展需要为基本目标,要通过创新扶贫制度、强化社会服务、控制人口增长、重视教育培训、发展特色产业、探索移民搬迁、推广小额信贷逐步缓解争消除贫困.  相似文献   

19.
一、扶贫开发面临的新形势进入新的世纪,我国的扶贫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着新的情况,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1.贫困群体缩小,绝对贫困问题基本解决。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有步骤有计划地集中人力物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坚持扶贫开发,致力于解决农村人口的贫困问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0年底,除少数社会保障对象和生活在自然环境恶劣地区的特困人口,以及部分残疾人以外,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宁夏自1983年“三西”农业建设,首开区域性扶贫开发,特别是1994年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宁夏“双百”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经过宁夏各族人民坚持不懈地艰苦奋斗,于1999年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基本解决温饱的战略目标。全区8个国家级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3年的429  相似文献   

20.
当前贫困人口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扶贫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一些扶贫政策不适应、不协调、不聚焦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各项扶贫措施的整体精准性较差,失能人口等绝对贫困群体脱贫压力大.“十三五”时期是我们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消除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意.为此,“十三五”时期要把扶贫工作放在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趋势下来整体布局,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扶贫攻坚成效,确保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到2020年如期脱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