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维持农户基层政治信任稳态,是促进精准扶贫政策有效实施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下治理有效目标的重要基础。本文利用2017年6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1140户农户样本数据,通过断点回归模型重点考察了精准扶贫政策对边缘贫困群体基层政治信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精准扶贫政策的悬崖效应对边缘贫困群体与基层组织间的政治信任稳态造成了一定冲击。具体来看,边缘贫困群体受到精准扶贫政策排斥,其基层政治信任相较于建档立卡农户降低了2.32;同时,基于边缘贫困群体在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其基层政治信任相较于高收入建档立卡农户降低了0.76。因此,为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完善乡村治理新体系,需要严格执行现行贫困标准,调整精准扶贫政策的保障结构,并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及外部机会提供等方式,为大量发展能力薄弱的边缘贫困群体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和福利保障。  相似文献   

2.
[目的]乡村旅游扶贫是推动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当前,旅游扶贫工作已进入精准施策、深入攻坚的关键时期,研究农户参与旅游扶贫的影响因素,对于提高旅游扶贫效果,保障乡村旅游的益贫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湖南省凤凰县14个自然村349份农户访谈数据,利用扎根理论方法的开放性编码、选择性编码和理论性编码三重过程,分析农户参与乡村旅游扶贫的影响因素与内在机理。[结果]村民对乡村旅游发展存在核心诉求和主要期待,可构建“资源和市场—政策和环境—农户参与—精准扶贫”4个维度的农户参与乡村旅游扶贫概念模型,据此识别农户参与乡村旅游扶贫的影响因素与内在机理。[结论]贫困地区宜进一步重视旅游开发所带来的整体扶贫效益,夯实贫困地区旅游发展的政策和环境、资源和市场等综合环境,有效提升农户参与能力和获得感。  相似文献   

3.
本文作者基于对四川省连片特困地区301户农户的实地调查,运用结构认知法分析了农户社会资本的基本特征及其对贫困地区的农户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贫困地区农户结构型社会资本差异明显,村干部较普通农户拥有更优的社会网络;认知性社会资本不足,表现为异质性社会信任缺乏;农户的社会网络规模、农户互助行为、农户共享行为、农户对邻里的信任、农户对村委会的信任等对农户技术采纳意愿影响显著。因此,改善贫困地区农户社会资本,加强农户的异质性社会网络建设,提高农户的文化水平和科技素质,构建贫困地区的社会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4.
保定市贫困地区贫困因素复杂,自然、社会因素层层交织,扶贫难度大。十八大以来"互联网+"的提出,为保定市精准扶贫注入新的动力。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系统分析保定市贫困地区发展现状,提出建构"互联网+农业"精准扶贫新模式,强化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电商服务系统、乡村旅游等多元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5.
以福建省赤溪村农户为调研对象,运用相关性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户参与乡村旅游扶贫的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农户参与乡村旅游扶贫的比例较高,但是旅游经营的项目单一;农户的学历、劳动力数量、地理位置、参与乡村旅游扶贫培训的次数对农户参与乡村旅游有显著地正向影响作用;农户生计资本和对旅游发展的感知中的权力关系、可借款能力、家庭年收入、了解乡村旅游扶贫政策、有资源用于发展乡村旅游也是影响农户参与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大扶贫政策宣传力度,提高旅游扶贫政策利用程度完善旅游相关基础设施,扩大农户扶贫资金来源渠道,完善扶贫资金体系,完善旅游供给侧创新旅游经营模式,实行多项扶持的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2017年对甘肃省15个贫困村1735个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研究了互联网使用对西部贫困地区农户家庭生活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有助于提高农户家庭的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特别有助于降低教育成本,增加农户家庭教育支出;互联网使用对贫困户消费水平提升的促进作用大于非贫困户,从而有助于缩小农村内部差距;互联网使用有助于降低西部贫困地区农户的交易成本,拓宽消费渠道,优化市场环境。因此,提高西部贫困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继续贯彻落实"互联网+农村"的相关政策,普及互联网使用,是实施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农村精准扶贫瞄准目标偏差、脱贫绩效边际递减、返贫时有发生等一系列新问题的出现,有效扶贫脱贫对当前的乡村治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合作治理理论,探讨乡村治理结构的转变对农户脱贫的影响。第一,组织参与的治理方式能够提高村庄治理的有效性,对促进农户收入增长进而促进农户脱贫的影响最为明显。第二,政府主导的治理方式对农户脱贫的影响较大,但在我国贫困地区的作用并没有显现出来,贫困地区的政府功能转变和服务型政府建设迫在眉睫。第三,农民自治对农户脱贫的影响明显但作用最小,可能原因是受参与机会和渠道的制约。基于乡村多主体治理的复合型扶贫脱贫途径,从治理理念以及体制机制层面提出了促进农户"内生型"脱贫以及"主动"脱贫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 科学评估精准扶贫政策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4期追踪数据,运用VEP法测算了我国农户的贫困脆弱性,然后运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精准扶贫政策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效果及中介效应机制。结果 (1)近年来我国农户的贫困脆弱性显著降低,中西部地区农户的贫困脆弱性比东部地区高;(2)精准扶贫政策显著降低了农户贫困脆弱性,政策效应明显,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效果愈发显著;(3)实证估计结果通过了连续型DID法与PSM-DID法的稳健性检验;(4)异质性分析表明,精准扶贫政策对农户脆弱性的作用在中西部地区比在东部地区更为显著,对贫困户脆弱性的影响大于对非贫困户脆弱性的影响;(5)中介效应机制分析表明,精准扶贫政策可以通过提高农户社会资本的方式降低其贫困脆弱性。结论 在贫困状况较为严重的地区,应保持帮扶政策持续稳定,降低农户的贫困脆弱性。在识别贫困户和制定扶贫政策时,需关注未来可能陷入贫困的农户,提升其应对外界风险冲击的能力,同时应注重发挥各种社会组织与非正式制度的作用,形成多方面减贫合力。  相似文献   

9.
精准扶贫口号提出以来,我国扶贫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过几年的政策实施,扶贫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制约农村贫困地区经贸发展的问题,导致脱贫效果不明显。为保证农村贫困地区尽快完成脱贫目标,需要针对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调整精准扶贫思路,制定切合实际的促进农村贫困地区经贸发展的政策和方案。  相似文献   

10.
中国贫困地区众多,扶贫工作易忽视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因此准确识别现阶段贫困地区扶贫政策与生态环境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对改善贫困地区扶贫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布的县级层面的环境污染数据,文章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政策对环境污染的动态影响及可能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扶贫政策提高了片区县的工业废水排放量,且提高作用逐年增强。经平行趋势检验、改变政策实施年份、采用两期倍差法估计等稳健性检验显示,扶贫政策提高了片区县工业废水排放量的结论依然成立;扶贫政策通过提高片区县工业企业数量或产业结构,进而提高了片区县的工业废水排放量。进一步研究发现,实施《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后,扶贫政策对片区县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影响不再显著。文章提倡创新生态扶贫方式,并提出落实生态扶贫的具体建议,以供实现生态乡村振兴参考。  相似文献   

11.
打造优势农产品供应链,成为当前发展中国家农村扶贫的新思路。本文对贫困地区农户参与供应链的减贫效应进行了理论探讨,并利用中国定西地区320个样本农户的调查数据构建Prob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贫困地区农户参与优势农产品供应链对其脱贫具有积极的作用,表现为农户发展优势农产品的规模及时间、投入生产设施装备、加入合作组织、进入供应链中下游重要环节、参与供应链相关的非农工作、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对农户脱贫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为此,贫困地区政府应确定当地的优势农产品,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打造优势农产品供应链,并鼓励农户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双重差分(DID)方法,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的设立为政策冲击,检验了区域扶贫政策对贫困地区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政策使贫困地区城乡居民总体收入提高23.3%,静态上缩小了贫困地区与一般地区的收入差距;同时,“惠农”效果十分显著,扶贫政策使农民收入提高24.0%,促进就业、支持农业生产、提高人口素质与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等是扶贫政策发挥作用的重要渠道。进一步研究发现,整体上扶贫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政策溢出效应并不明显,贫困地区城镇居民收入未显著增加,可能是由于当地未产生足够的非农就业机会。本文为厘清区域扶贫政策作用渠道,评估政策效果提供了实证依据,亦可为相关部门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自然资源环境限制、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农村空心化渗透加剧及帮扶中衍生相关社会问题等难点。思想扶贫激发内生动力,产业扶贫与能力扶贫推动内涵式发展,区域协作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效益共享,强化扶贫工作精准化管理并重视优化多元化扶贫支持体系,是剔除影响四川省精准扶贫成效的障碍性因素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结合《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统计数据,在分析贫困地区农户收入分化的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揭示了我国农业保险需求演变过程及面临的困局。理论分析表明:在农业风险损失较高以及农业保险保障水平较低情况下,经营性收入比重越高的农户所遭受风险冲击越大,对农业保险需求越强烈;实证分析表明:贫困地区农业保险需求水平低于全国;东中西贫困地区农业保险需求水平呈现依次上升态势;贫困地区低收入组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无需求,中等收入组农户偏好高补贴和低保障政策性农业保险,高收入组农户偏好低补贴和高保障政策性农业保险。最后,基于研究结论,就农业保险政策调整提出若干建议,以确保贫困地区农业保险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所列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及其所实施的金融政策为例,利用断点回归模型研究农村金融对深度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农村金融发展对深度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贫困发生率越高的地区,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正向效应最大。提出了继续实施扶贫贴息政策,增加贫困地区扶贫贷款项目;大力发展深度贫困地区农业保险事业,积极推进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有效保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精准扶贫是中国新时期农村贫困治理的基本方略,在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增收等客观福利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对贫困户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尚不明晰。本文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4年和2016年两期面板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PSM-DID)模型,评估了精准扶贫对贫困户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中介效应模型进一步探究精准扶贫对贫困户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精准扶贫政策总体上提高了贫困户的主观幸福感。(2)通过进一步细分扶贫政策类型得出,瞄准人力资本改善的能力培育型扶贫政策能够显著提高贫困户的主观幸福感,但直接给予经济物质支持的扶贫政策并未对贫困户的主观幸福感产生显著影响。(3)相较于年轻和深度贫困户,精准扶贫对主观幸福感的提升作用在老年贫困户和一般贫困群体中更加显著。(4)从精准扶贫对贫困户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分析发现,精准扶贫能够直接帮助贫困户增加经济收入,间接提升其主观社会地位并增强其村庄归属感,进而提升其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7.
扶贫政策、收入分配与中国农村减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益贫困地区"大于"益贫困户"的特征。农村扶贫政策的实施从生产能力、市场参与和缓解脆弱性等角度改善了贫困地区农民分享经济增长的机会和能力,有劳动力的贫困农户如果能够参加扶贫项目,其收入增长速度是非常可观的。扶贫政策的实施促进了中国农村减贫的进程,缓解了收入分配对减贫的负面影响,使经济增长表现出一定的益贫性。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瞄准偏差,是导致"益贫困地区"大于"益贫困户"的原因之一,未来的农村扶贫政策需要在加强扶贫资金投入的同时提高扶贫资金的瞄准效率。  相似文献   

18.
从高等职业院校精准扶贫的基本形式入手,主要对在贫困地区帮扶学校的扶贫过程中的扶贫精准程度有偏差、扶贫能力有限、扶贫制度不完善等实际困难和问题展开论述,并寻找帮扶路径,以期为今后高职院校帮扶贫困地区学校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农业科技是支撑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源动力。当前,贫困地区农业科技转化率和贡献率均较低,农业科技推广受到诸多因素制约,文章基于农户角度进行研究,致力于提出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农业科技需求的建议。[方法]文章以四川省贫困地区实地调查数据,通过对贫困地区农户优良种子和种畜需求、栽培和养殖技术需求、生产组织方式和模式需求、适用新机械新装备需求、精深加工技术需求的影响因子开展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家庭劳动力情况、家庭收入情况、是否加入合作社、是否接受过农业科技指导和培训是当前贫困地区农民农业科技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大力发展贫困地区优势特色产业,留住和吸引农业生产经营人才; 加大科技扶贫投入力度,破解农业科技需求的恶性循环; 加快提升农民专合组织能力,提高合作社辐射带动能力; 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精准脱贫决胜阶段,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既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质量精准脱贫的必然要求。本文首先对精准脱贫中"三有"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在精准脱贫中实现市场机制有效,需要培育贫困地区市场主体、提升贫困地区产品供给水平和质量、完善贫困地区市场体系;要在精准脱贫中实现微观主体有活力,需要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开展扶贫扶志行动、开展扶贫扶智行动、培育职业农民;要在精准脱贫中实现宏观调控有度,需要坚持"精准"这一总体政策导向、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输血协同式"扶贫、构建大扶贫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