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内蒙古林西县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林西县是典型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直接威胁着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该文以古林西县为研究区域,探讨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性及其成因。在分析林西县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脆弱性评价模型,建立了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林西县区域生态系统运行状况良好,生态脆弱度较低,微度和低度脆弱区共占55%以上,极度脆弱区仅占5%左右。然后,进一步分析了林西县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的驱动力、发生机制和主要影响因子,提出了生态建设治理的重点方向,为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生态农场是运用生态学理论基础,全面融合农场内生态环境,实现人与动物、植物、微生物等自然有机结合,以最小的资金和能源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实现人类活动、经济生产活动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以辽宁生态农场建设为例,提出搞好生态农场建设的几个要素,并对生态农场建设案例进行效益分析,进而为生态农业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3.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河套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根据农业生态环境发展情况,从生态弹性力、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类经济协调力3个角度切入,对河套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为科学制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保障河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文章基于生态承载力构建农业生态环境指标评价体系,采用标准差化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状态空间法计算研究区域的生态承载力指数。[结果]河套地区不同区域间的生态承载力存在显著差异,磴口县和乌拉特前旗生态承载力相对较弱。2000—2017年河套地区生态弹性力、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类经济协调力指数都呈上升趋势,表明该地区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趋于好转,正在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2017年研究数据表明不同地区都基本达到了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整体上农业生态环境处于较安全级别。[结论]河套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发展已基本达到可持续状态,农业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方式逐渐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但目前整体生态安全级别尚未达到理想状态。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继续加强农业生态环保监督工作,进一步落实生态环保措施。  相似文献   

4.
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研究区域土地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探索区域可持续发展路径对促进生态文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以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为基础,对武汉市2001-2010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0年武汉市生产性生态足迹较大,碳足迹剧烈增加;可使用的生态承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武汉市一直处于严重的生产性生态赤字,其发展模式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因此,武汉市应调整发展战略,将低碳经济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相结合,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伊春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伊春国有林区为例,从政治、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分析了国有林区取得的成果,指出了在发展过程中环境恢复难,经济受到林木产业影响大,体制矛盾突出,生态社会建立困难大等问题,分析得出生态环境是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因素,探讨了从区域实际出发"发挥生态优势,经济转型建立新体系,构建生态社会氛围"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6.
我国生态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生态补偿已成为我国生态保护、恢复和建设的主要手段,流域水生态补偿是我国生态补偿的重要内容,它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区域利益冲突,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战略的全面实施,为水生态补偿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机遇。  相似文献   

7.
论生态幸福指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幸福是人们能否从生态环境中得到幸福的一种价值判断,是对生态环境条件和现实状态的客观判断,又是对生态环境满足程度的主观感受。生态需求反映了人们对生态幸福的客观认可程度,也是人们对生态价值追求的主观心理体现;生态供给是产生生态幸福的客观物质基础。生态幸福指数是衡量生态幸福感的标准。生态幸福指数可作为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系统的评价标准之一。生态幸福指标体系由一系列与生态幸福有关的,反映生态需求和生态供给,涵盖生态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方面要素的三层次指标构成。  相似文献   

8.
论生态脆弱带的食物保障与生态系统保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以生态环境极端脆弱的8省(自治区)为例,分析了生态脆弱带的社会及经济特征,针对生态脆弱带食物保障与生态保护之间关系,就新时期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带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定位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实质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间的关系问题,没有生态安全,系统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文章讨论了黑龙江垦区构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基本过程和方法,提出了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压力、质量和保护整治能力三方面23项指标在内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从发展循环经济、环境综合整治、流域和区域污染防治、国土绿化、水资源优化配置、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垦区与地方合作共建、健全生态安全建设领导机制等9个方面推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建设的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蔡思路 《山西农经》2023,(21):129-131
乡村经济对生态环境有着较强的依赖性,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背离。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以及“两山”理论指导下的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推广应用,乡村经济发展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文章围绕南昌市安义县生态经济发展现状进行研究,详细介绍了“两山”理论在区域生态经济发展中的经验教训,以期为乡村多元生态经济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引洮工程对关联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有十分复杂的影响。界定了引洮工程关联区范围并分析工程实施对关联区生态—经济系统的主要影响,遵照《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通过引洮工程关联区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依据空间相似性和分异性原则,将引洮工程关联区划分为2个一级生态功能区和7个二级生态功能区,并以此为依据探讨了各区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老挝积极推动中国打造绿色共同体的倡议和“一带一路”的建设,随着中老双边各领域经贸合作的不断加深,双方在环境和林业方面的合作也日益增多,各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实,为老挝提供了重要机遇,森林生态资源的保护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依然是老挝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基于近年来老挝政府对森林生态资源的保护,从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展开,全面梳理老挝在生态保护、经济补助和社会激励方面的保护政策,探讨老挝在森林生态资源管理中存在的弊端,借鉴中国在生态环保领域的成功经验,提出优化老挝森林生态保护政策的可行性建议。健全老挝森林生态保护政策体系,有利于进一步深化中老绿色共同体建设,推动中老双边在生态环境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以生态环境合作促进中老两国民生福祉。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本文以四川省宜宾市为例,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数对宜宾市10区(县)2014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总体来讲,宜宾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程度低,草地和水域人均生态承载力较低,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数(ESI)整体偏低,可持续发展强度不高,基于此为宜宾市县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思路、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4.
武陵源风景区生态安全评价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陵源是世界自然遗产,是全人类的宝贵资源,生态安全是武陵源风景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生态环境状况与区域生态安全密切相关.通过对武陵源旅游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演变状况的分析,评价武陵源生态安全状况,探求影响武陵源生态安全的敏感因子,并根据旅游需求和敏感因子承受能力,探讨环境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安全建设措施,为该区域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构建湖北省乡村旅游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以期为湖北省乡村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方法]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湖北省六大乡村旅游发展热点片区的生态环境破坏情况、生态补偿主体、生态补偿的方式展开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研究构建湖北省乡村旅游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结果]恩施地区生态环境破坏较严重的是生物环境,其他区域破坏较严重的均是当地的水环境。武汉、宜昌、恩施和鄂东乡村旅游区的生态补偿主体偏向于乡村旅游开发经营者,而鄂西北和江汉平原乡村旅游区的生态补偿主体偏向于游客,当地居民充当补偿主体的比例普遍偏低。武汉和江汉平原以政策补偿为主,宜昌和恩施地区以资金补偿为主,鄂东和鄂西北以物质补偿为主。[结论]湖北省六大乡村旅游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调查的基础上构建以乡村旅游开发经营者及游客为主的补偿主体和以乡村生态环境为补偿客体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该补偿机制在不同区域存在主客体和补偿方式选择的差异,这主要与区域乡村旅游发展基础和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6.
<正>由于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类与土地生态系统之间的交互在不断加深,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持续增大,生态问题变得日益复杂,国土生态安全受到威胁。在国家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生态红线对优化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国家区域生态安全,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现代意识 ——生态宿迁的发展取向 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将宿迁优越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转化为经济社会效益相得益彰的生产要素和发展资本,对于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是提升区域竞争实力的客观需要。一个区域的发展,要充分考虑市场和资源双重因素,在两者的有效结合中形成自己独有的其它地方难以复制仿效的核心竞争力。宿迁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被称为“华东的  相似文献   

18.
安徽池州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生态资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资源经济角度对池州生态经济示范区的生态系统的资本价值、效益价值进行评价,讨论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可持续发展,为合理地发挥生态系统效益,促进区域社会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岛的开发利用速度加快,海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海岛经济构成单一、生态环境脆弱,如不合理开发利用,片面追求社会经济效益,极易造成海岛资源质量下降及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阻碍海岛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设计有关海岛生态经济系统评价指标的调查问卷,采用专家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海岛资源、经济、社会、环境四个方面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了定量分析,以期实现海岛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政策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对采区周边环境的污染;对土地的毁损;因开采引起的地质灾害等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不仅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而且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存安全。文章尝试以生态经济学为指导,从法律法规体系、企业生产模式、企业管理制度、技术开发应用、资金投入体系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构建一个能促进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从而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