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军 《农业经济》2012,(7):98-99
农村市场主体的多样性对农村金融提出了多样性的需求,但农村金融供给缩小、信贷投向单一、金融产品单一.不能有效满足农村金融需求.需要从增加农村金融产品供给主体、建立资金回流反哺机制、建立健全农村信贷担保机制、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完善农业保险机制、加强对农村金融理财环境的建设等方面来化解农村金融供需矛盾.  相似文献   

2.
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一是完善农村金融的财税支持政策,包括对涉农金融机构实行“普惠”的营业税税收优惠政策、对涉农贷款提供利息补贴、对农户及农业企业提供政策性担保,对金融机构的空白乡镇网点提供土地、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国有银行改革的深入及其分支机构的撤销,出现了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的现象,农村基本的金融服务缺失。从而引出营业网点在设立和服务延伸方面有待加强、贷款难低和放款慢、办理业务不方便和收费项目不合理、部分政策性保险保障不全面和投资理财业务不开展等实质性问题。针对以上问题,要实现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需要在机构的设立与服务、开展贷款业务、业务服务与收费、保险与投资理财方面加强提高,从而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辽宁省农村金融的需求和供给进行分析,指出辽宁省农村金融市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在市场结构优化、制度建设、保险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村金融的发展与改革需要配套的政策和其他金融创新产品的支持。农村金融贷款保险制度作为农村金融服务惠农的一个制度创新,是以农村小额信贷为标的,把信贷资金的扶持功能和保险的补偿功能合二为一,既有效地防范了信贷风险,也拓展了保险市场的空间,更为金融业和保险业如何结合、在农村发展混业经营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但是,博弈机制的失效和激励机制的缺失,是我国农村金融贷款保险发展的主要瓶颈。目前关于农村金融贷款保险制度的学术研究较少,如何从制度层面完善贷款保险的法律制度,从实践操作层面完善贷款保险的运行程序,最大化体现金融服务惠农的宗旨,是农村金融发展与改革过程中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1978~2008年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农村存款、农业保险赔付与农民收入增长呈正向关系,而农村贷款、农业保险收入与农民收入增长呈负向关系;农业贷款促进农民增收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期,乡镇企业贷款不仅没有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相反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着农民收入的增长。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农业保险、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入手,探究农业保险与农村金融间的互动关系,并通过农民与农业保险、农村金融博弈分析,指出要以改善农村经济投资环境,恢复、增强农村金融、保险机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动力角度为出发点,着力改善政策环境,加大培育信用力度,提高农民创业能力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经国务院同意,决定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0]4号)第三条规定的“对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由银行业机构全资发起设立的贷款公司、法人机构所在地在县(含县级市、区、旗)及县以下地区的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保险业收入减按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政策的执行期限延长至2015年12月31日。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近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分组审议关于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时,一些常委委员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应该对农业保险作出具体规划。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陈达恒建议,要加快推动农业保险贷款。因为农业是弱势产业,承受着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所以加快建立财政支持农业的自然灾害保险制度,对缓解农业金融问题必将起到积极作用。许为钢认为,在农业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简称健康保险)虽然取得了较快速的发展,年均增长率达到64%,2004年其保费收入达到259.9亿元,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缺乏良好的外界环境和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还不够。因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促进健康保险的健康快速发展。一、创造良好的外界环境1、加强财税政策支持。考虑到健康保险在社会健康保障体系的重要作用,国家财税部门应该充分发挥税收这一财政杠杆的作用。(1)允许经营健康保险的保险公司享受保费收入免征营业税、利润免征所得税的优惠;(2)对于企业团体投保的保费支出部分可以在…  相似文献   

11.
在新疆跨越式发展的背景下,加快新疆农村金融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新疆农村金融突出存在涉农金融网点严重不足、涉农信贷力度不足、涉农保险发展滞后、政策性涉农机构作用在减弱等方面的问题。本文通过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加强银行与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合作、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保障功能、强化政策性涉农机构的职能等措施促进新疆农村金融健康、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在总结青岛农村金融发展情况、梳理国内外先进经验及实践基础上,针对青岛市农村金融需求潜力未释放、有效供给不足、体系不完善、信用基础薄弱等四方面突出问题,提出了积极建立农村保险和担保体系,争取开展农村抵押融资业务试点,创新发展农业产业链金融,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等创新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余嘉勉 《农村经济》2018,(10):91-96
农村金融的发展与改革需要配套的政策和其他金融创新产品的支持。农村金融贷款保险制度作为农村金融服务惠农的一个制度创新,是以农村小额信贷为标的,把信贷资金的扶持功能和保险的补偿功能合二为一,既有效地防范了信贷风险,也拓展了保险市场的空间,更为金融业和保险业如何结合、在农村发展混业经营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但是,博弈机制的失效和激励机制的缺失,是我国农村金融贷款保险发展的主要瓶颈。目前关于农村金融贷款保险制度的学术研究较少,如何从制度层面完善贷款保险的法律制度,从实践操作层面完善贷款保险的运行程序,最大化体现金融服务惠农的宗旨,是农村金融发展与改革过程中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14.
<正>本刊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2月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决定加大对农村金融的税收支持,助力"三农"改革发展。会议决定,将以下两项已经执行到期的政策延长至2016年12月31日:一是对金融机构不超过5万元的农户小额贷款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按90%计入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调动金融机构向农  相似文献   

15.
在深入开展深化农信社改革试点工作的情况下,从理论上探讨改革、发展的以下问题十分必要:在政策上积极引导民间金融组织介入,以增量促存量改革;建立和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解决农业的弱质性,同时减少农村金融的风险;明确规定贷款比例下限,满足相对固定区域、相对固定群体等最低金融需求,增加支农途径和支农资金;建主农村存款保险体系,确保农村存款的安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数理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滚动回归和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VPVAR)模型检验并分析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消费影响的时变特征。实证结果表明,1982—2014年间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消费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时变效应。1996年之前,农村贷款对农村消费的促进作用微弱,农村存款和农村保险的增长抑制了农村消费增长;1996年之后,农村存款、贷款和保险均表现为对农村消费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的结论显示,短期内农村贷款对农村消费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长期内农村消费的增加将更依赖于农村贷款和农村保险。为此,积极开拓面向农村的生产性信贷服务和消费信贷服务,增加适合农村的保险险种、扩大保险业务覆盖范围等对促进我国农村消费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吴华国 《农家之友》2005,(11S):21-21
“败血症”四表现 ——邮政储蓄优惠吸储,农村资金大量“失血”. ——自然灾害频繁.农业保险严重萎缩。 ——政策性银行职能弱化,国有商业银行悄然退出。 ——自身赢弱的农村信用社,一家难撑“三农”体系。  相似文献   

18.
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金融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经文 《中国改革》2006,(10):43-4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初步建立了以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和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公司为主体框架的农村金融体系,金融服务“三农”的能力明显增强。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各项事业发展迅速,资金需求大量增加,多元化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我国地方财政实力的增强和金融业纵向管理的加强,许多地方政府已充分认识到维护社会诚信、建设"资金洼地"的重要性,特别是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票据兑付的实现和自身实力的壮大、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业务经营范围的拓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开展以及"农村信用工程"实施,进一步促进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但从总体上看,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快速发展,资金成为农业发展新的制约因素,有效的金融服务越来越成为农民的期盼。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顺应农业金融需求新形势,首次开设了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展区。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已形成银行支农、保险护农、期货富农、投资强农、担保助农、新金融强农的全新格局,加快发展农村金融已经形成广泛共识,破解农村金融难题迎来历史新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