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0 毫秒
1.
山区农村空心化调控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进程中,农村空心化问题日趋严重,尤以城乡差异较大的山区为最。通过对重庆武陵山区进行实地调研,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社会经济相关数据,发现重庆武陵山区农村空心化现象是由于城市化发展迅速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民购买能力增强与现行规划管理调控手段乏力等因素发展不协调引起的。这必然对农村的土地资源、人居环境、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带来不利影响。鉴于此,提出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农业开发,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开展农村用地规划,加强政府对农村住宅用地的管理等相关措施,以促使城市与农村在经济发展、空间布局、人口流动等方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喻刚 《新经济》2015,(5):7-8
交通落后是制约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交通格局的改善是铜仁市以及武陵山区域等内陆山区加快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后发赶超的重要发展机遇。大力发展轮子经济是抓好、用好这一重要机遇的有效途径。本文认为,铜仁市发展轮子经济要在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培育轮子工业、农业、旅游业和物流业等产业和抓好黔东路域经济带网络开发和黔东高速路运营管理公司的组建等开发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3.
具有“天然药库”之誉的武陵山区,唐宋时期的药材资源具有品种多、质量优良、资源富给、遍及全区和采集者众、产出不訾等亮点.武陵山区丰富的药材资源除少数区内消费外,便是经由农村市场再通过区域市场运销区外;而区域市场的药材贸易可得而言者主要有施州市、沅州市、辰州市和黔州市.区域药材市场的兴盛及域内外药材贸易的顺利进行,均与当时本区水陆交通网络的形成关系密切.武陵山区城乡市场的勃兴催生了一批包含药材商在内的商人,其频繁的商务,巨大的药材交易量,促使当时本区经济总量的上升,并在当时本区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武陵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观念等方面的制约,武陵山区农业产业结构依然存在着诸如服务不到位、规模难扩大和产业链难以形成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武陵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从区域布局、产品质量、农副产品产业链和农业经营方式等几个方面入手,从而最终达到促进武陵山区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造福工程”是为实现高山和偏远山区贫困人口移民的一项扶贫策略.本文采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建立搬迁农户可持续生计评价指标体系对福建省“造福工程”成效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搬迁农户在物质资本增加和金融资本的减少上最为明显,搬迁农户家庭平均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家庭成员技能培训过少,生活来源基本依靠农业生产,生计策略单一.政府应在加强农村教育和培训,提供更多非农就业机会等方面为搬迁农户服务.  相似文献   

6.
加快推进武陵山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成为了当前党和国家实现"四个全面"战略的必然要求.本文就武陵山区白果乡招商引资,促进企业发展的现状和取得的成果做一个总结性的研究,就武陵山区招商引资企业发展的路径做一个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在重庆12个乡村旅游示范区(县)开展实地调查,考察调查区内农户生计资本状况,将农户的生计策略分非旅型、兼旅型、旅兼型、专旅型4种,利用二元、多元Logistic模型,分析不同资本状况下农户如何选择乡村旅游参与策略。通过整理466份问卷数据,最终得出自然资本、社会资本和物质资本对农户生计策略的选择有显著的影响作用,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分别是促使农户选择非旅型、兼旅型、旅兼型、专旅型生计资本的关键因素等。发展乡村旅游,应合理提升农户生计资本,促使农户选择乡村旅游生计策略,补贴农户经营乡村旅游启动资源,促进与监管并举。  相似文献   

8.
《经济师》2019,(1)
农业产业集群主要是通过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销售企业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产业集聚,这是精准扶贫视角下武陵山区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项目的目标,推动特色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合理开发并利用当地农业资源,以期提高武陵山区农业综合实力和农业产业项目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武陵山片区旅游业与交通协同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武陵山区的湘西州、张家界、怀化、铜仁、恩施州和渝东南为案例地,运用综合发展指数、最近邻指数和相对通达度指数等方法,利用2003—2012年相关统计数据,测算分析了交通运输网络发展对武陵山区旅游发展的影响,探究区域旅游业和交通运输网络发展相互作用的空间差异特征及协同发展机制。结果发现:1武陵山区旅游与交通整体呈协同发展趋势;2交通集聚效应越显著的地区,旅游发展程度最高,空间集聚效应也最为显著;3武陵山区内各点之间相对通达度的空间差异导致旅游发展空间出现较大差异,武陵山区域内连接对外骨干高速交通网络的密度与通达性对旅游的影响更为显著。文章最后提出优化旅游业系统和交通系统协同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武陵山区域旅游合作共生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丹丹 《经济研究导刊》2014,(3):244-246,299
生物共生与区域旅游合作之间的有机联系具有很强的一致性。通过引入共生理论,分析武陵山区域旅游合作的共生系统的生成与优化,并提出提高武陵山区域旅游合作共生单元的主质参量,培养和利用有利的共生环境,拓展区域旅游合作的共生界面等促进武陵山区域旅游合作的建议及措施。  相似文献   

11.
退耕还林对农户生计有着重要影响,其主要途径是改变农户生计资本组合及其配置;非木材林产品是山区农户的生计资本之一,目前鲜有针对这类活动影响的具体研究.本文遵循可持续生计分析思路,利用来自陕西秦岭山区农户的调查数据,关注不完全市场条件下,政策对不同农户影响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对不受非农市场约束的农户,这一政策能够减少非木材林产品采集的依赖度和发生率;而对于受约束农户,这种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清代山区农业经济的转型与困境:以赣南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赣南山区为例 ,综合考察了清代山区农业经济转型的历史局限与历史困境 ,并分析指出 :以经济作物种植加工为主要内容的山区商品性农业生产虽然预示着农业经济开始出现转型 ,但这种“依赖型”和“生计型”农业商品经济 ,不仅没有引起清代赣南山区农业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变革 ,反而依附于并加强了自给自足的稻作自然经济 ;由于受山多田少、自然灾害和生态破坏 ,以及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等生态的和社会的因素的制约 ,一直占绝对主体地位的山区稻作经济不仅停留在糊口的发展水平上 ,而且还面临着难以克服的内在困境。如何克服和摆脱这些困境 ,不仅是一个历史问题 ,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3.
永顺县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中部。全县总面积3,81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8%,总人口38.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5万人,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69.7%。在近代革命战争期间,这里还系湘、鄂、川、黔革命老根据地。一、农业自然条件的特点: 永顺县地处中亚热带,系武陵山区的一部分,其农业自然条件具有三个主要特点; (一)地形复杂,山地广阔,岩溶地貌发育。  相似文献   

14.
简兵 《当代经济》2016,(23):74-75
本文分析了武陵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条件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与面临的问题,认为发挥绿色信贷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有效途径,并结合武陵山区生态文明建设特点分析了绿色信贷的设计与风险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15.
《经济地理》2021,41(3):152-160
农户生计转型的能力、意愿、策略与农户类型密切关联,精确识别农户类型是引导农户生计转型的基础和前提。文章首先以生计资产和生计多样化指数综合确定农户类型,并以DFID可持续生计框架为基础,构建农户生计转型的理论框架。然后选取河北省北部山区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腰站镇的3个村落作为案例,将调研农户分为进取型、专业型、潜力型和生存型四类,并分析他们的生计特征和生计转型的能力、意愿、策略及风险。研究发现:进取型农户有充足的人力资产从事多样化生产,均衡的收入来源给他们带来了最高的物质资产,多样化的生计转型策略保证其获得稳定收入,但也阻碍了生计资产的跃迁;专业型农户生计资产最高,生计多样化指数最低,在生计转型时倾向于降低多样化指数而扩大专业化生产,但其转型面临的市场风险依然很大;潜力型农户生计资产偏低,但生计多样化指数较高,如何维持生计多样化是其生计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生存型农户比例最大,他们的生计资产、多样化指数都很低,当前的扶贫策略仅能保障其基本的生存需求,未来需要更多的产业帮扶。最后,文章讨论了生计多样化、专业化、现代化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6.
夏小莉 《当代经济》2016,(36):72-73
全面推进项目兴市、改革兴市、实干兴市是吉首市委提出的三大兴市方略,目标是建设“武陵山区文化旅游中心城”.文章结合“三个兴市”战略的内涵和要求,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进行了诠释,并对如何在建设“武陵山区文化旅游中心城”中落实“三个兴市”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滇西南山区农户调查数据,考察山区农户生计转型状况,研究发现:近十年来,随着种植结构和劳动力配置结构的改变,山区农户生计行为从"生存型"生计转变成"发展型"生计。进一步构建OLS和FGLS模型,分析山区农户生计转型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家庭规模、参加培训有助于农户调整种植业结构,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亦有助于农户调整劳动力配置结构,提高劳动力从事非农活动的比例;同时,台地面积少、健康水平高、参与合作社、现金或存款金额较大、海拔较低也有助于农户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比重,而劳动力比重大、现金或存款金额少则有助于农户提高从事非农活动的劳动力比例,由此促进山区农户生计转型。  相似文献   

18.
湘西武陵山区地处湖南省西北部,是当前国家重点扶持开发的“老、少、边、穷”山区之一。土地总面积 37488.98km~2,占湖南省总面积的17.7%。该山区总人口411.3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4.55万人,占总人口的91%。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湘西人民开发山区,建设山区,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由于底子薄、基础差,加上特殊的地理条件的影响,整个山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低于其他地区。如何根据山区的自然资源条件和发展经济  相似文献   

19.
缓解多维相对贫困,因地制宜制定农村低收入家庭相对贫困防御机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落脚点。研究农户多维相对贫困与生计多样性的耦合关系为世界减贫提供理论参考。以阜南县686户受访家庭为研究对象,运用多维相对贫困测度模型、生计多样性测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测度不同生计农户的多维相对贫困程度,探究低收入群体生计多样性和生计可持续发展路径。结果表明:(1)不同生计类型农户多维相对贫困指数具有一定差异,外出务工型农户相对贫困程度最低,相反,政府兜底型农户相对贫困程度最高。(2)生计多样性测度结果显示,兼业型农户指数最高,农业主导型和外出务工型次之,政府兜底型农户生计多样性指数最低。(3)受访农户多维相对贫困与生计多样性耦合关系类型多属于过渡类。不同耦合协调类型农户的影响因素差异较大,是家庭因素、经济条件、地理区位和资源禀赋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国家科委、农牧渔业部和中国科协委托中国农学会,会同中国林学会、中国水利学会以及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四省有关部门,于10月17——22日在湖南省大庸市召开了《武陵山区农村综合开发治理学术研讨会》。到会的有二百多位专家及有关领导。在大会开幕式上,中国农学会会长、中国农科院院长卢良恕作了题为“武陵山区情况的综合报告”的发言,他指出:这次会议是在中央重视贫困地区,制订了一系列解决温饱问题和经济开发的方针政策的形势下召开的。武陵山区农村的综合开发治理,同全国农村形势息息相关。湖南省土肥研究所所长肖泽宏研究员就武陵山区开发问题代表湖南省在大会上发了言。贵州、四川、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