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今年国家有关政策特别是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政策的出台调整,全国土地管理厅局长会议精神,1995年全国土地管理工作要点和今年第一季度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相土地市场运行状况,1995年后三季度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力度会进一步加强,土地市  相似文献   

2.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计划经济的逐渐消亡,土地处于人类赖以生存条件之一的重要位置。根据我国《宪法》和《土地管理法》的规定,我国土地实行有偿使用制度。即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转让,要按照市场价格支付使用费制度。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实施以来,各级政府按照各自权限认真管理土地资源,成立土地管理中心、土地储备中心等专门管理机构,  相似文献   

3.
一、加强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管理的重要性 在人类经济生活中,土地所有制决定了以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即再生产过程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分配关系。它决定了土地使用制度,决定了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地价等与土地产品的成本、生产价格、市场价格等之间发生的密切关系。同时,土地的重要性决定了在一切社会中,由国家或社会的其他代表对土地实行社会化管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土地使用管制是政府配置土地资源、干预土地市场的一种方式。纠正土地使用的外部性、提供公共产品是管制的主要目的。土地使用管制的存在是必要的,但是人们必须注意加强对其效果的研究。这些效果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土地使用管制本身是有成本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地使用管制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弹性化和市场化。由于管制而给有关主体造成的影响可通过税费或者补偿的方式予以再调整,以维护社会公平,并达到特定的社会目标。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回顾,得出了几点对我国土地制度有益的启示,这些制度包括耕地保护制度、用途管制制度和城市土地出让制度。  相似文献   

5.
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划分为出让土地和划拨土地两种类型。出让土地使用权和管理从土地储备,地价核定,出让方式,土地使用合同的签订,签发权属证件,后期管理等,已有一套 较完整的规定和工作程序。但对于划拨土地使用权,除审批和权属证件外,对管理和逐步实行有偿使用,我们尚缺乏一套完整的政策依据和工作程序,  相似文献   

6.
国家进一步加强对土地的管理本刊讯日前,据国家体改委副王任刘志峰介绍,合地的实践经验已表明,自于工地使用制度的改虽,使层主地成了经济建设中的重要财源,而目成为政府调控经济、调整产业结何和友展社会经济的重要手段。在一些工地使用制厦改革起步较早,制度较为健...  相似文献   

7.
基准地价是在城镇规划区范围内,对现状利用条件下不同级别或不同均质地域的土地,按照商业、居住、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确定的某一估价期日上法定最高年期土地使用权区域平均价格。它是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同时为保证国家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以及利用经济手段强化土地资产管理,有偿出让、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加强国家对土地市场的管理,促进正常交易;科学、合理、高效地使用城镇土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关于北京市基准地价问题的研究宝地,王新近年来,随着土地有偿使用和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及住房制度等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推动了土地市场的形成和发育,各类土地交易活动日益活跃。在这种形势下,加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管理,特别是加强对土地出让、转让价格的管理,十...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经历了向外商投资企业征收土地使用费、实行土地使用权出让、商业等六类用地补交地价进入批租轨道、土地使用权作价“空转”等过程,土地资源资产化管理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总的来说,城镇国有土地仍处在有偿与无偿两种土地使用制度并存在状态。为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进一步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提高土地供应渠道的市场化程度,充分实现国有土地资产价值。而作为土地有偿供应的新渠道,土地租赁制约因其具有更灵活、更方便等特点,必将成为土地市场中最具活力的土地有偿供应模式。  相似文献   

10.
城镇土地定级估价是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完善土地资产管理,建立规范地产市场,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征收土地税费的重要依据与基础性工作。以重庆市为例,在简要介绍重庆市城镇土地级别调整与基准地价更新工作概况的基础上,结合新一轮城镇土地级别调整与基准地价更新工作,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城镇土地定级估价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推进欠发达地区城镇土地级别调整与基准地价更新工作的具体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美、英、法、德等西方国家实行土地私有制,只要土地所有不出卖土地所有权,即可无限期使用土地并取得收益,或出租土地以取得地租收入。而我国实行的是土地公有制,具体又分为城市土地国家所有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但国家对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实际上保有最终所有权。我国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后。逐渐实行有偿有限期使用土地制度,在199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中规定,  相似文献   

12.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伴随着土地改革和城市社会主义改造运动(1949-1956年),国家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所有权制度、国家建设土地征用制度得以确立和形成;再经过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时期(1958-1976年)土地立法的停滞,中国内地土地管理法制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迎来繁荣和完善的时期。一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土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直实行“土地国家所有,单位无偿使用”的制度,呈现出以行政划拨和行政调用来调整国有土地的使用、无偿无期限使用和禁止土地的市场转让等特征。传统国有土地使用制度忽视价值规…  相似文献   

13.
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以增量土地市场化为标志展开。但是,从八十年代末以后,与增量土地供应的市场化速度相比,企业存量用地制度的改革显然步履缓慢,成为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的薄弱点。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城市土地存量的改革势在必行,近几年来一些城市先行试点,比如江苏省的昆山市,吉林省的四平市,湖北省的襄樊市和重庆的江津市,他们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汲取试点城市经验的基础上,部分省已开始全面的试点推广工作,如辽宁省、河南省、湖北省,相继出台了企业改制中划拨用地管理的办法和规定,使企业用…  相似文献   

14.
《东南置业》2006,(10):53-56
国务院9月5日发布《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各地和各部委进一步明确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责任,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规范土地出让收支管理,调整建设用地有关税费政策,建立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统一公布制度,禁止擅自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强化对土地管理行为监督检查,严肃惩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 专家指出,这是继2004年(国发[2004]28号)之后,国家在土地管理和调控政策上又一重大调整——[编按]  相似文献   

15.
深圳近年在二次开发机制创新中使用了面向土地权益主体的发展控制政策,疏解了土地集中储备环节出现的障碍,但是与既有土地使用权和规划制度产生矛盾,也影响土地利用管理规则的稳定性。如何解决其中的矛盾对于创新成果的制度性转变非常关键。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制度下,随着土地权益从集中向个体转移,土地利用管理将面临新的要求。以此为背景,探讨了规划对土地利用改变全过程进行规划控制的意义和理论上的可能性,以及相应规划权力与机制的调整。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广州市番禺区"撤市设区"后城市管理与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在当前我国经济体制和政府职能转型时期,可采用城市规划的制度设计功能应对行政区划调整的冲击;加强区域规划,弱化行政区划调整对城市规划的冲击;加强区域管治,强化区域规划的约束性;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非农就业水平、完善土地使用制度保护失地农民利益、从社会文化和经济制度等方面引导农村城市化稳妥发展,从多个层面解决行政区划调整中的被动城市化问题,应对"撒市设区"后出现的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17.
备受关注的《土地管理法》修订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土地管理法》此次修改在总结了现行土地法实施十年来改革实践成果,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物权法规定,在立法目的、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行使、有偿使用制度等方面作了调整、完善和补充,同时对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耕地保护制度、土地审批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等方面作了新的规定,其中包括一直备受关注的征地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8.
2002年,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人民政府批转市国土房管局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自身建立土地储备制度意见的通知》有六条具体意见:实行土地供应计划管理,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供应总量;严格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土地有形市场,加强土地使用权转让关系,大力推行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加强地价管理;规范土地审批的行政行为;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  相似文献   

19.
李丽琴  刘翔 《基建优化》2005,26(3):59-61
随着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土地管理改革的深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储备制度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加强对土地储备制度的研究,完善土地储备机制,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土地是十分有限而珍贵的自然资源,是国家和人民最宝贵的物质财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一切生产和生存的源泉。土地管理是国家为维护土地制度,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所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的综合措施。笔者就加强土地管理的重要性及具体的保护措施进行了分析,这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