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丁建川 《中国农史》2013,(1):127-132
"缴耕"一词仅见于元代王祯《农书.农桑通诀.垦耕篇》,字面意义为"绕耕",有两种基本方式:"向外缴耕"和"自外缴耕",分别与《齐民要术.种瓜篇》记载的"顺耕"和"逆耕"相对应。前者指耕地时从地块的中间开始耕,像画圈一样由内至外顺时针耕到两边,垡土方向相对,现代耕作学称为"内翻法";后者指耕地时从地块的右侧开始,像画圆一样由外至内逆时针耕到中间,垡土方向相背,现代耕作学称为"外翻法"。通过对山东一带方言进行实地调查,山东方言词称"内翻法"、"外翻法"分别为"扶耕"和"绞耕",二词反义对举。《农书》"缴耕"所从出的注文实际上指的是现代耕作方法中的"三区内外翻交替耕法"。  相似文献   

2.
“耦”是古代的一种农具,分为直尖和斜尖两种,它分别适用于不同质地的土壤耕作而采取相应的耕作方式。“耦耕”就是“持耦而耕”,是西周时期盛行的耕作方式。它主要分为两种方式,即“二人并耕”式和“人拉犁耕”式,但不论采取哪种形式,都是根据劳动环境、耕作对象和劳动者双方的协作和熟练程度来决定的。它是介于锄耕和牛耕之间的重要耕作形式,是由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它可以随着农业技术发展和生产力提高而出现不同的形式。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通过分析鄱阳湖退田还湖圩区中耕地利用变化,探讨退田还湖政策实施后的双退圩区的土地返耕现象。研究方法:通过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解译和农户调研相结合,确定退田还湖圩区耕地利用方式的变化特征,结合种粮群体、种粮意愿和粮食生产效益等方面的调查,阐述鄱阳湖水文情势的变化、惠农政策和退田还湖政策等对耕地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1)退田还湖政策实施初期,大量耕地转为湿地,但2010年后大量还湖的土地被返耕;(2)连片耕地经营主体以种粮大户为主,主要种植双季稻;零散耕地主要由受教育程度低的留守妇女或老人耕种,以单季稻种植为主;(3)鄱阳湖区洪水风险下降,圩区耕地质量优良,是双退圩区耕地返耕的自然原因;从事小规模农业生产的主体难以从事其他行业,是圩区返耕的主要社会原因;(4)耕地承租流转,规模效益催生种粮大户,促进退田还湖圩区中耕地返耕,甚至导致大量湿地被围垦。研究结论:有必要重新审视鄱阳湖圩区"退田还湖"政策,修订双退圩堤的确定标准,确立双退圩区返耕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4.
一、试验材料与方法 本次实验是在江苏省盱眙县盱城镇进行的。试验地肥力水平中上等,播种前精耕细作,耕后机器开沟,播种方式采用人工拉绳,手丢籽,以便控制玉米株距、行距,播种前撒施呋喃丹30公斤/亩。播种时间为2008年5月10日,6月10日中耕,除草1次,9月15日收获。  相似文献   

5.
<正>为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从2012年开始,江苏省射阳县在总结农民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在全县推行联耕联种的"射阳模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笔者调研发现,联耕联种模式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和难题,需要在实践中解决。宏观统筹标准不高,部门间协调联动工作格局尚未有效形成联耕联种是通过农户自愿、田块规整、服务支撑形成的一种农地制度规模经营的经济联合体,对农  相似文献   

6.
说"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昕 《中国农史》2004,23(3):8-14
耦耕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按农事需要而适当结合的耕作方法。由于它的结合前提必须是两人或两件农具,因而产生了“耦耕”这个名称,凡具有同时使用两个或两种农具完成同一种农艺;或两人、或两具协作完成同一种农艺的耕作方式都可称为“耦耕”,或简称为“耦”。“耦耕”这类工作方式,它在历史上从来没有消失过,只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可能会变换为不同的农具和不同的结合形式。历史文献中的“耦”字,多数情况下不是指农具。许多情况下是“耦耕”一词的缩写,是指的耕作方法,而且是不断变化着的耕作方法。在中国农具发展史上,在局部时空范围,可能出现过名称为“耦”的农具,但没有形成定型的农具传留下来,所以在总结传统农具为代表的《王祯农书》中,也没有称为“耦”的农具。  相似文献   

7.
社区经济是城市经济的一个范畴,它主要通过社区服务来实现。社区服务的发展状况不但影响到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会影响到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社区的主体,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出现了多元化和多层次化的需求,这些需要逐渐影响到社区内各种服务业的形成和发展,社区服务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在社区经济发展中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产业化发展的基本状况及其意义(一)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产业化发展的基本状况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镇人口老龄化及家庭结构的变化,预示着人民对社区服…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朝鲜族在水稻种植方面有着较高的水平和丰富的经验,朝鲜族也因为长期种植水稻诞生了丰富的稻耕文化。为了加强对朝鲜族稻耕文化的保护,深入研究朝鲜族的稻耕文化,将稻耕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有益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朝鲜族的稻耕文化不仅有助于提高东北地区以及我国的水稻种植水平,优化传统东北旱田种植技术,同时能够推动朝鲜族稻耕文化发展,使稻耕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9.
农业增长方式就是决定农业产业增长的各种要素的配置及其推动农业实现增长的模式。一般说来,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即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所谓粗放经营是指在单位面积上投入较少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进行广种薄收式的粗耕简作;而集约经营则是指在单位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进行高产多收式的精耕细作。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又有了新的拓展,由主要反映生产要素使用量(包括土地投入、劳动投入、资本投入等)的变化发展到侧重反映农业要素生产率(包括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  相似文献   

10.
农村税费改革前后农民负担及其累退性变化与区域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一个随机抽样的来自中国6省116个村庄1949户农户2000年和2004年两年的调查数据,对农村税费改革的基本进展情况进行了一个中期评估。总体上看,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水平明显下降,平均下降了一半,负担率下降到了2.5%,其中,政策内负担负担率下降到了1.0%,而政策外负担超越政策内负担成为了税费负担的主要部分。此外,农民负担及其变化的区域差异显著,各地政策内负担变化与各省税费改革政策和进程基本相应,但各地政策外负担变化的情况非常复杂,一些地区不减反升。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的累退性明显减弱,在一些地区表现出了累进性。  相似文献   

11.
苦聪人约有二万余人,分为两支:一支自称“郭抽”,俗称黑苦聪;一支自称“拉祜”或“拉祜西”,俗称黄苦聪。他们主要散居在云南省的思茅、玉溪、红河和西双版纳等地,以镇源、金平、绿春、墨江等县较为集中。居住在内地的部分苦聪人,早已进入封建社会,但解放前活动在哀牢山区的苦聪人(主要是黄苦聪),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这部分苦聪人解放初不到三千人。在他们的经济生活中,农业生产虽然已经占居主要地位,但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仍然十分原始。就其农业发展形态而言,在许多方面甚至比云南独龙族更为古朴。本文拟就解放前后苦聪人的农业发展状况作一些介绍和分析,这对于研究原始农业的早期形态,可能不无好处。  相似文献   

12.
此稿是《释──兼论犬耕》一文的余论。笔者通过近年汇集到的文献、文物,以及民俗等方面的资料,进一步阐述了“动物的驯养为曳引动力提供了可能性”这一结论确不可易,从而推断:中国上古(自殷商至战国时期)的局部地区当存在过犬耕这一农作方式,而牛耕则是在犬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3.
<正>长期以来,湟中县机械化耕地主要以小型拖拉机机耕和畜耕为主,耕深一直维持在12~16cm之间,达不到20cm以上的农艺要求,而且常年的浅耕致使耕地形成坚实的犁底层,使耕体层变薄。加上农户为获高产,大量使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土壤肥力连年下降水份流失,得不到充分有效发挥,蓄水保墒能力减弱,作物抗倒伏能力差,草荒严重,病、虫、草害蔓延。不仅加重了田间管理,而且造成人力、财力  相似文献   

14.
技术要点:1.生态耕水健康养殖技术耕水机的安装模式与传统增氧机械安装形式相同,只需按照水域面积选取相应型号,安装时可以根据常年风向偏上风口一些。2.底层微孔增氧水产养殖技术设备安装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长条式:长条式增氧系统是用较长(一般是5~50米)的微孔增氧管布设在池塘底层,固定并连接到输气的塑料软支管上,支管再连接主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耕地保护政策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保护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耕保意识开始觉醒期、耕保政策制定起步期、耕保政策体系初建期和耕保政策体系完善期;回顾、总结了各阶段的耕保政策及其主要特点;并对完善我国耕保政策提出建议:①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共同责任制,②适时将耕保政策转化为法律,③大力发挥农民在耕地保护中的作用,④尊重和认可地方的耕地保护创新.  相似文献   

16.
樊志民 《中国农史》2012,(2):130-136
儒家有"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2的说法,似乎把耕与读看作是矛盾的东西。但是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里,耕与读却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在传统社会各阶层中农民无疑是受教育层次最低的,但是他们又是最重视教育的群体之一。"耕"是农业社会最基本的物质基础,而"读"是格物致知、  相似文献   

17.
<正> (一) 尤溪县社办集体林场最早创办于一九五八年,六三年以后和队办妇女耕山队、老人队一起不断兴起,到了一九七八、一九七九年间,已发展到三百二十四个,拥有队员八千七百零三人。其中社办林场、耕山队二十六个,专业劳力一千三百七十六人,队办耕山队二百九十八个,七千三百二十七人。截止一九八一年,全省社队集体林场、耕山队共造林四十八万二  相似文献   

18.
重建耕山队     
<正> 重建耕山队,并非复归旧东西,而是完善和发展这一经营组织。历史沿革耕山队创立迄今已20多年,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它基本上经历了产生、发展、兴盛、衰弱、恢复五个时期。1962年,福建尤溪县委提出,本县山地多,劳力少,男耕田,女耕山,发展耕山队势在必行。翌年春,梅仙公社谢坑大队罗春娣同志率先带领9名姐妹们创建了中国第一支妇女耕  相似文献   

19.
正广东连南县,是全世界唯一的排瑶聚居地。瑶民们世代居住在山上,高山悬湖,梯田层叠,而稻田养鱼是连南"八排瑶"千百年流传下来颇具民族特色的耕养方式,通过长年的耕作,形成了"林下植茶树、梯田栽水稻、稻下育鱼苗"的立体农业发展模式。稻田鱼以本地鲤鱼为主要品种,兼养鲫鱼。鱼的生长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上海古代农业结构演变的总体特征是始自鱼盐之利,盛于稻棉种植.捕捞渔业是上海农业经济的发端,唐代以后上海地区的农业则主要是稻棉种植,至唐代中后期华亭县稻米已成为江淮漕粮的重要供给,明末清初上海、嘉定等7县(厅)形成"棉七稻三"的种植结构.近代以来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加,近郊地区逐渐形成了专门的商品性蔬菜、花卉和瓜果生产,以及奶牛饲养为主的小型牧场.但总体商品性畜牧业发展速度缓慢,渔业基本为捕捞业,至解放前上海农业结构仍明显以种植业为主导.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上海农业结构经历了从传统的乡村农业到现代城市地区农业的明显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