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说"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昕 《中国农史》2004,23(3):8-14
耦耕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按农事需要而适当结合的耕作方法。由于它的结合前提必须是两人或两件农具,因而产生了“耦耕”这个名称,凡具有同时使用两个或两种农具完成同一种农艺;或两人、或两具协作完成同一种农艺的耕作方式都可称为“耦耕”,或简称为“耦”。“耦耕”这类工作方式,它在历史上从来没有消失过,只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可能会变换为不同的农具和不同的结合形式。历史文献中的“耦”字,多数情况下不是指农具。许多情况下是“耦耕”一词的缩写,是指的耕作方法,而且是不断变化着的耕作方法。在中国农具发展史上,在局部时空范围,可能出现过名称为“耦”的农具,但没有形成定型的农具传留下来,所以在总结传统农具为代表的《王祯农书》中,也没有称为“耦”的农具。  相似文献   

2.
关于“耦犁”几种解释之商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认为“耦犁”就是犁在发展成熟过程中到达耦犁阶段时的名称,是西汉中期赵过“便巧”革新后的产物,包括用于整地松土的无壁耦和用于开沟拥土的壁耦;并运用力学原理与出土实物相互印证,表明耦犁法不需要二牛三人操作,二牛合犋,一驾驭即可完成。  相似文献   

3.
说“耦”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耦”的本义“耦”和“耦耕”,早在先秦文献中出现。但是,对其解释颇有分歧。大致可归为七说: 1.唐人贾公彦认为“耦”就是“二人各执一耜,……虽共发一尺之地,未必并发”。唐人孔颖达与贾公彦持同说,但所释操作方式比贾氏明确。他说:“计耦事者,以耕必二耜,相对共发一尺之地”。今人胡德平、杜耀西两先生结合民族学史料,发挥孔、贾二氏见解,认为:“耦耕”是两个男子夹掘一穴,两个妇女手执木锄打碎磨平土块。2.清人程瑶田基本认同上说,但加上“发土”。他说:“二人并二耜而耦耕之,合力共  相似文献   

4.
“真没想到,西瓜居然吊在空中长这么大,可真饱了眼福啦”! 近日一个清晨,江苏省射阳县合德镇的蔬菜批发商谢立明,情不自禁地钻进大棚里看个仔细,摸个实在,并啧啧赞叹。其实,这是耦耕人做足大棚文章的一个镜头。 1997年,在耦耕农民郑友东的  相似文献   

5.
略论中国古代南方水田的耕作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十年来,我们对中国古代南方水田耕作体系的再探计和再研究的结果表明,在隋唐宋元时期,南方水田的耕作体系是由水田的“耕耙耖耘”和旱作的“开垄作沟”这两个环节组成的。及至明清时期,随着间套复种的发展,不耕而种的“免耕播种”也随之发展起来。因此,我们认为,中国古代南方水田的耕作体系是由水田的“耕耙耖耘”;旱作的“开垄作沟”和间套复种的“免耕播种”等三个环节组成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三个环节的结合,而是在多数情况下,采取两种结合方式。即在稻麦(豆、菜)轮作复种的条件下,采取水田“耕耙耖耘”和旱作“开垄作沟”的结合方式;而在间作套种的条件下,则采取“翻耕耙耢与免耕播种的结合方式。我们认为,水耕与旱耕结合,翻耕与免耕结合、免耕与耨耕结合,是南方水田耕作的三大优良传统,在现代的耕作改制中应当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6.
陈国灿 《中国农史》1999,18(1):86-92
本文结合考古发掘、文献记载以及有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对“火耕水耨”的起源、性质、内容及其在六朝以前江南稻作农业区的演变过程作了一番新的考察与分析,得出了与传统观点不同的认识。认为“火耕水耨”源于“水耕水耨”而非“刀耕火种”,它把对火与水的利用同一定的生产技术与工具结合于一体,其包含的耕作技术水平是不断发展的,并不始终具有原始落后的性质。就六朝以前的江南水稻种植业而言,在总体上表现为“大耕水耨’的外在形式下,其内在耕作技术不仅先秦时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且两汉时仍在继续发展,与同期北方的农业相比并不逊色。  相似文献   

7.
李伯重 《中国农史》1996,15(1):1-14
“人耕十亩”是明清人对当时江南普通农户经营规模的一个大概估计。本文通过对明清江南耕地与农业劳动力数量的宏观分析和对近代江南农户耕田数量的考察,指出“人耕十亩”这一农户经营规模的标准模式。确实存在于明清江南,但在时空分布上却很不均衡。只是到了清代,它才成为占压倒性地位的普通模式。这种模式的出现与普及,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其中农民耕作能力的变化、农家妇女脱离大田农作的增加和农民阶级的“中农化”作用尤为重要,而过去所强调的人地比例的变化,相比之下反而是次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正>夏、商、西周时期是在原始社会瓦解的基础上,前后建立的三个奴隶制国家。农业生产已经逐步脱离了原始社会的状态,农业技术得到了初步的发展,生产工具、耕作栽培、田间管理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发明和创造,进入了协田耦耕时代。商代的奴隶们三人一组在连绵不断的井田上耕作,人们称这种耕作方式为"协田"。西周以后改为两人协同耕作,称为"耦耕"。所以夏商周也被称为协田耦耕时代。当时人们使用耒耜挖掘沟渠洫涝灌溉,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  相似文献   

9.
此稿是《释──兼论犬耕》一文的余论。笔者通过近年汇集到的文献、文物,以及民俗等方面的资料,进一步阐述了“动物的驯养为曳引动力提供了可能性”这一结论确不可易,从而推断:中国上古(自殷商至战国时期)的局部地区当存在过犬耕这一农作方式,而牛耕则是在犬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特殊国情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路径选择王殿安所谓经济增长方式,实质上是指生产要素的分配、投入、组合和使用的方式,它决定着生产力系统的整体效能和发展状况。一般地说,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粗放型,是主要依靠生产资料数量的扩张实现经济增...  相似文献   

11.
12.
13.
眼下,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有人以保发展为由提出调整国土资源管理的思路,适当放松对资源的监管;更有甚者,借宏观形势的变化质疑18亿亩耕地"红线"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三下"得"香"     
某报载,日前,一县组织开展"三下乡"活动到某镇,农民们不但不"买账",还同带队的领导说"拜托了,以后别再搞这种形式主义的三下乡了"!"三下乡"遭遇尴尬,着实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5.
李俊夫  孟昊 《中国土地》2004,(10):25-27
城中村土 地产权改制目的和基本思路 总 的 来说 ,城 中 村 土 地产 权 改 制 的目 的 就 是 要实 现 城 中村 的城 市 化改 造, 推 动 城 市化 进 程 。 具体 而 言 , 其基 本 思 路就 是要 在 现行 制度 体 制 框 架下 寻 找 到 一种 出 路 , 彻底 摆 脱 土地 所有 制 二元 结构 对 城 中 村城 市 化 发 展造 成 的 制 度障 碍 。 通过 将土 地 合法 地引 入 市 场 流通 、 显 化 土地 价 值 , 使城 中 村 村集 体 通 过 盘 活 土 地 资 产 获 得 改 造 所 需 资 金 , 使 政 府 能 够 统一 、有 效 地利 用土 地 , 使 社会 繁 荣 稳 定, …  相似文献   

16.
变“出口农业”为“出口农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当于非洲 56个国家人口二倍半 ,超过欧洲 44个国家人口总和的 9亿农民的中国 ,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但是 ,中国直到近几年在农民温饱问题有所解决后 ,才想到靠种粮食卖钱奔小康 ,这种迟来的“觉悟”却正好迎面碰上入世“海水倒灌”的新问题 ,特别是美国采取的农业补贴政策 ,使其卖进来的粮食比中国自产的还便宜 ,从而失去了农民的挣钱机会。一些有幸能够卖到国外的蔬菜、水果、茶叶和肉食品 ,因欧日美等国对中国农药残留量高和激素多采取了“技术壁垒”阻击而举步维艰。在中国入世后“出口农业”遇到严重问题之际 ,我们应该采…  相似文献   

17.
体现刘以雷同志整个经济学思想体系的《刘以雷文集》即将出版,我为他丰厚的成果能够问世,并为广大经济工作者多了一套有意义和价值的论著感到高兴.  相似文献   

18.
这次《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是近些年来所发有关加强土地管理文件中覆盖面最广、规定最严格的一个重要文件。文件从执法、规划、补偿安置、节约利用与收益分配机制,到完善耕地保护责任制,共5款25条。《决定》也可以说是为了防止“三个暂停”结束后出现反弹而作出的硬性规定,对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加强土地管理与完善宏观调控措施,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这次《决定》与以往相比,具有明显的四大特点。一是强调了土地征用审批的决策权。《决定》明确指出,土地征用的审批权在国务院和省。这就削减了县、乡、村干部在土地…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