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经济师》2022,(1)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发展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理论辩证地看待社会分工对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新哲学的诞生,即唯物史观的形成。分工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论题。文章以分工思想的理论来源为依据,深入发掘马恩分工理论的发展历程,从而得出分工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形成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明确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关于生产力和交往的辩证关系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分工与交往是同义相释,通过对生产力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交往表现形式的分析,认为分工本身就是交往;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之上,来理解生产力、分工和交往是一个和谐的动态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常幸 《经济研究导刊》2011,(18):206-208
立足于生产方式制约社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人权的历史性、发展性、具体性及阶级性特征;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权产生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运动。  相似文献   

4.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是马克思超过费尔巴哈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标志,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起点.《提纲》 通过揭露和批判马克思之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弊端,以及陈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初步制定了科学的实践观这把钥匙,用以打开认识社会历史的大门.《提纲》 在检验真理的标准和人类认识的基础、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 宗教的社会根源和消灭宗教的途径、 人的本质和社会的本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作出了科学且经典的表述.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构建了分工发展的宏大框架,强调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研究分工发展的客观规律,创建了历史视角的分工发展理论。总体来讲,生产力—分工—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马克思分工发展理论的第一层分析框架;从分工内部来看,社会分工与企业内分工相互促进、相互替代,构成了马克思分工发展理论的第二层分析框架;从资本主义特有的企业内分工来看,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分工发展的基本推动力,这是马克思分工发展理论的第三层分析框架。分工的当代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分工发展理论提供了新鲜材料,可以尝试使用马克思分工发展理论对这些新分工现象进行解读,从而进一步发展马克思分工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6.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不仅在于形成了的唯物史观,更重要的是发现了唯物史观确立的前提——“现实的个人”,在著作里马克恩、恩格斯规定了“现实的个人”的概念:在确立唯物史观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在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俪娜 《当代经济》2017,(36):141-143
根据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社会分工是是生产力水平的一个衡量标准,是生产关系的一部分,是以生产力发展作为基础的,并受生产力发展的制约,社会分工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经过分析我们可以找到分工与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自然科学的研究带来的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应着分工广化,而分工深化则表现为生产工艺上的创新.不仅如此,即使涉及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等范畴,其实质仍然是管理者内部分工的进一步细化.社会分工的发展促进了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创新,进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分工的进一步广化和深化……如此反复,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良性互动中,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因此,从理论上对分工和创新进行组合分析,为探索经济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正>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唯物史观的一对基本范畴。对于二者的相互关系,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曾作过经典性的概述,并在《资本论》中作了更为翔实的论述。50年代初,斯大林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原理概括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1957年,毛泽东同志针对我国建国后,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社会经济运行新格局和社会基本矛盾的新变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既相互适应又相互矛盾的关系作了新的阐述。这些经典性的论述,无疑对我国理论界探讨这一问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侧重于强调生产关系的调整,第二阶段侧重于追求生产力的增长,都没能够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联系中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生产关系。第三阶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方法论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资本论》关于生产关系的研究涉及多个层面,既表现为从交往关系角度研究生产关系,也表现为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研究生产关系,既表现为从总体规定性角度研究生产关系,也表现为以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研究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研究的这些层面,是对马克思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程中关于生产关系的理解不断趋于丰富和发展的反映.生产关系研究的这些层面作为一个整体,在《资本论》中得到了完整而充分的展现.  相似文献   

11.
许继琮 《江南论坛》2006,(12):62-62
最近读到由国际文化出版社推出的《活力城市文化建设》一书,感到很有特色。 一是在城市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层面上有创意。以前在“左”的错误理论影响下,许多人认为社会主义文化只有意识形态性,没有经营性、产业性。现在一些人又跳到另一极端,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的经营性、产业性来否定意识形态性。该书作者在20多年前就在《读书》杂志上撰文批评过这些错误的文化理论,在新著中他们又站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高度。同时从两个层面揭示文化问题的两重性。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运动看,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生产关系,还包括介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生产方式,而社会分工是生产方式最主要的实现形式和表现形式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中取得共识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表现为:社会中的产品种类和部门数量固定不变,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上升,利润率将不断下降,并由此可能导致失业人口增加和引发社会动乱。随着社会分工深化、广化和企业社会性分工这一新分工形态的出现,在质和量的双重层面上扩大了劳动的社会分工体系,由此扩大了价值交换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剩余价值生产与剩余价值实现的矛盾,也在一定时期内缓和了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首先必须坚持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的《资本论》原理.《资本论》集中体现和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大写的逻辑.《资本论》阐述了一系列原理,例如,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并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对生产条件即生产资料的占有决定生产和再生产的社会性质以及劳动过程的社会性质、并决定对生产结果的占有即分配关系,从事生产活动的人只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主体承担者,按比例分配总劳动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过程而是一个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下的社会过程,等等.这些原理对于经济分析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4.
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一书是一部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名著,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领导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尤其要注意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中,哲学是基础。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完整科学体系的重要前提。因此,领导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把《费尔巴哈论》列为首选的书目之一。  相似文献   

15.
《经济师》2019,(2)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重要文本为依据解读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梳理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体系的形成过程,并阐述内容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撰写,正标志着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通过解读《提纲》中的第十、十一条,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在实践基础上所阐发的新世界观的目标、性质和功能。  相似文献   

17.
詹姆斯·奥康纳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的价值,同时又指出其时代局限性。他改造和重新诠释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突出生产条件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作用,由此推导出资本主义存在双重矛盾和双重危机。他认为资本为解决矛盾和应对危机,必然会形成生产条件的社会化和国家的计划性,这样资本主义将走向社会主义。应当肯定奥康纳对我们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同时也要指出,奥康纳也背离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走上了一条资本主义社会的改良道路。  相似文献   

18.
1844年底,德国思想界发生了一件重要的学术事件,这就是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发表。①我在讨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时已经提到恩格斯与马克思有涉这本书的一段讨论。②可是,这本书究竟写了一些什么?它对马克思的哲学发展是否发生了什么影响?这些问题我们在过去的研究中始终没有得到确定的答案。依我现在的研究结果,施蒂纳的这本书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正是它第一次全面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古典人本主义逻辑,在一定的意义上,施蒂纳也是在近代西方思想史上在现代性的语境中第一个自觉消解形而上学“类哲学”的人。固然这本书混杂着非常多谬误和狂想,特别是在自身理论逻辑的立论上几乎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但它在当代思想史逻辑的批判尺度中还存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特别是我认为,这本书对于马克思彻底摆脱人本主义类哲学,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科学革命,有着直接的负促动影响。从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用十分之七的篇幅用来反驳这本书,就可想它的反面地位。对此,我们不得不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19.
马 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作为研究问题的方法 ,以剩余价值学说作为理论基础 ,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入剖析以后 ,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847年底 ,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时 ,为大会起草了国际共产主义政党的第一个纲领性的文献《共产党宣言》。在这一宣言中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通过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 ,发展及其相互斗争过程的分析 ,得出了“资产阶级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①马克思恩格斯向全世界无产阶级提出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就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 ,彻底消灭私有制和改变私有观念 ,尽快地发展生产力 ,消灭阶级 ,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从此以后 ,共产主义的理想信仰成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奋斗的坚定目标。但同时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是有条件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 :“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 ,同样 ,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 ;相反 ,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 ,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探讨分工时是把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分工三者放在同一个层次来探讨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分工在马克思那里是同级概念,只有时间历史的先后没有逻辑的先后。分工并不属于生产力或生产关系范畴,也不是二者的中介。三者的关系是:生产力是从技术结构来言说的分工,生产关系是从社会结构来言说的分工。分工既是生产力因素,也是生产关系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