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技术创新网络多维邻近性是否伴随创新网络生命周期不同发展阶段而呈现出不同演化特征,对创新网络内部伙伴选择、关系治理和创新绩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IBM专利合作网络数据,运用Feature Selection方法,从地理邻近、社会邻近、技术邻近、组织邻近和制度邻近5个维度分析技术创新网络多维邻近性演化特征。结果表明:①生命周期视角下,在创新网络创生阶段,企业选择合作伙伴时主要考虑技术邻近性和组织邻近性,成长阶段主要考虑地理邻近性,成熟和衰退阶段主要考虑社会邻近性;②演化视角下,地理邻近性与技术邻近性曲线呈倒U型关系,地理邻近性在成长期达到最高点,技术邻近性在成熟期达到最高点;制度邻近性与组织邻近性呈U型关系,制度邻近性在成长期达到最低点,组织邻近性在成熟期达到最低点;社会邻近性则随着创新网络生命周期发展一直呈上升态势。  相似文献   

2.
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产学合作发明专利数据,采用负二项回归和逻辑回归模型,研究了多维邻近性对我国跨区域产学协同创新的影响,包括对协同创新绩效的静态影响和对协同创新关系形成与维持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技术邻近与地理邻近的静态和动态影响分别呈倒U型和正向关系;社会邻近能促进协同创新关系形成与维持,不会显著促进协同创新绩效提升,但能够正向调节技术邻近对协同创新的影响;网络邻近对协同创新绩效及其关系形成与维持的影响呈正向关系,且正向调节技术邻近对协同创新关系形成与维持的影响,负向调节社会邻近与地理邻近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经济地理》2021,41(2):129-138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网络是创新成功的关键。文章基于2000—2017年中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合作专利数据,运用复杂网络分析、ArcGIS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构建海洋产业合作创新网络,分析合作网络的特征、结构及邻近性机制得出:①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合作专利经历萌芽和探索阶段,现在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部分省的合作专利贡献率不足。②创新主体中心节点带动辐射能力与合作能力增强,高校是合作创新的主力军。以企业为中心的海洋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企业创新生态环境有待完善。③海洋产业合作创新网络结构的广度扩张,有明显的合作团体出现,但网络整体通达性弱,结构松散、不稳定。④城市间趋于向更多、更广的范围拓展合作,上海市、青岛市、天津市、广州市与其他各城市联系较强,北京市引领创新能力逐渐凸显。⑤社会邻近性对海洋产业合作创新网络的解释力最高,且两两邻近性之间对城市间合作率的交互影响呈现双因子或非线性增强关系。  相似文献   

4.
赵炎  宣玲  陈文芳  韩笑 《技术经济》2020,39(7):63-71
本文以中国种子行业的战略联盟网络为样本,用地理邻近性、组织邻近性来表征联盟主体选择伙伴的特征,用网络点度中心性和结构洞来表征联盟网络的位置特征,研究种子行业2010—2015年的创新绩效。研究表明:地理邻近性对组织创新绩效呈倒"U"型影响;不同类型的组织结盟有利于组织创新绩效的提高;点度中心性正向促进组织创新绩效;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结构洞对组织创新绩效的影响为负;点度中心性负向调节地理邻近性与组织创新绩效间倒"U"型关系。最后,为我国种子行业联盟网络间创新绩效的提升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5.
刘伟  林培思  蒲昆 《技术经济》2021,40(10):98-107
针对企业从大学中获取探索性创新技术的地理阻碍,本文重点探讨了地理邻近对产学合作中的探索式创新影响,并且基于Boschma多维邻近的视角,进一步分析组织邻近、制度邻近、社会邻近和认知邻近对二者的作用关系.以信息通信技术(ICT)产业为研究对象,基于2014—2018年大学的专利转让数据构建产学合作创新网络数据库,采用负二项回归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地理距离确实是企业与大学合作获得探索式创新的障碍因素,但组织邻近、制度邻近、社会邻近和认知邻近对二者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即企业与合作大学隶属于同一中央部委、地方政府,拥有先前合作经验和认知优势的情况下,更能够克服地理距离的限制而实现合作探索式创新.  相似文献   

6.
利用三大城市跨域合作专利数据,从知识流动角度分析发现:在知识流入网络中,深圳市是主要流入区;在知识流出网络中,北京市是主要流出区;在知识交流网络中,北京跨域合作创新最多,并且这3种知识交流模式都体现出非“地理邻近性”特征。进一步采用“稀有事件”模型实证回归发现,北京、上海、深圳跨域合作创新的形成机制存在差异。①三大城市跨域合作创新形成都依赖“制度邻近性”,但是,上海市创新网络较为综合,既体现“地理邻近性”也体现“制度邻近性”;②三大城市合作创新形成机制存在差异,其与城市的企业所有制结构密切相关。上海参与合作创新的主体是民营企业,跨域合作创新的市场特征更为明显,合作创新的形成主要依赖非正式“制度邻近性”。深圳市参与合作创新的主体是外资企业,外资企业倾向于通过正式“制度邻近性”的方式将核心技术锁定在企业内部。北京市跨域合作创新的形成以国有企业为主体,主要依赖“隶属关系”和“过往合作经验”,创新网络较为封闭和稳定。  相似文献   

7.
针对创新网络空间格局如何形成及演化的问题,基于多元邻近视角剖析创新网络空间格局形成机理,运用Agent理论设计仿真算法,并基于Netlogo构建创新网络空间格局演化仿真平台。通过模拟实验发现:①多元邻近更有利于创新网络区域内、外部合作共生,且(跨区、内部)合作边数与区域面积、毗邻距离呈正、负相关;②社会邻近或技术邻近更有利于创新网络产生(绝对)空间集聚,且集聚态势与区域位置中心性呈正相关;③创新网络空间格局呈现随机型至斑块型(或均匀型)的动态演化趋势,且社会邻近或技术邻近更有利于创新网络产生均匀型空间格局,地理邻近或多元邻近更有利于创新网络产生斑块型空间格局;④地理因素作用下的创新网络(空间格局)仍保持幂律分布特性;⑤斑块型空间格局的创新绩效高于均匀型,且多元邻近下斑块型空间格局的创新绩效最高。  相似文献   

8.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创新网络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灿  曾刚  尚勇敏 《经济地理》2019,39(5):27-36
"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地方空间"向"流动空间"转变的背景下,多主体、多尺度的网络化模式成为创新导向,动态性、路径依赖性与邻近性等演化经济地理学分析思维有助于理解创新网络演化规律和机制。文章基于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中1991—2016年经济地理学领域创新网络演化研究文献,借助CiteSpace V软件,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以及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回顾,系统梳理创新网络演化研究的热点领域、知识基础,明晰核心研究内容和学术争议。结果表明:①创新网络结构演化、演化路径与演化机理是国外研究的热点领域,通过借鉴西方演化理论和研究范式,企业、产业和区域等创新网络演化实证探讨受到国内研究重视;②多维邻近性机制下的创新网络形成与演化、全球—地方多空间尺度耦合的创新结网以及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成为研究的知识基础;③创新网络演化是否呈现路径依赖有待解答,不同维度邻近性对创新网络演化影响的重要程度存在争议,着眼于多集群的创新网络演化则是新近的前沿领域。  相似文献   

9.
将网络镶嵌分为关系镶嵌和结构镶嵌,在引入地理邻近作为调节变量的基础上,构建并实证检验网络镶嵌、地理邻近与企业知识获取的关系模型。研究表明,关系镶嵌和结构镶嵌均有助于企业知识获取;地理邻近则对关系镶嵌、结构镶嵌与知识获取之间的关系存在负向调节作用,即地理邻近性降低了企业利用关系镶嵌和结构镶嵌获取外部知识的潜力。这些结论为企业更有效地获取外部知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从知识基础角度出发,以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为案例,比较基于科学知识的解析型产业和基于工程技术知识的合成型产业创新网络结构差异。基于产业合作专利数据和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企业创新调查数据,采用Ucinet、ArcGIS软件,对2004—2006年、2007—2009年、2011—2013年三个阶段,两个产业创新网络群体内外关系、主体合作倾向性、网络空间尺度进行比较。得出结论:解析型产业创新网络呈现强联系稀疏型结构,合作伙伴较少,合作比较集中,合作关系稳定,群体内部形成三元闭包关系,群体之间关系相对封闭;认知邻近和信任是合作的基础,主体倾向与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知识传播可以跨越更远的地理距离,国际合作比例更高。合成型产业创新网络呈现核心—边缘结构,合作伙伴多,合作关系的变动较大,网络稳定性更弱;创新模式是干中学,主体倾向与产业链上下游单位合作;知识传播对地理距离更敏感,邻近城市合作比例高。  相似文献   

11.
选取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作为研究区域,基于2006—2017年区域高水平合著论文构建知识创新合作网络,分析网络特征并探讨网络邻近性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网络规模日趋扩大,联系日趋增强并趋于稳定,基本形成了以长沙、武汉、南昌为核心的多中心网络空间结构,且网络节点具有显著等级层次性。通过特征路径长度和集聚系数分析发现,网络具有小世界特征,但无标度特征不明显。QAP回归结果表明,地理、社会、技术和人力资本邻近都对知识合作网络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陈红军  谢富纪 《技术经济》2021,40(10):108-118
产学协同创新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内在动力,多维邻近性作为创新主体获取外部知识的关键因素,对协同创新绩效有重要影响.文章基于多维邻近性视角,采用京津冀28个高校和492家企业2009—2018年在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同联合申请并授权的发明专利数据,运用负二项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地理邻近性对产学创新主体间的协同创新绩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②制度邻近性对产学主体协同创新具有积极正向作用;③技术邻近性对产学协同创新绩效具有显著倒U型作用;④技术邻近性与地理邻近性的交互作用会对京津冀产学协同创新绩效产生显著负向影响;⑤技术邻近性与制度邻近性的交互作用对京津冀产学协同创新绩效产生显著负向影响;⑥地理邻近性与制度邻近性的交互作用对京津冀产学协同创新绩效产生正向作用但不显著.因此,京津冀应加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通信网络投资,加强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完善制度和市场一体化政策的实施和管理,发挥多维邻近性对协同创新绩效的交互作用,实现科技创新资源优化聚集,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彭永涛  董浩  李丫丫 《技术经济》2023,42(11):147-160
基于共享制造代表平台海织云平台,运用社会网络分析(SNA)探究共享制造平台网络结构特征,并使用二次指派程序(QAP)对共享制造平台网络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目前共享制造平台处于发展初期,网络规模不断扩大,但合作关系的紧密程度有待进一步加深。海织云等节点在网络中占据核心地位,拥有较大的权力和影响力,其他节点的权力地位也在逐步提升。凝聚子群分析表明共享制造平台中存在多个小团体,呈现多层次格局。QAP分析表明,共享制造平台合作网络受经济规模、地理邻近、知识邻近、社会邻近、组织邻近、制度邻近、政策强度和产业邻近等因素的影响。研究成果为制造企业更好地理解共享制造及为共享制造平台的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市创新网络演化特征及多维邻近性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地理》2021,41(5):1-10
以我国29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城市间联合申请发明专利作为截面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城市创新网络,总结其结构演化特征,并用负二项式重力模型,从邻近性视角探讨其演化机制。结果表明:(1)我国城市创新网络快速发展,网络生长呈现择优、邻近连接态势,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技术合作是主要网络形式,网络结构呈现"骨干网+区域网+专业网"三网镶嵌局面。(2)网络连接主要依托中心城市,这些城市彼此紧密合作,构成整体网络的骨干网;网络生长主要围绕中心城市联络周边城市和技术关联城市,促成城市群创新网络(区域网)和专业技术创新网络(专业网)。(3)城市间技术合作受城市自身创新能力深刻影响外,地理邻近、技术邻近和制度邻近都有显著促进作用,表明多维邻近性分析框架对我国城市创新网络结构演化具有较强解释力。  相似文献   

15.
城市网络化是城市群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结果,创新网络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并结合Ucinet、ArcGIS软件,分析创新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时空演化,探究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网络演化驱动机制。结果发现:①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网络密度日益提高,城市间创新联系显著加强;②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网络从早期单核心演变成中期以北京为核心、天津和石家庄为重要支点的“1+2”空间模式,再到中后期的“多中心、多层次”创新格局;③QAP非参数实证分析表明,地理邻近、制度邻近正向促进创新合作,而知识邻近对创新合作具有负向作用,经济邻近与认知邻近仅在早期对创新合作有显著正向驱动效应。  相似文献   

16.
研究技术创新网络多维邻近性是否伴随创新网络生命周期不同发展阶段而呈现出不同演化特征,对创新网络内部伙伴选择、关系治理和创新绩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IBM专利合作网络数据,运用Feature Selection方法,从地理邻近、社会邻近、技术邻近、组织邻近和制度邻近5个维度分析技术创新网络多维邻近性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生命周期视角下,在创新网络创生阶段,企业选择合作伙伴时主要考虑技术邻近性和组织邻近性,成长阶段主要考虑地理邻近性,成熟和衰退阶段主要考虑社会邻近性;(2)演化视角下,地理邻近性与技术邻近性曲线呈倒U型关系,地理邻近性在成长期达到最高点,技术邻近性在成熟期达到最高点;制度邻近性与组织邻近性呈U型关系,制度邻近性在成长期达到最低点,组织邻近性在成熟期达到最低点;社会邻近性则随着创新网络生命周期发展一直呈上升态势。  相似文献   

17.
多维邻近性在集群外部知识获取与创新中的作用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维邻近性与创新是近年来西方学术界多学科关注的热点,但国内研究却相对滞后。首先从外部知识获取到新知识生成的过程轨迹分析了外部知识获取对于集群创新的作用,然后重点探析了地理邻近、组织邻近、认知邻近及三种邻近形式组合在集群外部知识获取与创新中的影响机制,并得出以下结论:认知邻近是集群外部知识获取的必要条件,地理邻近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组织邻近是集群外部知识获取的重要协调机制,3种邻近性的有效组合可以减小单一邻近的负面效应,促进集群外部知识的获取与创新。  相似文献   

18.
合作创新资源配置是决定企业合作创新能否达到探索式创新或利用式创新预期目标的关键。作为企业最重要的人力和智力资本,关键研发者(明星发明家)是影响企业合作创新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然而,鲜有研究基于调节效应视角分析多维接近性对关键研发者与企业合作创新产出关系的作用机制。由此,基于2004—2019年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流域经济带”高新技术企业发明和实用新型申请专利数据,利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多维邻近性对关键研发者与企业探索式和利用式创新产出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合作企业地理邻近性、社会邻近性和技术邻近性程度越高,越能强化关键研发者参与比例对合作企业利用式创新的促进作用。同时,技术邻近性程度越高,越能强化关键研发者参与比例对合作企业探索式创新的抑制作用。结论对于创新管理者根据合作创新主体的多维邻近性特征与调节机制优化企业外部合作关系结构、合理配置人力和知识资源,从而提高合作创新效率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校企创新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提升国家创新实力、促进国家科技变革的关键。然而,总体上看中国校企创新合作绩效不容乐观,如何提升其整体绩效也就成了亟需解决的问题。多维邻近性作为衡量校企创新合作绩效的常用前置因素,其影响关系也在不断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而文章在理论分析及案例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了多维邻近性的内涵维度以及对校企创新合作绩效的影响关系模型,并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结合结构方程对概念模型进行探索验证。结果表明:认知、技术及关系邻近性通过合作信任度和合作依赖度两个中介正向影响校企创新合作绩效,地理邻近性的作用在下降,政府引导支持和技术中介服务在两者之间起的调节作用互补且显著。  相似文献   

20.
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地理空间分析和随机面向对象模型,基于2006年与2016年中国高校合作论文数据,探究中国高校知识合作网络演化特征及网络演化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高校间合作日益频繁,高校知识合作网络演化处于活跃期;高校知识合作网络具有小世界特征,网络呈现出核心—半边缘—边缘结构,985高校和211高校占据网络重要位置;网络联系呈现出东密西疏的空间结构,联系强度存在地理距离衰减规律;高校知识合作网络存在7个内部成员较为稳定的高校社团,社团具有空间连片式集聚特征;中国高校知识合作网络演化受网络结构、多维邻近性以及高校自身特征等因素的影响,最为关键的推动因素是地理邻近性、互联网发达程度、认知邻近性和制度邻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