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高新区是我国落实科技创新政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转型发展是其永恒主题。现阶段,对多数高新区而言,转型发展实际上要横跨“二次创业”和“三次创业”两个战场,既要顺利完成“二次创业”的遗留任务,又要全面应对“三次创业”的全新课题。当前,我国高新区转型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难题,必须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契机,探索新一轮高新区转型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的发展阶段承担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从开发区发展规律看,我国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一般分为三个创业阶段:“第一次创业”阶段以基础设施的建设、起步企业的发展为主要特征;“第二次创业”阶段以经济总量的扩大、发展空间的拓展为主要特征;“第三次创业”阶段以从工业园区向新城区转型为主要特征,进一步深入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纵观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历程,先后经历了“第一次创业”和“第二次创业”两个阶段,正在进入“第三次创业”的新阶段:从1984年起,以成为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为标志,进入“第一次创业”阶段,  相似文献   

3.
从开发区发展动力要素的演替入手,利用43个国家级开发区的面板数据,对21世纪头10年我国开发区发展动力要素及其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外向型经济依然是推动国家级开发区发展的强劲动力;固定资产投资也是国家级开发区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其重要性在逐步下降;劳动力数量和土地面积对开发区经济发展影响式微;区位和行政层级对开发区影响显著。根据面板分析结果,结合国家级开发区的实际,对我国开发区转型提出如下建议:强化开放功能,以深化开放推动转型;实施人才战略,以创新促进转型;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地实现转型。  相似文献   

4.
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经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从1999年提出“二次创业”以来,先后荣获国家“十佳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优秀管理奖”、“先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荣誉,走在了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的前列。 2002年,长春高新区再创历史新高:全区技工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经济由工业化走向后工业化,我国正面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在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文化创新能够重塑区域文化品牌形象,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和提升产业价值链,是经济持续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劲动力。中山市火炬开发区作为我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在发展过程中已进入产业转型升级瓶颈期,应通过文化传承创新、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探索成为以制造业为主、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高新区典范。  相似文献   

6.
张诗雨 《经济师》2009,(1):17-20
当前,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处于战略转型和“二次创业”的关键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是现阶段我国开发区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开发区按区域类别划分,可分为沿海开发区和内陆开发区。沿海开发区是在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基础上,1984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大连等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的近似于经济特区的开放区域。1993年4月,国家为了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缩小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又相继批准了包括长春等内陆开发区在内的第二批经济技术开发区。由于内陆开发区与沿海开放地区开发区比较,不具有相对优势,因此,内陆开发区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我国中部,是典型的内陆欠发达省份的开发区。文章以长春经济开发区为例,对现阶段内陆开发区转型的必要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试论广州开发区的现状、发展思路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州开发区是我国首批批准建立的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在全国改革开放大潮中,曾领风起之先,对广州市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是广州市重要的产业基地和经济增长点。步入新世纪后,广州开发区进入第二次创业时期。在新一轮创业中,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其原有的政策和体制两大优势正不断弱化,广州开发区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在进一步开放的市场竞争新形势下保持广州开发区的竞争领先针位,保持二次创业中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问题。本文就此分析了广州开发区的现状,提出了下一步发展思路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经济由工业化走向后工业化,我国正面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在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文化创新能够重塑区域文化品牌形象,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和提升产业价值链,是经济持续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劲动力。中山市火炬开发区作为我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在发展过程中已进入产业转型升级瓶颈期,应通过文化传承创新、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探索成为以制造业为主、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高新区典范。  相似文献   

9.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创造就业、人才培养、吸收外资、引进技术、技术扩散、产业集群、扩大出口、企业家精神形成和制度创新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在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探讨的基础上,论文运用ARCGIS10.0对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现状进行了空间经济分析;探讨了开发区、企业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开发区起作用的区域经济生产函数进行了理论分析;运用统计数据对开发区生产函数进行了拟合,得出开发区生产函数,R-squared参数为0.999110说明拟合效果较好。对于开发区经济预测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理论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开发区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产业空间组织的一种"转型制度"形式,正在经历一个企业"扎堆"向产业集群的转变。本文依据江苏省沿江开发区企业的微观调研数据,检验以开发区为载体的产业空间集聚因素与技术升级对"落地"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从而揭示以开发区为载体的企业集聚的性质以及演变为产业集群的趋势。实证研究表明,企业进驻开发区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政策租",由此导致开发区企业"扎堆"不具有一般意义上的产业集聚效应:靠近要素或者靠近市场的好处。企业一旦"落地"开发区,尽管它并不必然与关联企业在空间上集中,但其技术和市场行为必将与当地政府和产业关联要素发生作用,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绩效和开发区的集聚效应。因此,在产业转移和国家经济政策调整导致"政策租"耗散的情况下,基于开发区的企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提升开发区的非政策性的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11.
创业型经济是建立在创新经营与新创事业基础上的一种经济形态,发展创业型经济可以通过引导、促进创业活动、扶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和高技术中小企业成长,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以创业型经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思路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加强人力资本建设。  相似文献   

12.
针对国家级开发区集群创新绩效问题,根据创新环境和创新系统理论,从新视角、新层面出发,构建了创新环境、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理论模型——IECP模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方法,分析了创新环境、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的经济环境和技术环境对集群创新能力没有显著影响,而人才环境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显著,创新能力则对直接绩效和间接绩效均有显著影响。通过进一步分析未获得支持的假设,揭示了目前我国国家级开发区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园区经济是改革开放的产物.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数量增至12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达到54个,省级开发区更是数量众多,产业园区发展特点显著.园区经济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升级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提振中小企业发展、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成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4.
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和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次创业的创新源泉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是高等学校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模式是关系到大学科技园发展成败的关键.因此,本研究从分析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模式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提出探索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创新是经济创新发展以及发展结构调整的支柱行业,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科学准确的统计,便于相关部门实现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的监测,从而能制定出针对性的发展政策,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通过对当前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统计监测现状进行分析,明确了现有统计方法无法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准确而完善的统计,探讨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统计监测工作,通过实例进行分析,为类似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统计监测工作开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发挥开发区政策的企业技术创新推动效应是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基于2000年-2017年上市公司数据,通过地址信息匹配和手动整理的方式识别开发区内企业,借助开发区设立的准自然实验,对开发区内企业技术创新优势的存在性和来源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开发区内企业兼具静态和动态技术创新优势,尤其是国家级开发区内企业技术创新优势更为明显。具有产学研结合条件的开发区其技术创新推动效应更为显著,民营企业是技术创新优势的主要贡献者。短期内,开发区内企业的技术创新优势主要来源于政策性补贴,但长期中,集聚效应是推动区内企业技术创新优势形成的关键因素。研究结论为开发区转型升级提供了经验支撑和有价值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中部地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绩效评价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刘军  姚佐文 《技术经济》2009,28(3):1-4,9
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绩效进行评价,有助于发现和解决高新区创新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创新体系的运行效率。本文根据高新区的创新过程和特点,选取了高新区创新绩效的评价指标,并运用C2R模型对我国中部地区9个国家级高新区的创新绩效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部分中部地区国家级高新区的创新投入不足、资源配置效率偏低。为了促进这些高新区的发展,必须加强政策、金融、中介、技术和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形成一个创新的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18.
基于国家级开发区设立的准自然实验,采用2000—2018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建立渐进式双重差分模型,实证考察开发区设立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开发区设立可显著提升企业创新质量。从异质性特征看,市场竞争越充分,要素扭曲程度越低,就越能强化开发区设立的促进作用。此外,中西部地区、国有企业、技术密集型行业受开发区设立的影响更显著。中介机制分析显示,开发区设立的政策效应、竞争效应和集聚效应是重要的传导路径,分别通过实施财政补贴、促进良性竞争和产生集聚经济促进企业创新质量提升。最后,从政府和企业视角提出推进开发区平台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但与引领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紧迫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突出表现为重大成果偏少,创新有效供给不足,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密,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亟待完善等。未来5~10年,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要加速实现三个转型。一是创新方向转型,由创新重点聚焦于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向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和创新驱动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二是创新主体转型,由以企业为创新主体,转向兼顾企业主体与大众创新创业两个方向;三是创新基础建设侧重点转型,由前期集中于科教等硬基础,转向"硬""软"基础并行。为此,要加快建立健全创新考评与评估体系,组织实施若干重点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和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推动创新创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大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着力构建先进信息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和促进创新要素合理投入的政策与体制机制等软环境。  相似文献   

20.
在改革开放进行中,中国城市经济大概经历了三次较大规模的产业转型。以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为标志,又已经进入新一轮产业转型期,包括发展模式、产业体系、产业组织、发展动力等都将产生变化。该文在总结城市产业转型的理论和一般路径基础上,注重总结国际城市、尤其是高科技城市转型发展的经验借鉴,进而从转型路径、制度创新、战略规划、创新政策以及人才战略5个方面,就中国高科技城市产业转型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