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高新区二次创业"四位一体"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新区发展进入“二次创业”阶段,为打破“一次创业”发展的路径依赖,政府的管理与导向作用非常重要。本文在对高新区阶段发展规律与我国发展现状全面理解与判断的基础上,根据高新区“四位一体”的定位,设计了衡量高新区“二次创业”能力的“四位一体”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
高新区"二次创业"发展战略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我国高新区“二次创业”发展战略进行分析,提出“政区合一”、区域创新与产业集聚等发展战略,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政策建议,为我国高新区“二次创业”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昆明高新区从“一次创业”求生存到“二次创业”谋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倡导勇于创新,敢为人先,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建立起鼓励人才竞争、冒险和允许失败的价值观”的园区文化,这种企业文化对昆明高新区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创新是昆明高新区“二次创新”的灵魂,对实现“二次创业”目标具有营造特殊文化环境、区域发展创新环境的战略意义。倡导“二次创业”期间”以创新为核心,鼓励冒险,容忍失败,敢于标新立异”的园区文化。  相似文献   

4.
陈汉欣 《经济地理》2006,26(4):551-556
文章首先综述新世纪国家高新区取得的新成就、新特点及增速回落的原因;接着,指出国家高新区在“二次创业”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把高新区建设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基地之一。国家高新区要努力实现“五个转变”,自主创新是高新区发展的必然阶段;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核心任务是建立区域持续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5.
我国国家高新区历经多次转型发展,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成若干个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是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全面提升期的战略目标.为此,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引导、规范、调控转型发展的进程.从创新创业环境、创新要素集聚度、创新能力、产业能力、全球竞争力等5个维度建立了评价体系,设计了22个具体指标.对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三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进行了实证检验,提出了国家高新区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以我国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总体定位为基础,构建了一套基于"四位一体"的二次创业能力评价体系,并对上海各高新区进行了实证比较分析,提出了上海高新区"二次创业"的不同发展模式,并给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国家高新区历经多次转型发展,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成若干个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是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全面提升期的战略目标。为此,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引导、规范、调控转型发展的进程。从创新创业环境、创新要素集聚度、创新能力、产业能力、全球竞争力等5个维度建立了评价体系,设计了22个具体指标。对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三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进行了实证检验,提出了国家高新区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试论我国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战略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我国高新区的建设与发展现状的分析,探讨了高新区“二次创业”的策略,并前瞻性地预测了走向国际化的高新区。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新区发展进入"二次创业"阶段。从阶段发展规律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二次创业"的理论内涵,并根据温家宝总理提出的高新区"四位一体"定位,设计了衡量高新区"二次创业"能力的"四位一体"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0.
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的发展阶段承担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从开发区发展规律看,我国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一般分为三个创业阶段:“第一次创业”阶段以基础设施的建设、起步企业的发展为主要特征;“第二次创业”阶段以经济总量的扩大、发展空间的拓展为主要特征;“第三次创业”阶段以从工业园区向新城区转型为主要特征,进一步深入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纵观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历程,先后经历了“第一次创业”和“第二次创业”两个阶段,正在进入“第三次创业”的新阶段:从1984年起,以成为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为标志,进入“第一次创业”阶段,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新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进入二次创业阶段.在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许多高新区取得了辉煌的业绩,成为所在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在二次创业中,一些高新区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着手改革初创期发展策略中存在的问题,但其力度、广度和侧重角度还有待探讨.在对我国高新区初创期策略选择得失分析和现阶段策略选择探讨的基础上,就我国高新区二次创业的策略选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云南旅游"二次创业"发展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云南为什么要提出旅游“二次创业”发展?如何实现旅游的“二次创业”发展?本文从经济学理论和旅游发展实践角度,分析了云南推进旅游“二次创业”发展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条件,并结合云南旅游未来发展目标,阐述了在推进旅游“二次创业”发展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创新发展、精品名牌、项目带动、市场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坚持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发展主线,坚持抓好旅游产品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宣传促销、旅游行业管理和旅游人才培训等重点工作,促进云南旅游加快发展,实现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3.
《经济视角》2002,(7):24-27
按照科技部武汉会议的部署,为了全面掀起“二次创业”高潮,长春高新区在全面总结10年发展经验,深入分析加入WTO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进一步解放思想、明确方向的基础上,重新调整、完善并制定了“二次创业”实施方案。 一、实施二次创业的有利条件 长春高新区自1991年创建以来,经过10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胜利完成了初创阶段的主要任务。在经济总量、产业规模、技术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了高新区建设(H)、产业集群培育(C)、创新体系构建(N)"三位一体"(H-C-N)藕合互动与循环累积理论,并认为应当运用该理论指导我国高新区"二次创业"的实践,只要针对影响H-C-N藕合互动与循环累积的薄弱环节和缺失因素,采取更为有力的对策和措施,就能大大提高我国高新区"二次创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5.
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经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从1999年提出“二次创业”以来,先后荣获国家“十佳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优秀管理奖”、“先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荣誉,走在了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的前列。 2002年,长春高新区再创历史新高:全区技工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的完成对中国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具有基础性和带头作用,中国政府利用财税政策推动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成功实现责无旁代。目前国家对高新区"二次创业"的财税政策还存在政策优惠的环节和对象不到位、财政政策支持过于简单、对风险投资的支持少、重区域优惠而轻产业优惠等问题。为合理解决这些问题,应明确财政支持的重点;加大财政投资的规模;启动风险投资;建立国家采购制度。力争通过以上措施,全面推进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步伐。  相似文献   

17.
经过十多年发展,我国高新区积累了丰富的经济、科技、人才、信息资源,但是如何实现对这些资源的整合与协调,发挥区域内部资源的协同效应,最大限度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成为目前高新区“二次创业”发展的关键。但现有资源整合研究大多还局限于企业层面,对于高新区资源整合方面的研究还不多见。  相似文献   

18.
周元  王维才 《经济地理》2003,23(4):451-456
以我国高新区为对象,在实证分析和资料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相关理论,研究了我国高新区阶段发展的过程、模式、规律、各阶段的演进、相关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建立了我国高新区阶段发展的理论框架及其分析模型。然后,利用上述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型研究了我国高新区在“产业主导”阶段向“创新突破”阶段转移(即“二次创业”)的各种要素,建立了针对高新区在这一阶段转换的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9.
论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背景与途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静 《经济问题探索》2006,(10):114-117,122
随着云南省旅游发展的国内外环境的巨大变化,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进入“十一五”的云南旅游各项经济指标增长速度趋缓、资源优势减弱,处于“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困难处境,此时必须正视进一步发展或者说是“二次创业”的问题。本文从云南旅游的发展阶段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分析入手,剖析了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产业背景、必要性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云南旅游“二次创业”进行了界定,进而提出了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途径及实现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乡镇企业是农民的伟大创造,发展乡镇企业是一个长期的根本的方针。当前,乡镇企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时期。乡镇企业向何处去,怎么发展?我认为,乡镇企业必须立足于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在三个方面寻求突破,奋力推进“二次创业”,以适应新形势,再创新优势,登上新台阶。1解放思想,更新创业观念改革开放以来,我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蓬勃发展。从1978年到1998年,经过恢复发展、快速发展和提高发展三个发展阶段,实现三次大的飞跃。经济总量迅速膨胀,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完成了一次创业的艰巨任务,取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