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组织间合作创新中的知识转移粘滞:内涵分析与要素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转移粘滞的概念,从动态和过程的角度概括合作创新知识转移全过程的困难因素,并建立了知识转移粘滞程度的数理表达式;基于知识转移系统的复杂适应特征,建立了组织间合作创新知识转移粘滞的要素模型,从知识粘滞、过程粘滞和主体粘滞3个维度描述知识转移粘滞。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知识管理对合作创新重要性的基础上,探讨了企业合作创新中知识管理的重点内容;评估现有知识、加强合作双方知识的共享和转移、对获得的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并进行了影响因素和对策分析,为合作创新企业开展有效的知识管理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了阐明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企业互动创新的机理,在分析科技服务业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功能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知识转移与创新视角的互动创新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运用vensimPLE软件进行仿真,分析了互动过程中知识转移与创新的变化趋势,并对系统进行了灵敏度分析,研究了影响知识转移与创新效率和效果的因素。结果表明,在知识转移过程中,科技服务业和制造企业的知识势能呈S形增长,通过互动不仅发生了知识转移,而且实现了知识创新。影响知识转移与创新的主要因素是互动技能和知识势能差。  相似文献   

4.
在开放式创新的大环境下,单个制造企业越来越不可能完全依赖自身完成产品的全部创新活动,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企业的知识转移成为提高企业知识存量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总结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企业知识转移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江苏科技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的知识转移活动进行调查,将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企业知识转移过程分为信息搜寻与匹配、合作模式及利益分配谈判、知识转移与创新3个阶段,阐述了各阶段的互动内容,总结了关键影响因素,并从政府、科技服务业、制造企业3个层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开放式创新的大环境下,单个制造企业越来越不可能完全依赖自身完成产品的全部创新活动,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企业的知识转移成为提高企业知识存量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总结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企业知识转移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江苏科技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的知识转移活动进行调查,将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企业知识转移过程分为信息搜寻与匹配、合作模式及利益分配谈判、知识转移与创新3个阶段,阐述了各阶段的互动内容,总结了关键影响因素,并从政府、科技服务业、制造企业3个层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企业合作创新为研究对象,引入粘滞知识转移作为中介变量,分别从关系嵌入、结构嵌入的网络嵌入性维度,构建影响企业合作创新的概念模型。研究发现:企业通过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能很好地推动合作创新所需要的粘滞知识转移,从而成功实现企业合作创新。粘滞知识转移在关系嵌入对合作创新的影响过程中发挥着部分中介的作用,而粘滞知识转移在结构嵌入对合作创新的影响过程中发挥着完全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合作创新作为现代医药产业产品创新的主要形式,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意识到合作创新的重要性,然而在创新过程中的知识能否在不同组织之间成功转移直接影响到合作创新的绩效。从知识转移的渠道、知识源、知识受体以及组织间的交流层次几个方面对医药产业合作创新过程中知识转移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从理论上指出了提高企业知识转移效果的途径,对医药企业开展合作创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学习的跨团队知识共享和转移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剖析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学习过程中跨团队知识共享和转移的主体与对象,探讨了跨团队知识共享和转移的障碍因素,论述了跨团队知识共享和转移机制的建立方案,揭示了企业创新团队跨团队合作中的知识转移风险。  相似文献   

9.
以组织学习为中介变量,构建了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特征与知识转移绩效间关系的概念模型,并引入潜在吸收能力作为组织学习与知识转移绩效间关系的调节变量。以河南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概念模型中的研究假设。得出如下结论:不同的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维度和关系特征维度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是不同的;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特征对知识转移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在整个知识转移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企业的潜在吸收能力在组织学习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中起到部分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代工企业在ODM模式中与跨国公司合作创新的主从博弈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仿真分析。指出:跨国公司只在自身知识边际收益较大时才会与代工企业进行合作创新;代工企业根据自身的知识边际收益比例进行知识转移,整个合作过程所转移的知识与跨国公司的意愿转移知识比率正相关;跨国公司的知识转移比率随自身知识边际收益的增加而增大,随所有代工企业的知识边际收益之和的增加而减小。研究结论为跨国公司和代工企业确定最佳合作模式和相应参与方式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为探寻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影响因素,挖掘促进中国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发力点,运用元分析方法,对中国国内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相关文献进行再分析,结果发现:①企业层面的企业规模、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企业研发人员投入与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组织间层面的知识协同性、知识转移能力、信息沟通渠道及合作紧密度,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与经费支持,区域层面的法律法规完善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均能够显著提升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②区位因素、数据类型分别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与企业规模、政府经费资助关系具有显著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郭韬  邢璐  黄瑶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15):114-119
创新网络知识转移对企业开展合作创新、提升创新绩效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是企业成功变革和维持现有优势的保障,有利于提高企业创新绩效。基于资源依赖理论,构建了以双元创新(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为中介变量的知识转移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概念模型,并基于526份中国企业样本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①创新网络知识转移对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②创新网络知识转移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③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都有显著正向影响,且二者之间的匹配更有助于提升企业创新绩效;④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在知识转移和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基于知识共享的企业合作创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知识共享是合作创新的基础,分析了合作创新和知识共享的关系,探讨了基于知识共享的企业合作创新博弈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得出了企业知识互补程度越高越容易进行合作创新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产学研合作创新已成为推动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实施的重要途径,而准确高效地进行知识转移是产学研合作创新成功的基础。基于复杂系统理论,揭示了以高校科研院所、大中小型企业为核心主体的产学研合作系统复杂特征及知识转移内在机理。采用多Agent建模方法,构建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转移ABM仿真模型,设计创新人才政策、创新服务政策、创新创业政策3类政策工具,研究不同政策工具组合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系统知识转移及系统知识存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大型企业实施创新人才政策有利于系统知识存量快速增加,中小型企业实施创新人才政策有利于企业规模快速升级;②相对于创新人才政策实施对于系统知识存量增加的驱动作用,创新服务政策实施对系统知识转移催生的知识存量“涌现”现象效果更明显;③创新创业政策实施有利于知识主体合作关系数量增加;④3类政策工具同时实施对系统知识存量增加产生了1+1+1>3的共振效果。考虑政策工具实施成本,创新服务政策及创新创业政策同时实施对系统知识存量增加、系统知识差异化、系统知识转移效率及企业规模升级的促进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5.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合作创新的重要特征就是基于知识的合作。知识合作能够创造产品价值是企业合作创新的根本动因。通过把企业知识合作分为知识供应链、知识集聚、知识嫁接3种模式,并结合企业具体的合作活动进行分析,探索了不同的知识合作模式所产生的效应;在构建产品价值构成要素模型的基础上,阐明了3种知识合作模式中新知识的产生对产品价值构成要素的作用,以及知识合作剩余的来源。  相似文献   

16.
讨论国际外包模式下承包企业与发包企业间的合作关系类型及特征,并探讨了推动承包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创造路径,对合作推动承包企业技术创新进行了博弈分析,进而提出与发包企业的长期战略合作是承包企业技术创新的间接动力;指出在承包企业与发包企业彼此博弈过程中,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双方长期选择(合作,创新)策略是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7.
赵剑波 《技术经济》2023,42(8):64-75
跨国技术并购中的知识转移能够提升企业创新绩效,但作为并购方的中国企业在技术上并没有并购对象先进,这就导致并购企业不能有效地管理知识转移过程。为明确在跨国技术并购中知识转移促进技术创新的内在机制,并解释知识一致性、战略互补性、组织匹配性等因素对于知识转移效率的影响机制,本文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以海尔集团并购FPA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实现技术创新机理。结果表明,跨国技术并购过程中知识一致性、资源互补性、组织匹配性等因素,有助于并购企业间的知识转移,并最终提升了并购企业的创新绩效。知识一致性、战略互补性和组织匹配性增强了知识转移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从知识转移研究的角度看,知识一致性能够提升吸收能力,并降低知识转移的成本。从并购研究的视角看,战略互补性、组织匹配性则为知识转移提供了保障机制。最后,本文提出我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战略获取关键技术的过程中,应该评估与并购对象的知识一致性、战略互补性和组织匹配性,能够提升并购企业的吸收能力,增强并购双方的跨组织创新网络与联系,使得知识转移更加容易在并购企业双方之间发生,最终提升并购企业的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