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长期以来,我国对医疗卫生领域的全行业管制,采取的是一种"方式单一"且"混业管理"的管制模式.即无论是公共卫生还是医疗服务,统统采用一种管制模式和一套管制制度.然而,医疗卫生服务活动可以明确地区分为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可以根据不同产品的产品性质构建不同的供给模式和管制模式,形成"分类-分管"管制模式.即对于公共卫生领域采取公共供给和政府严格管制模式;对于妇幼保健、特殊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准公共服务采用政府主导管制模式;而对于医疗服务领域则采用私人供给和"有管制的竞争"模式.这有利于提高卫生管制的针对性和专业化程度,提高政府卫生管制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电信市场的分业经营以及接入价格的强制性非对称管制导致移动对固定网络的替代越来越显著.传统的纯网络竞争模型在处理F-M模式下的网络竞争时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基于中国的实践,对传统的LRT模型进行扩展,以适合对中国的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在非互惠接入定价下,F-M模式下的网络竞争对固定网络的影响是不利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实现固定与移动网络的融合,进而促进中国电信市场的全业务竞争.  相似文献   

3.
自2009年我国电信行业实现新的重组后,电信行业正面临着从行政垄断到市场开放,从封闭式监管到开放式管制,从无序竞争到有序竞争的全面转型。但是,在实际的管制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管制职能冲突以及管制行为低效等问题。究其原因,这不仅与电信行业的特殊性与电信立法的不完备有关,也与管制科层障碍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若要解决我国政府电信行业的管制困境,必须从加快电信法制建设,完善电信管制体系,规范市场竞争格局三个角度来营造公平竞争的电信市场,方能以灵活、专业和有效的促进电信行业健康发展,维护电信用户权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4.
自然垄断产业特殊的产业属性经常使得规制机构陷入规模经济和垄断损失的两难选择之中。由于在大部分自然垄断产业中一般是既有自然垄断业务,也有竞争性业务,所以通过对自然垄断产业进行结构重组可以提高自然垄断产业的整体效率。电信产业是一个传统的自然垄断产业,根据它的发展历程,其重组模式主要有自由进入的接入管制模式、纵向分离模式、公共网与服务分离模式、联合所有制模式以及数网竞争模式。这几种模式各有优缺点。不同的产业应根据其产业属性来选择适用的重组方式。  相似文献   

5.
上期《品牌竞争情报系统未来电信赢家的杀手锏》介绍了电信运营行业竞争手段的新变化,晶牌竞争模式渐成主流,据此提出电信赢家必须建立品牌竞争情报系统。根据2006年对电信业的价值创新跟踪研究,盛博咨询发现,电信企业已经开始在原有竞争情报建设和利用基础上,不断加强情报转换价值的创新,并在一些领域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企业所面对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破坏了原有相对稳定的环境,环境开始向复杂多变、不确定的方向转变,促使人们用一种新的视角来分析企业的竞争。本文对静态竞争模式和动态竞争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在动态竞争的不同阶段应采取的竞争战略。  相似文献   

7.
我国电信服务业的管制与绩效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管制与市场绩效的关系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全球主要电信产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有大量的技术创新、私有化和竞争的引入、放松管制等。是企业的行为影响了市场结构,即市场由垄断走向竞争;市场绩效则是变化的市场结构和管制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即整个社会的福利由于竞争加强、管制放松而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政府在管制无效竞争行为过程中存在许多“管制盲点”和误区,需要建立系统而有效的竞争管制体系加以矫正。重构我国政府竞争管制体系必须以理性竞争为目标选择,遵守管制的促进性原则、规范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动态性与一致性原则,涵盖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道德手段于一体,并据此提出加快反垄断立法和产业结构调整、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推进政企分开、加强企业道德规范建设等措施。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政府在管制无效竞争行为过程中存在许多“管制盲点”和误区,需要建立系统而有效的管制体系,本文提出,我国政府竞争管制体系是以理性竞争为目标选择,遵守管制的促进性原则,规范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动态性与一致性原则,包括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道道手段在内的有机体系,并据此提出加快反垄断立法和产业结构调整,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推进政企分开,加强企业道德规范建设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电信行业面临着超竞争态势,其电信市场上表现出显性的同质竞争及隐性的异质竞争。在这样的环境下,国内电信运营商很难适应,无法满足用户个性化、多样化的新需求。为此,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必须加强相互间的合作,找到竞争与发展的平衡点,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电信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竞争的自我颠覆性和网络外部性的双重视角分析了我国电信业的竞争性失衡问题。结果表明:竞争的自我颠覆性导致电信业由竞争格局走向垄断,网络外部性则加速了这一进程;在位运营商在网络外部性的作用下使得其均衡产量为跟随者均衡产量的2倍;我国进行的第三次重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逆转由于竞争的自我颠覆性导致的竞争性失衡,但是这种逆转只是暂时的,为了进一步促进有效竞争局面的形成,以及在长期内维持合理的竞争性局面,则需要均衡电信运营商的网络外部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FMC的3G背景下电信产业链整合模式与业务融合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G时代电信企业的竞争将沿着产业价值链展开。电信运营商只有积极有效整合产业链各个环节,进行协同运作,才能实现运营商、设备提供商、服务提供商、最终用户等利益相关主体共生多赢的利益均衡格局。本文运用产业价值链整合与重构基本理论方法,以FMC业务为例,归纳分析了3G背景下电信产业链的三种整合模式,并对其FMC运行模式及其业务融合策略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3.
市场需求、规模经济性与固定通信行业自然垄断性的清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固定通信行业的规模经济性历来被认为是其自然垄断的条件,中国电信也因此长期处于垄断的地位。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固定通信行业的自然垄断性也随之消除。本文对中国固定通信市场的竞争状态进行了分析,通过计算市场容量和电信厂商的最优规模,测度出了市场所能容纳的最佳厂商数目。中国固定通信市场的发展已经具备了展开一定竞争的要素,新厂商的进入是必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关于打破电信市场垄断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打破电信垄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但电信业的垄断阴影犹存。要打破 电信垄断,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制度,重构电信管制制度,深化电信市场准入制度的改革,建立以市场 为基础的价格竞争机制。  相似文献   

15.
3G背景下电信竞争模型与接入规制政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3G正在重组我国的电信产业组织,同时对电信运营商商业竞争模式的变革提出要求。本文构建3G背景下电信竞争模型,分析垄断运营商的网络规模决策及网络竞争的福利效应,并对电信接入定价决策及接入规制政策进行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是:垄断运营商缺乏提供普遍服务的激励;在网络规模非对等下,引入电信竞争通常是社会低效率的;在位者提供瓶颈资源的接入定价是社会低效率的,可以采用基于机会成本的有效元素定价对接入服务予以规制。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电信产业中拥有本地市话网络的在位者在下游市场(长途电话网络)面临潜在进入者的竞争的两厂商模型。两个厂商关于成本的信息是非对称的,潜在进入者进入市场的决策将会影响下游市场的市场结构,即下游市场竞争结构不是外生的。本文认为,规制者基于社会福利最大化所设计的零售和接入价格机制,在潜在进入者的成本是私有信息的情况下,对进入决策乃至市场结构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法学界对横向限制竞争行为研究颇多,但对纵向限制竞争行为的研究则明显不足,我国竞争法对纵向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定也几乎是空白。虽然纵向限制竞争行为具有一些积极作用,但其消极影响和对自由竞争的损害也显而易见,因此反垄断立法有必要对其加以规制。欧美等主要国家在规制纵向限制竞争方面已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制度,我国应借鉴其立法经验,在立法原则和具体制度上对纵向限制竞争行为作出明确细致的规定。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电信服务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参加国际竞争的背景下 ,中国电信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而创新对中国电信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产业自生竞争力理论及其概念是在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结合的基础上得出的,而构建产业自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方法是产业自生竞争力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指标的科学设置和实证研究.得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整体工业基础具备自生竞争力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环境法与刑法发生竞合是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的疑难问题。对此,理论上存在刑法优于行政法、行政法优于刑法、并合适用等三种主张。事实上,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澄清法条竞合与责任竞合的区别。当同一法域的不同法律之间发生竞合时,只能追究一种责任,当不同法域的法律发生竞合时,要同时追究两种责任。由于环境法与刑法同属于公法域,所以刑法与环境法之间的竞合是责任竞合而不是法条竞合。不仅如此,刑法属于保障法,要遵循谦抑精神。因此,当两者界限不清时,原则上应遵循环境法优先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