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6 毫秒
1.
利用计量方法,从技术含量和竞争态势角度,对中国和东盟出口农产品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研究后发现:中国出口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并未形成压倒性的优势地位,甚至与东盟个别国家相比,中国出口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处于弱势地位;中国在高技术农产品出口比例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在中高技术农产品出口比例方面略显弱势;中和低这两类技术的农产品出口比例凸显了中国、越南和泰国出口农产品技术结构已呈高端化状态,但从动态角度来看,存在一些隐忧;总体来看,中国与东盟出口农产品之间更多呈现出互补态势,但中国对东盟各国农产品出口造成了较大的竞争压力,而东盟对中国出口农产品造成的竞争压力十分有限。最后基于结论提出相应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
技术引进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振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正在逐步确立,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农产品加工业工人与农民收入的增长。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档次较低,新产品开发少,缺少先进的加工技术、检测技术、管理技术,国际国内市场开拓乏力。我国加入WTO后,应针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积极引进国外各种先进技术,以实现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振兴。  相似文献   

3.
要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实现农户向市场的有效对接,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是关键、是核心、是枢纽。为了降低农产品加工业的税收负担,我国目前尽管对农产品加工业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在优惠范围、方式、力度等方面还很不足,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业的经营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通过对加入WTO后农产品所受到冲击的分析,指出农产品要想在入世后走出困境。重新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调整产品结构,同时实施农产品的名牌战略。而树立农产品的品牌意识则是该战略实施的必要基础。我国农民的品牌意识淡薄,必须加以强化,才能有望创出名牌农产品并使其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5.
参照国家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对山东农产品加工业的综合经济效益进行了测算。分析测算结果,得出如下结论:山东农产品加工业总体上经济效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个别部门差距较大;农产品加工业经济效益总体上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规模扩张。在此基础上,对山东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出了如下建议: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农产品加工强省富民;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做大、做强山东农产品加工业;对经济效益高的部门增加投入,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对北京市门头沟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做了简要介绍,对农产品加工业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总结。查找了门头沟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整体生产经营水平偏低、缺乏科学规划引导、政策导向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等主要问题,并在统一思想认识、加强规划引导、加强政策引导、探索企业与农户利益连接新机制、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对门头沟区农产品加工业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农产品加工业是介于一、二产业之间的重要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调节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路径,是促进农民就业与增收的基石,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本文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阐述了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义,旨在加大社会各界对这些企业的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8.
运用产品出口相似性指数、贸易专业化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系统分析了中国和东盟农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竞争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和东盟的大多数农产品在美国市场并不具有较强的竞争关系,在美国市场上的贸易竞争集中在园艺和水产品,并且总体竞争趋势在下降,中国与东盟应该进一步增强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广西与东盟经贸关系发展特征是:贸易方式以边境小额贸易为主;贸易结构互补性与竞争性并存;广西对越南贸易依存度很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使双边贸易和投资增长,而且还促进了广西GDP的增长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双边应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发展服务贸易、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优化与各成员国全方位合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与东亚主要国家农产品比较优势和贸易互补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互补指数(TCI)分析中国与日本、韩国、东盟主要国家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和互补性。研究显示,中—日、中—韩农产品贸易互补性较弱,但在某些农产品上中—日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是竞争性和互补性并存,但有较大的合作潜力。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韩农产品贸易规模虽不断增加但速度较缓且波动较大,贸易纠纷频发,这必然影响双边农产品贸易合作的进展以及两国自由贸易协定议程。通过分析中韩农产品贸易关系特点,结果表明存有差异的农业资源和贸易结构使两国间农产品贸易具有互补性,但是两国农产品出口在世界市场上呈现竞争关系。在深入分析贸易障碍的基础上探讨两国农产品贸易合作的途径,寻找中韩农产品贸易合作的切入点和增长点。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我国农产品贸易的结构与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阶段农产品进口的激增导致我国农产品贸易呈现逆差格局。从地区结构来看,我国的农产品贸易逆差主要来自与美国、巴西以及东盟诸国的贸易,贸易顺差则来自与东亚诸国和欧盟的贸易;从产品结构来看,贸易逆差主要来自粮食作物和畜牧养殖业产品,贸易顺差则主要来自园艺产品和蔬菜产品。通过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历史和现状分析表明,明显存在着农产品贸易总额受此次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程度小于进出口贸易总额;对其的影响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持续下降;贸易壁垒依然较多,困难和压力很大;对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依赖程度严重等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3.
农业问题作为WTO多哈回合谈判最为关键的议题之一,历经十余年收效甚微,尚存在诸多未决议题,对我国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后多哈回合时代,实现我国农产品贸易进出口平衡,在农业未决议题上应不断强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实践与合作,促使与我国农产品贸易相关议题的顺利完成,统筹推进与WTO接轨的农产品贸易法律体系建设,加强农业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的完善,充分利用WTO国内支持政策,完善农业国内支持措施,规范农产品出口竞争纪律,加强粮食安全综合配套措施建设,不断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保持持续增长态势,贸易逆差额度逐年扩大。通货膨胀压力的不断增强,将直接导致农产品出口价格提高,相对降低农产品进口价格,并通过影响国内农产品需求间接影响农产品进出口数量,实现对农产品进出口总量和结构的双重影响。我国应通过及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农产品品牌战略,完善农产品进出口机制,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等方式,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改善农产品贸易逆差形势。  相似文献   

15.
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的农产品贸易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相对缓慢,贸易逆差逐年加大。论文基于波特的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以及辅助产业状况、企业战略、结构以及竞争四个基本要素,和机会、政府两个变量这六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对农产品交易现状况进行分析,总结出它的竞争力,从中找出不利于农产品贸易的障碍和它自身的缺点,最后提出提高中国农产品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三元分解法、修正的CMS模型及贸易竞争力CTG指数对目标市场1995-2012年的中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中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增长的模式、因素和潜力。研究表明:在目标市场上不同时期、不同产品出口增长模式有一定差别;出口增长因素对于出口整体和代表性产品也存在差异,需要结合产品自身特征开拓市场;出口产品的贸易潜力除个别产品、市场外,基本保持较大潜力,竞争力较强。研究结果揭示了现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增长模式存在一定的调整空间,今后可以结合不同产品、不同市场出口增长因素和贸易潜力的特征适当地调整相关政策以达到最优效果。  相似文献   

17.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三年来,我国全面履行了农产品国际贸易方面的入世承诺,农产品的进出口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通过分析入世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状况、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提出未来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应对策略,以利于我国经济更加健康地融入世界经济。  相似文献   

18.
加入WTO以后,我国进出口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产品贸易也有了较快的增长。但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并无大的改变,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仍然存在并日趋复杂,我国农产品出口仍存在着许多障碍。如何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能力,促进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需要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9.
韩国是中、美两国农产品重要出口市场。本文基于2000-2011年中美两国对韩国农产品贸易的有关数据,运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分解两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增长因素。结果显示:规模效应始终是中美两国农产品对韩国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中国规模效应较美国更加突出;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导致竞争效应贡献度不断降低,严重制约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的扩大,而美国农产品竞争优势的提高促进了对韩国出口增长。美韩FTA协定中韩国农产品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必然会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韩国构成威胁。最后,提出了扩大两国农产品贸易规模、促进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