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春市医疗设施空间格局与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春市中心城区2002、2008和2014年的综合医院和社区医院为例,综合运用圈层分析法、核密度估计法、平均最邻近指数测度法、标准差椭圆分析法等GIS模型,讨论了长春市中心城区医疗设施的空间格局与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医疗设施建设仍以城市核心区集聚为主,综合医院呈现"单核心"空间结构。社区医院"多核心"空间结构已经形成,空间分布日趋均衡;从空间集聚程度看,医疗设施分布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研究时段内医疗设施空间集聚程度不断提高;从空间扩散速度看,医疗设施用地与居住用地的比值在"二环"以外逐年下降,表明医疗设施外围建设严重滞后;从空间扩散方向看,医疗设施与居住用地扩散方向整体存在一定的空间"错位"问题,医疗设施尤其是综合医院扩散方向与居住用地相比更偏东南方向。  相似文献   

2.
通过形态分类即以地形条件、水文条件、农田分布、人口规模和聚落占地面积为依据的分类原则,对勐龙镇12个办事处和89个聚落类型(自然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类研究,其中傣族聚落有12个类型,傣族与其他民族混居聚落有1个类型,哈呢族聚落27个类型,拉祜族聚落11个类型,布下聚落1个类型,阿克人聚落2个类型,末标式聚落2个类型,布朗族聚落9个类型,汉族聚落有1个类型,对各聚落的类型特征作了评价分析,提出了傣族农村聚落分类分级体系。探讨了山区、半山区和坝区农村聚落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并针对不同的聚落类型提出各具特色的建设方向和整治途径。  相似文献   

3.
选取广州作为研究案例地,通过百度地图API获取广州市区27 037个餐饮类POI点的空间数据,在此基础上引入DBSCAN空间聚类算法,将其识别为397个集群,其在空间特征上呈现以天河南集群为主中心、以北京路及江南西两个集群为副中心的"一主两副"空间结构。根据集群的规模划分为6个等级,发现不同等级的集群在数量上符合中心地理论模型,并随宏观至微观呈现由基于K=3的市场原则向基于K=4的交通原则的转变。根据紧凑率、延伸度、密度及集中度等空间形态指标,将集群划分为街道型、片区型、单体—片区型、单体型四类。本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城市餐饮业集聚特征规律,为深入认识城市实体空间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4.
运用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ArcGIS空间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山东省139个高等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特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山东省的旅游景区主要以自然类和历史文化类景区为主,二者比例超过景区总量的45%;5A、1A级景区偏少,2A、3A、4A级景区为主体;(2)高等级旅游景区的R值、G值、Gini值、CV值分别为0.8114、29.44、0.9091和156.28%,表明其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分布,依据上述指标可将17地市划分为4个层级,其主要集中于青岛、临沂、烟台、济南等第一、二层次的地市;(3)53.24%的高等级旅游景区分布在半径30 km的缓冲区内,其在空间上呈现"中心城区、近郊区密集,而远郊区、城市周边县市稀疏"的"圈层式"结构,形成5处明显的集聚点群;(4)旅游资源、旅游需求、旅游供给、集聚与扩散是其空间结构形成的4个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5.
王慧  吴晓 《经济地理》2019,39(9):71-81
首先,基于我国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就业先导"和"非永久性"的特征,论述"就业地"口径分析农民工空间分异的必要性,并构建相应的因子分析指标。其次,基于2009和2015年课题组关于农民工就业信息调查数据,分析南京市主城区农民工就业空间分异的演变状况。结果显示:①根据因子分析结果,人口特征状况、职业状况和移民特征三个主要因子对南京市农民工的就业空间分异具有较大影响,并持续作用于农民工就业空间的分异状态。②用聚类分析法可分别将2009和2015年南京市主城区划分为7类农民工就业区和5类农民工就业区,前者呈现出"方向+圈层"共同主导的空间结构,后者则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就业空间表现出明显的圈层间异质化而圈层内同质化的演变特征。最后,基于上述演变特征,提出基于差异化空间需求的农民工空间配套策略。  相似文献   

6.
厦门市乡村聚落用地空间演变解析及优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市域与镇域两个尺度上,借助分形维数对1986—2016年厦门市乡村聚落用地空间演变进行剖析;基于空间差异特征,提出乡村聚落用地空间结构优化策略。研究发现,厦门市乡村聚落用地空间聚集维数逐年增大,但空间关联维数呈现减少趋势;乡村聚落用地空间关联度逐渐提升,空间结构呈多中心聚集态分布且不断优化。在镇域尺度上,基于乡村聚落用地空间结构分形特征的差异解析,将研究区乡村聚落用地划分为优势发展区、空间结构优化区、交通网络优化区、空间结构与交通网络优化区以及限制发展区,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研究认为,在未来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厦门市应充分考虑乡村聚落用地空间结构演变趋势及分区特征,确保乡村聚落空间要素的合理配置,促进乡村聚落用地空间结构的优化及生活环境质量的提升,为编制乡村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上海虹桥为例,选择2004、2007、2010和2013年企业数据,通过整体分析、圈层分析、热点分析和核密度估计等测度方法,从产业结构与空间分布演化两个方面研究了综合交通枢纽地区的形成过程与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综合交通枢纽地区带来了多种交通方式的混合发展,引发了多类型关联产业的涌入和叠加,具有典型的空间涌现性和场所效应,不同于高铁、机场等单类型交通地区;(2)综合交通枢纽地区形成前后,集聚产业类型和分布呈现出不同的特征,2010年之前虹桥机场时期,主要集聚制造业,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形成之后,逐渐集聚第三产业的批发零售业和交通运输业,集聚热点也从外围圈层走向中心圈层;(3)综合交通枢纽地区企业分布呈现出点线面演化、空间累积、空间置换等特征,具有独特的空间结构和形态。  相似文献   

8.
广州市连锁超市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州市华润万家超市与好又多超市为例,结合不同品牌、不同业态分析连锁超市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发现:1连锁超市总体上呈现向心圈层分布,并表现沿城市主干道由城市中心向外围延伸的态势;2不同品牌连锁超市的空间集聚现象都很明显,呈现从中心城区到外围递减的集聚特征,但不同品牌、不同业态连锁超市的空间集聚程度不一;3人口规模、消费能力、城乡差异、交通通达性及附近有无商圈均对超市区位选择影响呈现正相关,但不同品牌、不同业态类型超市之间区位选择侧重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9.
黄河下游沿岸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加权主成分分析法、GIS的趋势分析工具和Morans’I指数分析2009年黄河下游沿岸109个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并运用MATLAB7.0的SOFM神经网络模型进行经济发展水平分类。结果表明:黄河下游沿岸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显著,宏观上呈现出西南—东北方向的U型趋势和东南—西北方向的倒U型趋势;县域经济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东营、济南各县域以及荥阳为经济核心区,而豫东、菏泽等中原经济区东部平原县为经济塌陷区。109个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分为5类,其空间分布总体上符合圈层结构理论。用主成分得分作为输入,参考层次聚类结果确定神经元数是SOFM网络取得良好分类效果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长春市工业空间格局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1995、2003、2008年长春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和2013年卫星影像图,借助Arc GIS技术,综合运用分布重心方法和空间关联分析法,对长春市工业空间格局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长春市工业空间整体经历了"东南方向—西南方向—东北方向"大规模开发过程;2工业用地整体分布具有空间正相关特征,在部分近邻区域具有集聚性,但集聚程度呈现出先降低后逐渐增加的趋势;3工业用地空间集聚情况呈现相对稳定的状态;工业空间变化呈现出"主导地域集中—交通轴向扩展—轴间指状填充"的特点;4工业空间扩展模式遵循"扇形结构模式—圈层结构模式—扇形+圈层结构模式"的规律。研究认为自然条件、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作用、政府调控作用以及交通机制是长春市工业空间时空演化特征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4-2010年长三角25座旅游联盟城市旅游业投入产出数据,采用修正DEA模型测算了城市旅游效率,并运用ESDA-GIS和空间计量模型对旅游效率的空间特征与溢出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城市旅游总效率呈现提升态势,源于规模效率的不断增强;②总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存在较强的空间集聚性,总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热点区呈现以上海为中心的圈层空间结构,冷点区向赣北、皖南集聚.规模效率的热点区位于赣北、皖南地区,冷点区集中在上海周围;③城市旅游效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和空间依赖性,固定资产和劳动力投入是旅游效率的主要正向影响因子.通过深化区域旅游合作、整合旅游产业链和优化投入要素比例等可有效推动长三 角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经济地理》2021,41(4):38-47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区域与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合理、协调的创新网络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区域创新发展质量。基于广东省域,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四大地区,以及地级市等不同尺度,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重心分析、空间相互作用模型、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结合增长率、基尼系数等定量指标,对2000—2018年广东省城市创新发展水平、城市创新联系强度、网络结构及其演化特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广东省域城市创新发展水平的涓滴效应存在空间近邻效应,省域内城市创新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双核心"结构;(2)省域尺度下的城市创新发展水平呈现异质性,非均衡发展特征不断固化,表现出"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3)省域内城市创新联系轴线多等级结构突出,珠三角地区逐步演变为全省创新联系网络的核心地区;(4)省域城市创新网络呈现明显的"圈层式"结构,创新网络致密性持续增强。  相似文献   

13.
数字经济背景下,虚拟集聚与地理集聚的互动融合对城市群空间重构产生深刻影响。通过挖掘虚拟集聚与地理集聚的互动融合关系,基于2003—2019年中国10个城市群的多源数据,测算各城市群的双重集聚耦合度、空间多中心指数、空间网络化特征等并开展实证分析。理论分析认为,虚拟集聚与地理集聚的互动融合深刻影响微观主体的区位选择,进而作用于宏观层面的经济活动空间分布,通过强化城市群内部网络联系促进其空间结构的多中心化发展。实证结果表明:城市群双重集聚耦合对推动其空间结构的多中心化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通过提升个体城市节点属性、推动局部城市跨域协作、促进城际交互联系等提升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网络化特性,加速形成多中心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成果为深入理解数字经济时代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驱动机制与实现路径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2021年国内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间旅游信息流数据为基础,构建我国城市旅游信息流空间网络,采用ArcGIS空间可视化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探析中国城市旅游信息流空间网络格局及其复杂性。研究发现:(1)中国城市旅游信息流量空间异质性显著。中国城市旅游信息流网络联系呈现立体菱形的空间结构,Top5‰的网络联系呈现明显的地理近邻和旅游资源吸引特征。(2)区域旅游信息流空间网络表现出以高级别行政中心为集聚点的“核心—外围”放射状结构。(3)Top3城市旅游信息流出与流入空间网络非均衡性特征显著,流出与流入空间网络交叠分布形成我国城市旅游信息流立体菱形空间网络。(4)Top3城市旅游信息流出空间网络季节同质性显著,而流入空间网络季节异质性显著。春夏两季城市旅游信息流出与流入空间网络的聚类系数都相对较高,而秋冬两季聚类系数都相对较低,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呈发散外扩发展趋势。研究以期深刻理解城市旅游信息流空间网络复杂性,为有效利用城市旅游信息的管理实践提供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5.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集聚与城市建成环境场耦合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适宜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创意氛围刻画与营造研究成为城市经济地理与宜居城市规划契合难点。采用基于文化创意企业大数据的核密度法和构建城市建成环境场模型,分别分析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位及集聚度、城市建成环境场势能的空间特征,继而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法甄别与诠释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度与城市建成环境场的耦合性及其空间特征。研究发现:(1)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呈现以文三路和学院路区块为核心向外围逐渐扩散的圈层结构,内核包含浙江省政府、武林广场、浙大西溪校区围合区域,沿着天目山、体育场、莫干山等路向周边扩展。(2)杭州城市建成环境场势能呈现浙江省政府所在区域为核心高值区,向外距离增加城市建成环境场势能呈现"高—低—次高—低"的卧"S"型曲线。(3)杭州市核心八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与城市建成环境场之间存在较高的空间正相关性,但空间关联存在地域与行业差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度与城市建成环境场势能具有空间不平稳性和空间异质性,高集聚度—高场势能位于城市建成环境场的高值核心圈层,低集聚度—低场势能位于文化创意企业分布的外围圈层,如杭州市八区的西北、正东和正南三翼边缘地带;高集聚度—低场势能和低集聚度—高场势能分布于核心圈与外围圈之间。  相似文献   

16.
采用超效率SBM-Undesirable模型测度长三角城市群小城镇产业集聚效率,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方法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同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其时空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长三角城市群小城镇产业集聚效率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小城镇产业集聚效率和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有密切联系;(2)小城镇的产业集聚效率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呈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特征,且高—高(H-H)型集聚多集中在江浙沪地区;(3)产业集聚效率较高的小城镇主要呈现组团化聚集格局,空间极化现象明显,上海—杭州成为核密度高值轴线;(4)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劳动力投入、资金投入、空间距离、政府投入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对长三角城市群小城镇产业集聚效率均有显著提升作用,相邻的小城镇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和资源争夺,导致部分因素在提升当地小城镇产业集聚效率时,会挤压邻近地区小城镇的要素资源。基于此,提出区域均衡发展、构建相关机制、推动城市城镇一体化发展、合理分配资源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企业跨城组织关系视角,利用2019—2021年认定的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跨城布址数据,借助“总部—分支”关系模型、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从网络结构、网络层级、网络中心性3个方面剖析全国和城市群尺度下的城市创新网络格局,运用分位数回归模型探究城市创新网络地位驱动因素的异质性。研究表明:(1)中国城市创新网络整体呈现以“北京—上海—深圳—成都”为顶点的菱形空间结构,网络联系以择优连接和邻近连接为主;(2)城市群内部网络结构异质性突出,分别呈现出单核心、双核和多核心3种网络结构;(3)网络呈现东强西弱的“金字塔状”网络层级特征;(4)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在城市创新网络中占据极强的控制力和吸引力,但不同城市的创新辐射能力和集聚能力存在显著差异;(5)不同要素的作用效果在创新网络地位不同的城市存在明显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和中高等级创新网络地位的城市之间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经济发展结构的调整是城市创新网络生长发育的关键。创新水平、政策环境和城市行政等级对创新网络地位低的城市增长效应更明显,市场开放度对中等级创新城市的增值效应更强,金融发展水平对高等级创新城市的拉动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8.
转型期城市贫困演化空间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西安市居民收支状况的调查数据,利用F-G-T指数和转移矩阵方法从宏观整体和微观个体两个角度分析了转型时期西安市贫困的变化趋势,并揭示其动态演化的空间模式。结果表明:1990—2011年西安市城市贫困状况有大幅度的改善,但在2000—2011年的改善不明显,尤其是在贫困的深度和强度方面;贫困分布特征由圈层结构变为扇形结构;城市的重点发展地区减贫抑贫效果最为显著;老工业区返贫状况突出,流动人口集聚地区贫困状况变化比较剧烈;西安市的城市贫困演化呈现出以内城区为中心的变形"同心圆"状与"扇形"复合的"T"型空间结构模式,内城返贫区与脱贫返贫混合区交错,并随城市发展向南扩展,东西两翼呈圈层结构包围在内城周围。贫困状况及其演化空间结构是城市发展方向、社会经济转型和城市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三大城市群集聚空间结构演化与地区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1995—2014年中国三大城市群核心城市数据,分析其经济集聚水平和空间结构特征演化,并探讨经济集聚及其空间结构演化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三大城市群经济增长过程中集聚水平的变化趋势验证了威廉姆森的倒U假说。同时,三大城市群集聚空间结构的演化趋势也显示,集聚空间结构的变化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集聚程度之间同样存在倒U关系,即在经济发展初期,随着经济集聚水平提高,经济布局往往呈现出中心城市极化特征,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经济活动趋于分散化的同时,经济集聚的空间结构也会向更加趋于多中心结构的方向演化。对经济集聚、空间结构演化和地区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经济集聚的确推动了三大城市群的经济增长,对于京津冀和珠三角主要是围绕中心城市的经济极化在推动地区经济增长,而对于长三角则主要是多中心集聚在推动地区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市电影票房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林  都行 《经济地理》2019,39(2):22-29
以2012—2015年艺恩数据智库发布的中国29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电影相关数据及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为基础,计算电影票房综合指数,运用空间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法,从省、市两个层面分析电影票房的地域差异,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电影票房省级层面上呈现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地区由高到低的阶梯状分布特征;城市层面呈现东部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之间、省会城市与一般地级市之间的分异并存,但随时间推移差距不断减小;一二线城市电影票房明显下滑,三线及以下城市大幅上升。②电影票房的等级规模结构呈现首位城市垄断性不强,中间位序城市较多,中后位序城市发展逐渐快于位序在前的城市。③电影票房的热点集聚区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及环渤海地区,环渤海地区逐渐下滑,长三角地区不断加强;热点集聚区逐渐缩小,次热点集聚区不断增大,冷点集聚区变化不大,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④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人数、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城市影院数、房价压力是影响电影票房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