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广州市农村聚落分类及其空间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广州为例,研究大都市区域农村聚落类型、空间布局特征及形成机制,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首先采用2013年广州市农村聚落现状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将广州市行政范围内1 109个行政村划分为8类农村聚落类别,即生态型、农耕型、农—工混合型、工业发展型、工业主导型、人口规模凸显型、外来人口集聚型、商服型,分析了各类农村聚落的特征。其次,通过GIS分析工具将聚类结果与空间数据相关联,探究广州农村聚落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1)市域层面上广州市农村聚落空间结构呈现典型的圈层特点,以主城区为核心,由外向内农村聚落发展水平不断提高;(2)各区层面以各自的行政中心为内核呈现圈层结构,农村聚落发育水平由外圈层向内圈层不断发展,发展程度受城市副中心发展状况的影响;(3)城市重大基础设施极大地提升其周边农村聚落的发展水平。最后,从乡村工业化、城市扩张、流动人口集聚、自然条件以及城市规划和管理因素等方面对广州市农村聚落空间结构形成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中国特色民族—云南傣族聚落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入手,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科学保护和协调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科学确定乡村聚落布局优化类型,利于指导乡村聚落布局优化及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本文以宁夏盐池县为例,以物—场模型为基础,构建了乡村聚落发展的乡镇影响力指数、聚落自身活跃度及周围设施影响的空间场;借鉴空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对乡村聚落的发展影响程度进行定量评价与分析;按乡村聚落的不同影响力大小,界定乡村聚落的不同演化方向,并针对其演化方向将乡村聚落优化类型划分为社区化发展型、综合发展潜力型、优势发展保持型、聚落迁并扶持型四大类。结果表明,盐池县社区化发展类型的乡村聚落共27个,面积11.58 km~2,占盐池县乡村聚落总面积的34.06%,主要沿中心城镇呈团块状分布;综合发展潜力型的乡村聚落共27个,面积9.45 km~2,占比27.79%,主要分布于城镇发展拓展边界的外围及设施条件较优越的地带;优势发展保持型的乡村聚落有33个,面积9.28 km~2,占比27.29%;聚落迁并扶持型的乡村聚落共15个,面积3.69 km~2,占比为10.85%,并针对4种优化类型,提出了较为可行的优化方案。研究结果可为乡村聚落的布局优化及乡村振兴的战略推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混合功能聚落是经营单元与居住组团的高度整合体。以专业市场为增长极,混合功能聚落成为浙江商贸主导型城镇化发展的特殊动因,并直接推动了区域职住二元的协同。基于义乌地区的样本实证,解析专业市场下的混合功能聚落生成、聚合、扩张、集约的演进轨迹。一方面,结合聚落类型,阐释市居一体化的空间组织范式及其形态建构;另一方面,基于商住交织活动,对混合功能空间进行绩效评价。进而,通过差异化、兼容性和弹变式的导控原则,提出专业市场下商住混合聚落发展的适宜性营建机制。  相似文献   

5.
以湘南临武县西山瑶族乡32个自然乡村聚落为实证对象,通过对地形测绘与实地调查所获得数据的比对分析与归纳总结,分析了湘南山地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现状与特征,从土地资源因素与交通条件视角探索了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与格局优化手段与措施,探讨了山地环境下影响乡村聚落空间布局的因素并对其进行了量化的数据判断。研究提出遵循乡村聚落发展的自然演变规律,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将案例区的乡村聚落分为3种类型,结合村庄合并与易地扶贫搬迁扶贫工作,做到聚集、迁移、保留相结合,并缩兼顾,基于居民生活与生产需求做好乡村聚落空间格局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6.
村镇聚落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经过长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自然—人文景观系统,具有显著的地域分异性和相似性。文章基于中国村镇聚落的发展现实,梳理并界定村镇聚落的概念和空间范围,识别村镇聚落空间分异要素。在借鉴已有区划成果的基础上,以地形地貌、气候、资源禀赋、地域文化、外部驱动力、人口、经济和产业等要素为划分依据,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区划思路,运用空间—属性双重聚类法、综合指数法和专家经验评判,将中国划分为5个村镇聚落大区、12个村镇聚落区和48个村镇聚落亚区。各个村镇聚落大区、区和亚区之间呈现出不同的自然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文化属性和发展阶段特征,体现了村镇聚落在全国层面的地域分异规律。通过对村镇聚落概念、识别和区划的研究,不仅能够推动村镇领域的交叉学科应用与发展,还为面向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提升村镇建设和规划管理提供基础性的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7.
大运河山东段是运河的中枢河段,其中德州、聊城 段地处黄河以北,为著名闸河,解决了运河通航的关键技术 问题,也承担漕粮仓储、盐运等重要职能。以水利景观的复 合属性为切入点,选取大运河德州、聊城段为研究区段,从 水利系统和聚落景观体系两方面探讨其主要特征。首先从运 河水系、阻滞单元、调控单元和传输单元四方面研究水利系 统构成与运行机制,梳理了以弯代闸、龙形水势的德州段与 闸河聊城段的水利景观特征;再从聚落类型、城水关系、支 撑体系、空间格局与园林景观五方面探讨水利建设影响下的 聚落景观体系特征,从而挖掘运河水利景观的组成、特征、 运行机制与风景营建智慧,为运河文脉传承、风景保护与再 创造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关 键 词:风景园林;大运  相似文献   

8.
选取南疆沙漠绿洲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借鉴景观基因理论,探讨传统聚落对自然地理环境的适应。在结合相关考古资料、地方史志文献、全国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以及实际调查资料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切入,采取结构和元素提取法,从环境因子、基本形态、布局结构、主体建筑、民居特征等五个方面提取南疆传统聚落的景观基因。在此基础上,分析聚落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主要体现在水系、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三个方面。(1)聚落的分布依赖于绿洲内部的水资源,其与不同规模的水系相伴生,以依水延伸、依坎儿井就势的布局方式揭示其水系适应机理。(2)平地的聚落布局呈不同的形态特征即星散型、串珠型、组团型、网格型等,而山地地带多呈散点式布局。由于南疆盆地中符合人居条件的平地面积有限,平地的聚落呈现紧密型布局,山地的聚落呈现"依山就势"的布局,这充分展现出其对荒漠环境的恰当回应,在聚落组织上表达建筑群体的适应属性。(3)聚落在居住单元、公共街巷及其排列所形成的基本形态中较好地体现对气候的适应性,尤其是其对强日照、极干热、沙尘暴等气候环境的适应较明显。建筑空间、建筑界面皆对气候环境有一定的反映,此特征在"遮阳""隔热""通风""挡风"等气候应对手段中尤为明显。南疆传统聚落的基本形制、布局形态、民居特征、主体建筑在时空演变中既传承中原聚落的景观基因又适当地借鉴、吸收中西亚住居的景观特征,但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景观变异。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类型与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邢谷锐  徐逸伦  郑颖 《经济地理》2007,27(6):932-935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在给城市空间带来了显著变化的同时,也对乡村聚落空间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城市化进程中乡村聚落空间的演变受到用地、人口、产业、设施和观念等多方面因素变化的影响;根据自身发展趋向与城乡空间演变特征的差异性,将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类型归纳为主动型、被动型和消极型,并对其发展演变特征分别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0.
聚落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集镇作为聚落完整体系的中间环节,在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地位突出.本研究提出聚落是一个连续发展的有机整体的观点,强调集镇在聚落体系中的依托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证对山区集镇的时空分布、结构层次、形成机理等展开了多视角的研究.研究发现,山区集镇体系发展受地理环境条件限制,表现出不同于平原地区的若干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山区集镇体系发展的主要控制参量复杂多变;集镇等级规模和交通条件分别是山区集镇体系发展的主要内外部控制参量;范围维系和时空协同是山区集镇体系未来发展的控制机理.  相似文献   

11.
陕南汉江走廊新石器时代考古聚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卫宁 《经济地理》2003,23(4):486-490
陕南汉江走廊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基本上分布在汉江及其主要支流所形成的平原台地和河谷阶地上。根据聚落的选址特点,可以将区域内的聚落分为平原台地型和河谷阶地型两种。文章以考古发掘资料为主要依据对这一区域内聚落的地理环境进行了微观个案研究。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聚落规模和文化层的堆积都有差别,聚落中居民的生产方式也不一样。这种比较研究充分阐述了新石器时代走廊内的人地关系。  相似文献   

12.
傣族干栏式建筑的保护对弘扬傣民族文化、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案例,通过实地调查,指出西双版纳傣族干栏式建筑保护的难点,并从各个不同方面对传统竹楼与新式现代“洋房”的优势与劣势进行了全面的对比和分析,最后提出其保护的五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积极性的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以云南省中部古州野林彝族村寨、大槟榔园花腰傣村寨两个生态旅游景区为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定量分析,得出影响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积极性的五个因素,即社区经济和旅游业发展水平,景区优势旅游资源,社区居民对旅游开发的认知,对政府的信任度以及民族传统习俗。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村寨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临桂东宅江瑶寨为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江晓云 《经济地理》2004,24(4):564-567
文章以临桂东宅江村瑶寨为例,对少数民族村寨如何进行生态旅游开发进行了研究,以瑶寨为研究对象,从旅游发展优势、市场定位、产品策划、旅游形象设计、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及相关管理措施等方面,对具有资源优势而又处于贫困之中的少数民族村寨如何开发生态旅游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人居环境既是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理空间,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山地人居环境是人居环境类型之一,它在各个自然因素基础上综合形成的,自然因素包括山地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地质、植被、土地资源,构成有别于其它不同类型的人居环境。文章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能力和叠置技术,以浙江省仙居县为例,通过五大山地自然要素进行定量分析与综合分析,以达到科学评价山地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6.
破解三农问题已成为黑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三农问题的现状及成因具体表现在:农牧民观念落后,思想保守;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致富缓慢;蒙古族聚居村历史债务较重,贫困面较大等.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繁荣农村经济的过程中,就要改变三农现状,具体对策是大力加强教育,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农牧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引导少数民族群众进入并适应市场经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扶贫攻坚步伐.只有改变二元经济结构才能破解三农问题,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7.
中国各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根据1997年统计数据,对中国各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状况,从规模和结构两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并作了分类,针对不同类型地区,提出了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资新盆地丹霞地貌景区地处南岭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诸多优势。但必须以丹霞风景名胜为依托,突出自然回归主题;挖掘乡村地域文化内涵,突出地灵人杰意境;加强乡村环境资源保护,确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We consider a voluntary contributions game, in which players may punish others after contributions are made and observed. The productivity of contributions, as captured in the marginal‐per‐capita return, differs among individuals, so that there are two types: high and low productivity. Every two or eight periods, depending on the treatment, individuals vote on a punishment regime, in which certain individuals are permitted, but not required, to have punishment directed toward them. The punishment system can condition on type and contribution histor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ost effective regime, in terms of contributions and earnings, is one that allows punishment of low contributors only, regardless of productivity. Nevertheless, only a minority of sessions converge to this system, indicating a tendency for the voting process to lead to suboptimal institutional cho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