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以及金融自由化的不断深化,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相继放弃分业经营,开始实行混业经营.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给我国现行的分业经营体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中国是否应该转变金融业的经营模式成为了国内外学者讨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2.
论金融分业经营体制下的混业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符浩勇  周柏 《经济师》2002,(2):209-209
文章就金融业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的利弊进行比较 ,论述现阶段实行金融分业经营体制的必要性 ,并对分业经营体制下的混业合作前景进行展望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符浩勇  周柏 《经济师》2002,(2):209-209,211
文章就金融业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的利弊进行比较,论述现阶段实行金融分业经营体制的必要性,并对分业经营体制下的混业合作前景进行展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1999年美国《金融服务业现代化法案》正式签署生效,标志着美国在世纪之交放弃分业经营模式进入混业经营的新纪元。在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活动全球一体化趋势不断强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放弃原先的金融分业管制政策,致使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热衷于多元化经营并采取兼并收购等手段向其他业务领域渗透。伴随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可以预期,混业经营将成为国际上各国金融业经营模式发展的基本模式。从长远来看,中国金融业最终将融入全球竞争之中,与世界各国集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业务于一身的金融巨头进行角逐,中国金融业实现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的体制变革是必然的,也是可能的。本文将结合美国金融业经营模式的转变、混业分业经营的优劣比较及我国分业经营的现状分析我国金融业模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杨薇 《当代经济》2006,(14):90-91
1999年美国《金融服务业现代化法案》正式签署生效,标志着美国在世纪之交放弃分业经营模式进入混业经营的新纪元.在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活动全球一体化趋势不断强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放弃原先的金融分业管制政策,致使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热衷于多元化经营并采取兼并收购等手段向其他业务领域渗透.伴随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可以预期,混业经营将成为国际上各国金融业经营模式发展的基本模式.从长远来看,中国金融业最终将融入全球竞争之中,与世界各国集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业务于一身的金融巨头进行角逐,中国金融业实现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的体制变革是必然的,也是可能的.本文将结合美国金融业经营模式的转变、混业分业经营的优劣比较及我国分业经营的现状分析我国金融业模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我国金融业推行混业经营的必要性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红梅  赵敏 《经济师》2002,(11):205-206
先进国家基本上采用了金融混业体制 ,随着我国加入WTO ,以后的金融业开放必将对我国目前的金融分业体制带来冲击。文章主要探讨了金融混业经营的优势以及我国金融业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的必要性 ,并对此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国际金融监管体制的比较和我们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浪潮的不断高涨,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主导趋向。金融业内各部门间的界线日益模糊,大型金融集团和跨国金融企业不断涌现,这一切都对传统的监管体制构成了严峻挑战。面对这种国际大环境和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的现实挑战,作为为数不多的坚持分业经营的国家,中国金融业正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国际  相似文献   

8.
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法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外金融业的竞争日益激烈.我国传统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已逐渐显露出其弊端.为了提高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混业经营已成为其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在分析我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的必然性的基础上,对中国现行法律法规关于金融管理体制的规定和如何健全金融法律制度,完善法律监管进行了相应探讨.  相似文献   

9.
杨洋 《时代经贸》2007,5(3X):22-22
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外金融业的竞争日益激烈。我国传统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已逐渐显露出其弊端。为了提高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混业经营已成为其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在分析我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的必然性的基础上,对中国现行法律法规关于金融管理体制的规定和如何健全金融法律制度,完善法律监管进行了相应探讨。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体制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发达国家纷纷放弃分业经营模式,使得混业经营成为全球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加之金融全球化突出了全能银行的竞争优势,更加剧了这一趋势的发展。然而,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实行的是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分业经营与分类监管的体制。笔者认为,这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金融机构发展不规范、金融风险较大等特定条件下的正确选择。近年来,这种选择对规范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等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我国也可根据已经变化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适时估新的抉择,以确保我国金融业持续发展。因此,本文通过对国际、国内经济金融环境发展变化的分析,提出自己对国内金融业经营体制选择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外汇储备:货币当局的困境与应对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货币当局在外汇储备的存量、流量管理以及汇率体制三个层面正同时处于两难选择的困境.作为一种理论参照,"永恒三角"对此的解释存在局限.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困境的现实根源在于中国迄今.出口导向、投资驱动"的经济发展路径.走出这一困境不仅需要金融制度层面的相应调整,还必须在实体经济层面做出根本性转变.转变的具体措施与优先次序必须加以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经济系统在效率、最优与可持续性3个方面的缺陷,对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进行了类比,指出纯自然主义的发展思路是不现实的,结合我国国情,可实施“技术—产业—制度”生态化战略,构建循环经济系统,最终确立循环经济的主导地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3.
融资制度模式选择有其内在逻辑,既不全是自发的随意的,又不全是受制于政府意图;既有历史继承性(受现存的融资制度的影响),又深受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内在因素对融资制度需求的影响。中国转型经济中之所以依然将融资制度模式选定为银行主导型融资制度,有两个原因:历史继承和实体经济发展对融资制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对"虚拟经济"的理论进行了诠释,并分析了其内在演变的阶段和特性,特别指出了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往往会导致破坏力极大的金融危机;接着我们实证分析了中美之间虚拟经济发展状况及其产生的机理;最后,文章总结了新经济条件下虚拟经济的新特点,并对中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5.
美国地方公债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光宇  韩玲 《生产力研究》2005,(5):152-154,F003
地方公债是我国财政领域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它既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又可能诱发债务危机。我国应借鉴美国地方公债管理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取稳妥有序的方式进行试点,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公债的正效应,促进地方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6.
中国模式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与市场经济发育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改革新时期,中国党和政府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讨和实践经历了四个阶段,1992年后,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这是一条邓小平理论指引下的中国模式发展之路.本文还就1992~2001年的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试做估价.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世纪,全球性的货币扩张带来了全球性的流动性过剩,中国因储蓄倾向较高、外汇管理体制、经济的高速增长、金融产品供给的不足和国际资本的不断进入导致了较为严重的流动性过剩。对此应采取扩大消费需求,大力发展中国的资本市场,改革中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汇率体制及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等措施。  相似文献   

18.
王学龙 《现代财经》2006,26(2):21-24,45
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发展既离不开金融稳定,也离不开金融效率。金融发展应以金融稳定为基础,以提高金融效率为目标。然而,金融业发展的事实却表明,金融发展总是呈现在稳定与效率的博弈状态之中,很显然,这对实现经济发展以及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是十分不利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以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为核心的小农经济在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中竞争能力日渐不足,组织化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提高农民收入的一条可行之路。诸多研究表明,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经济的组织化发展是以权利配置、契约完备和政府约束的组织化为核心。以此为起点,本文首先探究了制度组织化提高供求竞争性均衡的机理,之后深入研究了中国农村经济中农地流转、农民合作、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和农村金融服务五个组成部分中权利配置、契约完备和政府约束三个方面的组织化水平及其与农村经济供求均衡的适应度,最后给出了中国农村经济组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尝试在发展模式与外部经济依赖性相互作用的分析框架内来分析中国经济从抵御金融化到出现金融化趋势的过程。本文认为发展中国家金融化和频繁的债务金融危机源自本国发展模式与外部经济依赖性相互作用下金融扩张与生产性积累的背离。对于中国而言,在政府有效的产业政策和渐进的金融政策引导下形成的工业化主导的发展模式,能够不断解决经济发展矛盾,同时完备的工业体系和谨慎的金融开放政策减轻了中国对世界经济体系的依赖,使其得以抵御金融化和危机。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发展模式面临新的矛盾并且对外部经济依赖性逐渐增强,出现了经济金融化的趋势,将对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带来巨大的挑战。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金融化风险,在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期引导资金“脱虚向实”,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金融化风险尚未根除,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仍需要政府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积极引导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