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金融产业成长及其规律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金融产业成长已成为国际社会衡量区域经济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的演进和功能提升提供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持,也牵动了经济地域空间的扩张。金融产业成长受到各经济地域具体区情的制约,这是由其时空复合性特质所决定的。金融产业遵循非均衡成长规律,一方面,金融产业与域内产业结构系统相协调;另一方面,各经济地域的金融产业处在不同的成长阶段。  相似文献   

2.
区域金融的协调发展与短板效应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金融协调发展不仅意指金融系统自身的协调,也涵盖了金融、经济和社会系统的互动协调发展,是金融与经济力、文化力、劳动力、科技力、设施力、开放力、聚集力和环境力的交互作用与动态适应过程。针对金融协调量化研究的不足,文章从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个方面剖析区域金融的成长,分别反映狭义区域金融系统与广义区域金融系统的协调状况,从而为金融协调定量化研究范式的确立以及剖析各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短板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3.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支持对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体功能区规划是中国区域发展政策的重要举措,直接影响金融支持的方式和效率。本文回顾了中国金融支持区域发展政策的演变,指出中国金融支持的趋势和特点、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要从观念转变、科学规划、系统推进、差异服务四个方面提高主体功能区规划下金融支持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粟勤  肖晶 《财经研究》2015,41(6):32-45
有效满足社会的金融需求和保障所有人获得基本金融服务,不仅是评判一国银行业结构改革的重要标准,也是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金融包容理论与中国银行业结构改革的实践,基于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6-2011年的面板数据,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化的背景下,研究了银行业市场结构演变对金融包容的影响.结果显示,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分散化有利于地区金融包容水平的提升,但在经济发达地区,这一促进作用有所减弱.在二元金融结构背景下,银行业“增量改革”的措施并未达到预期效果,要实现金融包容的区域均衡,必须提高中西部等落后地区的银行业竞争程度,促进中小银行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问题的研究进展与评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中国经济非均衡发展的背后,研究如何实现经济增长的快速持续与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已成为焦点问题。因而,要研究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必然涉及区域经济增长的条件和相应的动力机制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研究影响资本形成、配置、产出效率的金融体系与金融机制。因此,在中国经济区域化特征日益加深的形势下,运用金融发展理论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区域层面进行深入而全面的研究,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资本形成模式与金融特点,更准确地把握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的基本现实,理清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脉络关系与政策含义,无疑对寻找缩小区域差距的金融对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金融开放的稳定性与金融政策的外部协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融开放与稳定性的研究绕不过金融政策的对外协调。目前的研究文献大都集中于国内政策调整溢出效应的存在性和正负问题,而对金融开放的稳定性与金融政策的外部协调问题缺乏深入研究。而且,现有的研究在对象上大多是静态决策框架内的两个同等国家。本文试图研究来自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的经济冲击、给定目标下的政策选择、实力不对等的国家间溢出效应的不对称性等情形下的金融政策外部协调问题,以及从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的角度深入研究持续性对称型供给冲击与持续性非对称型需求冲击两种情形下的金融政策外部协调的进程、效率与稳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金融交易需求主体、金融结构和金融体系的互动关联关系入手,探讨我国现阶段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制度设计的内在机理.分析的结果表明,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不平衡性和显著微观区域化特征,导致了金融生态呈现出区域差异化、多样化和层次化特性,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多样化、因地制宜、灵活性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是我国现阶段农村金融体系建构的根本取向.通过对两个典型农村地区的实证调查分析,验证了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差异化对农村金融结构、金融体系变迁的决定性作用机制.政府作为金融外在制度的设计者与供给者,其制度安排应是与农村社会内在制度变迁的协调,是与农村经济发展状态的协调.  相似文献   

8.
《资本市场》2014,(9):37-40
<正>京津冀金融发展的差异性决定了合作共赢的必然性,成为推动区域内金融合作的内在动力。金融企业的行为准则是对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全面考量。基于此,京津冀金融合作的切入点应该是金融服务与金融资源。继泛珠三角、长三角区域金融合作不断深化之后,作为我国第三大增长极的首都经济圈的金融合作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2008年5月,北京市发布的《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建立京津冀金融合作机制,为金融机构跨区域发展提供服  相似文献   

9.
王书华  孔祥毅 《金融评论》2010,2(3):104-112
Kuznets提出了关于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倒U型假说,对改革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中居民收入分配状况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发现,由于经济中显著的二元经济结构,我国金融资源的分布也存在非均衡性:经济发达区域占有较多的金融资源,而经济落后区域的金融资源则相对较少。对数据的分析显示,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结构与金融资源分布结构密切相关,占有金融资源较多的发达经济区域,衡量其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较低,金融发展对其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性的影响力较弱.而金融资源分布较少的经济欠发达区域基尼系数较高,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影响力反而较大。缩小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需要从调节金融资源分布和二元经济结构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宋春梅 《时代经贸》2009,(3):113-114
从金融发展的视角看,区域金融二元结构特征具体表现为区域金融总量、金融结构及金融运行效率的显著差异。其中总量水平是从量的角度反映区域金融差异问题,包括金融资源与金融交易数量、货币与金融深化程度的不同;而金融结构与金融效率则是从质的方面反映区域金融的差异问题,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工具、融资方式、融资机制和金融行为的不同特点等。金融总量、金融结构与金融效率的差异共同构成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1.
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力量,财政救助是促进全球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但与此同时也会带来财政赤字加重、道德风险上升等潜在成本。本文认为,政府在关注财政救助收益的同时,更要关注其风险及成本,以实现财政救助效用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修华 《经济地理》2007,27(2):183-186
通过运用金融相关比率、金融机构信贷比率、金融市场发展指标对我国东、中、西部的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东中西部的金融发展水平不仅表现出绝对差异,而且相对差异较大,中、西部地区落后于东部地区,且在信贷资金运用效率上中部劣势尤为突出。回归分析也证明了金融发展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因此,制定合理的金融政策有利于区域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金融结构的变迁过程中,蕴含着金融不稳定的因素,客观上两者之间存在着互相作用的机理。同时,金融结构的变迁以及金融稳定的实现都与金融系统功能的发挥紧密相关,所以金融功能观为研究两者关系提供了很好的分析视角。从宏观上看,金融结构与金融稳定通过实体经济和货币政策相互发生作用,货币政策作用于金融系统并影响着金融结构,金融结构的变动直接作用于实体经济,由此引起的实体经济波动将会影响到金融稳定,反之亦存在着作用机制;从微观上看,金融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金融市场结构、金融制度结构、金融融资结构、金融开放结构等,都对金融稳定产生各自不同的、具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东南亚区域发展与金融危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本达  黄润 《经济地理》1999,19(4):61-63,94
本文从东南亚国家的发展角度探讨了其金融危机的必然性。认为始于 1997 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暴并不是简单的金融信用危机,而是其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结果。经济发展过于依赖“外贸”和“外资”,为其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和爆发金融危机隐患之一;投资结构不合理,导致经济结构发展失衡,产业结构未能适时升级和转换,为其经济发展不稳定和日后爆发金融危机隐患之二;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冲击,动摇了东南亚国家经济基础,是其爆发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三。  相似文献   

15.
关于金融危机的十个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场对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产生深远影响的金融危机,正在全球不断蔓延开来。对中国来说,如何从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吸取经验教训、总结理论启示,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国际金融秩序重建、金融创新与监管、政府干预与市场原则、投资银行出现危机的原因、金融高杠杆、资产证券化的未来以及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等与金融危机相关的10个问题,是我们在理论上应该作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区域金融安全指标体系及其计量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区域金融安全指标体系的含义包括三个关键性的内部指标系统:区域金融安全微观监测指标系统、区域安全宏观监测指标系统、区域安全金融生态环境指标系统。把区域金融安全内在关键性指标作为区域金融安全衡量体系的基础构成,把区域金融安全的外在影响性指标当作补充构成可以构造出区域金融安全计量经济模型。  相似文献   

17.
金融地理学理论视角及中国金融地理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李小建 《经济地理》2006,26(5):721-725,730
基于对国际文献和中国实际的了解和思考,从金融机构的空间结构、空间发展过程以及金融机构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分析了金融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理论问题包括地理存在论、金融变化的区域经济影响观点、区域金融系统演化模式、金融地理的路径依赖、金融全球化与地方关系等;在此基础上,从环境对金融地理影响、全球化与区域金融系统、行政格局与金融体系、金融系统与区域发展、金融企业地理5方面提出中国金融地理研究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8.
何运信 《经济地理》2008,28(6):968-972
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研究状况进行了考察: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及其差异的测度方法;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动态特征与构成;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区域金融协调发展政策。在此基础上,从金融地理学和新金融发展理论视角,分析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9.
金融中心和金融中心体系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婧瑶  陈东  樊杰 《经济地理》2007,27(6):892-895
金融中心和金融中心体系的识别是金融地理学研究的难点,也是金融地理学持续研究的重要内容.传统识别方法采用规模指标、层次指标,或者规模和层次相结合的综合指标.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加之中国区域发展条件复杂、区域差距大,传统指标在用于中国实践时不能准确揭示金融中心的范围和层次.对不同金融部门跨区域配置资金模式的分析可以定性确认金融中心的范围和层级,是对传统识别方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20.
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中的金融支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县域经济决定金融资源配置,金融支持推动县域经济发展。通过对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金融难题剖析,深入探讨县域经济规划中金融的视角差异及金融资源配置的一般原则;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充分考虑金融资源配置机制,积极构建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宜的金融发展规划,明确县域金融规划的关注重点,打造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平台,营造县域金融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