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敌意收购作为公司要约收购的一种形式,是指收购人未与目标公司管理层协商或者未达成共识,面临着目标公司管理层反对甚至采取反收购措施的情况下而进行的收购。它的主要特点是收购者在通过收购目标公司股东手中所持的股份,取代其目标公司的投资者地位而成为目标公司的股东,因此在法律上的效果即引起了股权关系的变更。通过敌意收购,可以更换不称职的管理层来降低代理成本。同时,敌意收购形成了规模经济,产生了协同效应。但是,敌意收购也不可避免的加剧了市场的动荡,它本身是一种中性行为,它只是实现优胜劣汰的方法和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
美国的公司收购防御问题是随其经济吏上的并购浪潮发展起来的。在公司法领域处于主导地位的特拉华州法院允许目标公司董事会比较自由地采取收购防御措施。各州还以立法形式出台了反收购法条。联邦政府对收购防御的规制限于相关信息的充分披露要求。总体来讲,当敌意收购发生后,SEC2张把保护普通投资者的权利放在至上地位、而在敌意收购者和目标公司之间保持中立立场。  相似文献   

3.
2015年,宝能集团投资有限公司发动了对万科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敌意收购,成为其第一大股东。随后,万科管理层宣布,不欢迎宝能成为第一大股东,万科股票停牌。此例是中国资本市场法则下第一例典型"敌意收购"案例,而敌意收购是公司治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万宝之争"的分析,就我国上市公司敌意收购、如何防御敌意收购等公司治理问题展开分析,提出了适合我国上市公司的敌意并购防御策略。  相似文献   

4.
反收购制度是上市公司收购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证券法》对此未予规定,《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虽对其予以规制,但与发达国家的相关立法相比,其规定过于简单。必须从反收购决策权的行使模式、我国反收购制度的现状、常见的反收购对策等方面对反收购制度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上市公司反收购中的章程应用及法律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章程是公司的宪章性文件,是公司实现自治的重要手段。在上市公司收购中,目标公司通常通过公司章程的修订,在其中置入相应的反收购条款,以防止或者抵制敌意收购。由于我国的公司、证券法律法规对上市公司反收购问题规定的相对欠缺,导致实践中利用公司章程实施反收购出现失范的情况较为明显。本文尝试分析如何在现行法律框架内对利用公司章程实施反收购的行为进行有效规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上市公司收购中中小股东与收购者、目标公司股东和目标公司管理层等主体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且处于弱势地位,故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实有必要;对目标公司中小股东的保护应遵循全体股东待遇平等原则、信息充分披露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应从强制要约收购制度、反收购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累积投票权制度、股东表决权排除制度、目标公司控股股东和经营者的诚信义务制度等方面来对上市公司收购中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立法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7.
公司反收购是现代公司控制权争夺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虽然有争议,但如果给予必要的法律约束,它对解决优化资源配置问题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反收购措施起源于美国,美国历史上围绕收购与反收购的案例构成了美国反收购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反收购实践展示了多种可能性,其中引人注目的是股东权利计划,又称“毒丸计划”,它已为我国的盛大网络公司对新浪公司的收购所采用,但在法理上股东权利计划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和解释。本文主要针对美国公司反收购实践中的毒丸计划进行研究,从而论证毒丸计划在法律上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2006年7月25日,中国家电第一并购案正式落下帷幕,国美以52亿港元成功收购永乐。该案例再一次让世人见识了资本市场的魅力。我们有理由预期,未来A股市场同样一定会出现大量的并购案,一个全新的A股市场并购时代已经来临,对于那些希望保持公司控制权的股东(或者公司管理层),制订适当的反收购策略,防止“敌意”收购,已经成为必须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管理层收购与上市公司治理绩效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文从理论上论证管理层收购与公司治理绩效的关系,并在考察与借鉴国外管理层收购对公司治理绩效影响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选取国内诸多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对我国管理层收购与上市公司治理绩效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持股比例在0%-4.41%的范围内与公司治理绩效正相关, 在4.41%与32.88%之间时,关联程度还有所加强.而如果管理层持股比率大于32.88%则与公司治理绩效负相关.中国内地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的比例仅为0.017%,已完成MBO的上市公司中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均值也仅达8.30%,更多的上市公司中管理层基本上不持有公司股票,在建立与完善企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及有效监管体系基础上,管理层收购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管理层收购,又称为经理层收购,即Management Buyout,简称MBO。它是指公司管理层(经理层)通过收购公司股权或资产而引起公司所有权、控制权、剩余索取权、资  相似文献   

11.
银利红 《理财》2004,(9):44-45
上市公司MBO是指被收购公司的管理层通过购买本公司的股份.改变本公司所有权结构和资产结构.从而达到重组目的的一种收购行为。管理层收购在上世纪80年代曾风靡西方,以美国为例.仅1987年MBO交易总值就达380亿美元。90年代后.管理层扩大持股比例成为全球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方向.经营权和所有权又一次呈现融合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管理层收购日趋活跃。  相似文献   

12.
管理层收购是流行于欧美国家七八十年代的一种企业收购方式。所谓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MBO)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层作为主要投资人,通过借贷融资等综合手段,对目标公司股权和控制权的一种收购行为,从而达到节约代理成本,并给投资者带来超额回报的目的。近年来,在国有经济战略重组引发的国企产权主体多元化的背景下,管理层收购在我国也兴起一股热潮。然而由于我国在法规建设、项目融资、资产定价、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原因,MBO举步维艰。所以国家财政部于2003年5月宣布:“在相关法规制度未完善之前,对采取管理层收购(包括上市和非上市公司)的行为暂停受理和审批,待有关部门研究提出相关措施后再作决定。”但是笔者相信只要对MBO加以合理引导和监督就一定能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16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MBO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MBO对经营性现金流产生了积极的正向作用,但对其余财务指标的影响并不显著。本文认为,导致MBO对公司绩效影响不显著的主要原因是,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缺陷诱使管理层追求“制度性套利空间”的动因强化,MB0部分收购模式的固有缺陷引发管理层“内部人控制”问题恶化,以及MBO制度约束导致管理层行为扭曲。  相似文献   

14.
MBO 即管理层收购,是指管理层为了控制公司而收购公司部分或大部分股份从而获得控制权的行为。在实际收购过程中,收购方可能不仅仅限于目标公司的管理层,还会有外部其他公司的管理层参与收购过程,而且还有可能联合本公司的职工共同进行收购。管理层收购在上世纪的80年代达到了顶峰,以美国为例,1987年全年的 MBO 交易总值就达到了380亿美元。管理层收购作为理顺所有者与管理者的关系、激励和约束管理者、促进企业良性发展的有效渠道,也逐渐为中国的企业所重视,上市公司,如四通公司、奥美的、深方达、宇通客车、万家乐等在最近两年纷纷实行了管理层收购,据估计中国的上市公司  相似文献   

15.
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缩写MBO)是公司的管理层通过融资来收购公司的股权或资产,从而引起公司的所有权、控制权、剩余索取权和资产等变化的一种收购行为。MBO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成为发达国家公司重组的一种主要方式,受到企业管理者和所有者的青睐。从1998年四通公司将MBO引入我国以后,我国近年来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据统计,已有粤美的等20家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实施了MBO。另外,还有大量的国有小企业实施了MBO。  相似文献   

16.
林丽蔚 《中国外资》2011,(12):160+162-160,162
针对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变化,我国关于反收购的立法也在不断发展,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介绍与上市公司收购关系密切的立法,进而指出其不足,并提出修改建议,以期对有关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管理者收购(MBO)对于参与收购的公司管理层来说,存在效果显著的报酬激励、股权分红激励乃至财富增长效应;MBO后,管理层的动态报酬在很大程度上是随公司动态绩效的变化而变化的,即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MBO后存在与公司绩效不相关的增加现金股利分配效应和管理层报酬增长效应。  相似文献   

18.
《理财》2008,(1):79-79
2007年4月,当时还是中国东方二股东、素有"钢铁公主"之称的陈宁宁发动敌意收购,遭到当时公司大股东韩敬远以及公司全体管理层的强烈抵制。最终,董事动议罢免陈宁宁。"公主"虽手持28%股权,但被撵出董事会,控股股东做不成,变成被动投资者,本应灰头土脸。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公司的收购与反收购的竞争必将更加激烈。但是,与反收购活跃的实践现实相反,反收购的理论还不成熟,反收购法律制度方面还很欠缺。所以,本丈从比较法的角度对于上市公司反收购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期对我国反收购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叶勤 《上海金融》2003,(4):29-30
管理层收购对于激励经理人员和改造国有企业具有重要意义,正成为上市公司收购的一大热点。规范、防范管理层收购中出现的问题,对于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监管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并提出要建立一个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市场监管结合,相关部门配合的多层次、多角度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