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管理者收购(MBO)对于参与收购的公司管理层来说,存在效果显著的报酬激励、股权分红激励乃至财富增长效应;MBO后,管理层的动态报酬在很大程度上是随公司动态绩效的变化而变化的,即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MBO后存在与公司绩效不相关的增加现金股利分配效应和管理层报酬增长效应。  相似文献   

2.
国外的理论和实践表明,MBO是改善公司治理、提高公司绩效的重要方式,而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引入MBO以来,因其造成新的管理层“内部人控制”问题而备受争议。本文对MBO“内部人控制”问题的成因及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实施混合型MBO模式及合理确定MBO的有效边界,以此对“内部人控制”问题进行控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管理层收购与上市公司治理绩效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文从理论上论证管理层收购与公司治理绩效的关系,并在考察与借鉴国外管理层收购对公司治理绩效影响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选取国内诸多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对我国管理层收购与上市公司治理绩效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持股比例在0%-4.41%的范围内与公司治理绩效正相关, 在4.41%与32.88%之间时,关联程度还有所加强.而如果管理层持股比率大于32.88%则与公司治理绩效负相关.中国内地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的比例仅为0.017%,已完成MBO的上市公司中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均值也仅达8.30%,更多的上市公司中管理层基本上不持有公司股票,在建立与完善企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及有效监管体系基础上,管理层收购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的信息技术行业,管理层持股比例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有待实证分析.本文以2007-2013年间沪深两市信息技术行业21家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取得7年共103个样本数据,通过构建计量模型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国内信息技术行业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绩效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管理层持股和公司绩效正相关,但线性关系不显著.其他的影响因素中,公司规模、公司债务水平与公司绩效存在负相关关系,而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与公司绩效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此,我国政府以及信息技术行业的上市公司应进一步探索完善股权激励制度,充分发挥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激励效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取了1997~2009年间实施管理层收购(MBO)的沪深两市67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运用事件研究法,对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短期市场绩效和长期市场绩效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检验发现,MBO方案公告日前40天和后30天的累积超额收益率(CAR)为1.67%且T检验不显著,即短期财富效应不明显。MBO方案公告后24个月长期持有超额收益率(BHAR)仅为4.37%且T检验不显著,即长期财富效应不明显。研究表明,我国管理层收购的积极作用不明显,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和规范。  相似文献   

6.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财务绩效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管理层收购(MBO)是优化公司治理结构、降低代理成本、充分发挥企业家才能,从而提高公司财务绩效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我国深、沪两市中具有代表性的24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合成数据(Panel Date)截面回归的计量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MBO的财务绩效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在比较低的管理层持股比例下,MBO并未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且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财务绩效成反向关系;(2)管理层收购前后,公司每股净资产均呈向上的凸性;每股收益随着管理层持股比例的扩大而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7.
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公司管理层与股东的目标函数并不一致,因此现代公司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代理成本”。作为并购的特殊形式,MBO能够较好地解决企业所有权、经营权造成的代理成本过高问题,促进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但在现有的制度下,融资渠道不畅成为制约MBO实施的最大瓶颈问题,因此扩大MBO融资渠道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2007~2016年我国上市公司的基础样本,实证研究管理层激励、产品市场竞争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结合现有理论及实证结果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管理层激励与公司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第二,产品市场竞争对管理层激励与公司绩效间的关系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国外学者通过对管理层收购(MBO)的研究表明,MBO对企业的有效整合,降低代理成本,提高经营效率,以及改善组织绩效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运用经济学模型,抽取13家国内上市公司,对他们最近六年的财务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实施了MBO的样本上市公司中大部分在最近三年内绩效有提升表现,且总体绩效水平在最近三年显著提升。因此我们认为MBO对我国上市公司的长期绩效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黄虹  姜颖 《财会学习》2010,(9):69-72
本文以国内互联网行业首个重大的MBO(Management Buy—Outs,即“管理者收购”的缩写)案——新浪MBO事件为案例,分析了MBO作为一种改变公司股权结构,明确公司控制权的有效方式,是如何在相近持股比(closely—held)股权结构下顺利完成的,具体分析了新浪管理层合理运用其内在优势,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分析公司治理机制的基础上,将影响公司治理的各个因素进行量化,通过构建上市公司估值模型,对公司治理影响估值进行实证分析.本文的结论是,公司治理对上市公司估值的影响很大;治理结构完善的公司,其估值水平相对较高,反之亦反之.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新会计准则的变化为切入点,分析了新会计准则对2006年度深市主板公司的具体影响。统计发现,按新会计准则要求进行追溯调整导致的净资产增幅为0.6%,总体影响不大。新准则对公司未来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但具体影响程度需依2007年各公司具体业务情况而定。文章最后针对新旧准则衔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环境条件,分析了股权激励对管理层、股东影响的内在机制,分析了实施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价值和业绩的影响。对股权激励类上市公司上涨因素的定量化分析显示,其上涨与公司现有的各项财务指标没有必然联系,而与公司的市场地位、行业发展趋势和关联交易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本文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已基本具备实施股权激励的环境条件,实施股权激励有利于解决管理层和股东利益一致性问题,通过价值转移和价值创造,持续、有效地促进上市公司价值和业绩的提高,从而有效推动上市公司股价的上升,给投资者以强有力的信心和巨大的投资机会。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reexamines the impact of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on corporate cash holdings. Our findings confirm that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corporate cash holdings, which may be partially explained by the financial constraint mitigation effect of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Our empirical evidence also shows that the corruption index, used as a proxy for the grabbing hand effect, does not mediate the negative effect of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on corporate cash holdings. Furthermore, the impact of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on corporate cash holdings is not significant for large firms an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ese results are robust to different measures of cash holdings.  相似文献   

15.
Because the government has initiated the development of venture capital firms in Korea, independent venture capital firms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government regulations and interventions; in contrast, corporations have made venture investments internally to avoid the regulation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whether the Korean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harms the monitoring role of independent venture capital firms, while it does not significantly impact 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 firms. In an IPO setting, we find that earnings management (long-term performance) significantly decreases (increases) with the ownership of 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 firms. However, we do not find a significant relation between the ownership of independent venture capital firm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or long-term performance.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Korean independent venture capital firms do not play a role in monitoring their investee companies; in contrast, 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 firms play a monitoring role.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7-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本文考察了机构交叉持股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机构交叉持股显著提高了企业价值,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和替换主要变量后结论依然较为稳健。交叉持股机构投资者能够成为更加积极的监督者,主动参与公司治理,缓解代理问题,同时促进同行业企业间产品市场协作,改善企业的产品市场表现,进而提升企业价值。此外,相比其他类型的投资者,长期、独立以及稳定型的交叉持股机构投资者对企业价值的促进作用更显著,进一步印证了监督治理渠道的作用。机构交叉持股推动产品市场协作,主要是通过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营业利润率。本文结论证实了机构交叉持股的正向协同效应,对完善中国资本市场制度体系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We propose a conceptual framework to illustrate that when three conditions hold,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moderate a positive relation between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 and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We explore heterogeneities across institution types to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each condition. The moderating effect works through the channels of expert consulting and effective monitoring. Our results have important policy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given the global trend of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i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and the projection that by 2025, one out of three dollars under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will be invested i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ssets.  相似文献   

18.
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已经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认可。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好的公司治理能够带来的影响,一方面好的公司治理能够提高管理效率,降低代理成本,进而提升财务绩效;另一方面,好的业绩使公司在资本市场上有更好的表现,即市场绩效,体现为公司治理溢价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依托企业声誉理论,以我国2008—2009年间沪深两市非ST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检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及鉴证对社会责任表现与企业声誉两者关系的影响,分析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及鉴证的信号传递作用。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能提升企业声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能有效传递社会责任表现的信息,增强社会责任表现与企业声誉之间的正向关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并没有显著促进社会责任表现对企业声誉的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现有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尚无法提高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和社会责任报告的可信度。本文最后对改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质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impact of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on firm performance in a weak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Specifically, using new survey evidence, we seek to appraise quantitatively the performance of block-holder-controlled firms in Russia and to identify, within the domain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ory, factors that may explain such performance. We find evidence of nega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size of the dominant owners’ shareholding and performance parameters such as investment, capacity utilization, and profitability. At the same time, we establish that control structures with multiple, large shareholders increase efficiency. The ambiguity of the effects of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suggests that country-specific facto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