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中国和东盟人民币贸易结算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构建了一个三经济体的贸易模型,从贸易损失的角度分析中国和东盟地区采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对中国和东盟,以及对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的福利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和东盟地区结成货币联盟对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将产生正面效应;由于东盟地区整体技术稍低,中国和东盟结成货币联盟将使东盟贸易损失下降更多和产出增加更大,从而提升东盟地区的整体福利;中国和东盟进行人民币结算对各经济体而言,属于帕累托改进,符合激励相容原则,具备理论上的可行性;中国和东盟进行货币联盟的优势在于两大经济体之间的地缘优势和生产技术类似。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全球能源需求的重心正向新兴经济体转移,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需求持续走高。正是由于中国大量的油气资源需求与巴西近年来油气资源勘探开采量的逐渐上升,使两国在油气资源领域的合作越发密切,未来两国在油气资源领域的合作将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3.
发达和发展中经济体对华贸易救济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对华贸易救济的特征差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贸易救济指控指数和贸易救济涉案金额指数两项指标,进一步分析了其对中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差异,得出的结论是: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在立案数量、措施选取、涉案行业、涉案金额、案件执行率和诉诸WTO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特征差异,相对其在中国出口贸易中的地位而言,发展中经济体的贸易救济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大于发达经济体。  相似文献   

4.
当前国际需求变化的特点是发达经济体的需求相对下降、新兴经济体需求相对上升。对中国产业外部需求而言,发达经济体的需求仍居于主导地位,但重要性程度有所降低,而来自新兴经济体的需求则呈快速增长态势。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加快了国际需求向新兴经济体转变的步伐,但发达经济体需求的下降很难直接由新兴经济体需求的扩张来弥补,中国产业外部需求条件在一定时间内将呈恶化状态。这给中国产业发展既带来直接的威胁,又展带来潜在的机遇。  相似文献   

5.
十年的变化     
《商周刊》2011,(26):18-18
事件: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成为其第143个成员。今年的12月11日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纪念。在这10年间,中国已从入世初期的世界第九大经济体快速成长为第二大经济体,  相似文献   

6.
《21世纪资本论》是对收入再分配之后所形成财富数据综合状况的考察,本文综合利用UNSD、BEA、RIETI和NBS的国民核算资料,从收入初次分配视角给出世界各经济体2003-2014年国民收入分行业初次分配结构概貌.研究发现,世界各经济体初次分配结构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俱乐部趋同",在时间上一般满足"不变收入份额"假定;"收入份额具有长期稳定性"的经验规律在中国几乎无从考证,可能是由于我国要素价格体系严重扭曲,无法有效反映其实际贡献;此外,世界各经济体对政府介入初次分配的深度有别.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已然进入21世纪全球三大经济体之列,与美国和欧盟并驾齐驱。随着中国在未来至少20年间持续较快增长,逐步向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挺进,其相对影响力无疑将继续显著提升。然而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是一个独特的经济超级大国,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就平均生活水平而言,中国仍是一个穷国。尽管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其富裕程度仍将远低于经合组织国家。中国未实施完全市场化,因此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远大于其他经济大国。但这一差距已有所缩小、并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几十年不断减小,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达瓦斯两国财政离散度的测算和MSVAR模型对中美、中欧财政政策协调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中欧的财政政策相关程度比中美要高,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地方财政分权模式与欧元区相似,以及美元霸权地位的“资本双向流动模式”所决定。债务危机后需要各经济体进行统一协调的财政方案,否则一个开放经济体政策的作用效果会被抵消。目前中国在国际政策协调中仍处于从属地位,未来美国的财政赤字将大幅下降,同时欧元区的赤字也将波动下降,中国要加快做好经济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9.
李雪 《经济师》2014,(9):6-7
全球金融危机过后,大多数发达经济体增长率低迷、债台高筑,新兴经济体则是另外一番景象。中国在2010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国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为全球经济复苏做出了巨大贡献,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承认这个世纪将见证新兴经济体的强势崛起。1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将如何通过贸易和金融实力重塑现有的世界经济格局?新兴经济体在这一进程中面临着哪些风险和挑战?面对新形势新兴经济体该如何应对?就这一系列的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汪巍先生。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已成为各国发起贸易救济措施的众矢之的。在众多对华实行贸易救济措施的经济体中,欧盟、美国、日本作为我国的三大贸易伙伴,且作为在世界上有较强影响力的经济体,对我国出口的直接影响以及由于示范效应带来的间接影响都十分显著。因此,文章将基于相关数据对欧盟、美国、日本对华贸易救济措施的实施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1.
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欧美发达经济体处于漩涡中心,发展中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受到严重的影响,中国经济也面临着三重挑战. 但是,只要应对得当.中国完全有条件在全球经济中率先回暖.  相似文献   

12.
次贷金融危机发生后,学术界分析了宏观经济学发展的不足,政策操作方面也进行了调整.中国经济作为新兴经济体的典型代表,同发达经济体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体相比较,具有二元经济加转轨经济的特点,又处于高速发展逐渐放缓的过程.在借鉴和比较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次贷金融危机应对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应该重视本国制度背景和发展阶段,更多考虑总供给因素.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先后实施了"引进来"、"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的发展战略。三十多年来,中国实际利用外资快速增长,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引资国和发展中国家最大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与存量快速增长、屡创历史新高,2012年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然而,伴随着中国对发达经济体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发达经济体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却不断下降,二者之间出现了明显的背离。文章在对中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相互投资进行经验分析的基础上,从中国作为东道国出现的市场变迁、政策红利的变化与发达经济体存在的政治风险等方面分析出现背离的原因,并从充分认识中国与发达经济体相互投资的意义、为相互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推进双边或区域投资合作机制建设等方面提出促进中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相互投资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姜锋 《经济研究导刊》2012,(36):9-11,25
中国市场经济有两个基本部分组成:以物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和以物质生产资料私人所有的经济体。二者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处于不平等地位,构成了中国市场经济的二元体系。正是由于二元经济体系的存在,才造成中国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积累消费比例失衡、城市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等一系列矛盾,因此,改革市场经济二元体系是实现中国城市经济一体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据报道,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于是,一些问题浮出水面:“中国必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中国什么时候可以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如何超越?”“中美是否会因为经济地位的起落发生冲突?”对这些问题的评论开始在全球各大媒体迅速升温。  相似文献   

16.
伊藤学 《商周刊》2013,(3):23-23
由于外资系工厂不断进驻,新兴经济体的工资水平出现了快速上升。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间的工资差距正在缩小。“新兴经济体作为廉价劳动力供给地的时代已经结束”。  相似文献   

17.
编辑手记     
正发展战略是深化改革与促进开放的坚强保证。在本期的"发展战略"栏目,我们关注土地政策、对外投资、国企改革与民营企业转型。赵阳讨论了新形势下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若干问题。庞明川的研究发现,与中国对发达经济体直接投资快速增长相比,发达经济体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在下降,他从市场变迁、政策红利变化与发达经济体的政治风险等方面对此做出了解释。高明华等区分了公益性国有企业、垄断性国有企业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的下滑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了低速缓慢增长状态,这也是东亚新兴经济体和国际发达经济体经济发展的规律。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的刺激作用不能对经济增长产生明显的效果,货币的大量投入使用只会带来"信贷泡沫"和企业债台高筑的后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中美贸易、中国与东亚主要经济体贸易的发展现状为切入点,基于Hummels的垂直专业化分析框架,以中国、美国、东亚主要经济体作为贸易大三角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国、美国、东亚主要经济体之间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动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戴维 《时代经贸》2013,(20):4-5
本文以中美贸易、中国与东亚主要经济体贸易的发展现状为切入点,基于Hummels的垂直专业化分析框架,以中国、美国、东亚主要经济体作为贸易大三角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国、美国、东亚主要经济体之间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动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