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在审计中,审计人员常常把查出的“账外账”与“小金库”问题相混淆,认为“账外账”即是“小金库”。虽然在财经法规中找不到对“账外账”含义的解释,但笔者认为:“账外账”与“小金库”有不同之处,应当严格区分。一.国家或单位的收入虽然未纳入单位财务会计账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但“账外账”的收支业务多数人知道,不是私存私放,而且账薄记录清楚、规范;“小金库”最突出的特点是私存私放,其表现形式是收支业务只有少数人掌握,收入具体数额不清楚,开支多数以“条条”代账,有的即便有账也是“本本”账,杂乱无章,不规范。二.…  相似文献   

2.
账外账俗称“小金库”。近几年来,单位私设小金库的问题十分普遍,数额之大触目惊心,发展态势令人担忧。既影响单位的微观经营运作,又危害社会的宏观调控,到了非整顿不可的地步。 一、私设“小金库”之危害 会计账外账的主要特征:1、比较隐蔽。账外账的资金基本都是把按制度规定应当上缴国家财政或留归单位的收入截留和隐匿下来,或是通过虚列支出转移到账外的。2、难以控制。账外账的资金大多数是以个人名义存在银行里,既无监督、又无制约,随意性极大,在资金收支和管理上严重失控。 会计账外账的危害性归纳起来主要有: 1、导致…  相似文献   

3.
国家对账外账即“小金库”的禁止与查处,可胃是三令五申。但“小金库”或账外账屡禁难止,其原因:一是受利益驱动。二是一些人法制观念淡薄。三是对“小金库”的处罚还是相对偏轻,现有法规规定与实际操作多以收缴余额,或对单位进行罚款了事。对此,我们认为要坚持标本兼治,并针对发现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4.
一、“账外账”和“小金库”的区别 1.概念不同。“账外账”是指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在法定会计账册之外设立的账册。“小金库”是指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  相似文献   

5.
释疑解惑     
问:如何区分、处理“小金库”和“账外账”?答:“小金库”和“账外账”是审计中常见的被审计单位违反财经法规的问题,二者既有联系,又有不同。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清理检查“小金库”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5]29号)第一条规定,凡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均属“小金库”;根据《会计法》第十六条、四十二条和《公司法》第二百一十一条的规定,账外账是私设会计账簿和在法定的会计账册以外…  相似文献   

6.
“账外账”.顾名思议就是在单位法定账簿之外.非法设置账簿。损公肥私.化公为私的腐败行为。在新形势下.应当怎样强化“账外账”审计呢?笔者认为,审计人员应当:  相似文献   

7.
审计中,我们常见的是“账外账”,也叫“小金库”,一般是指单位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规定,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并小范围违纪违法支出的行为。由于“小金库”负面影响很大,危害严重,财政法规处罚设定一般较重。近几年的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发现,为逃避监督和处罚,许多单位“账外账”的花样不断翻新,其违纪的隐蔽性更强,“账内账”即是其变柜形式的典型手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我们在审计中发现,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账外账”的问题比较严重:违纪金额较大:资金来源渠道广泛,如租赁收入、办证收入、利用职权巧立名目收取“赞助费”、收取费用获取的返还收入、“账外账”资金的利息收入等:形式愈加隐蔽,有向下属单位转移的倾向;形成的时间长、重视少:资金主要用于各种福利开支、“账外账”资金大多以发放各种奖金、补贴和过节费的名义直接支付给职工等等。  相似文献   

9.
2005年6月,我科对某站进行延伸审计时,查出了该单位利用“食堂”名义设立账外账、漏缴个人所得税等问题。在审计处理时,该单位领导深知设立账处账违纪的严重性,但对此问题极力进行辩解,还提出了几点似是而非的理由拒不承认是账外账:一是食堂账所反映收取的房租收入,都按规定缴纳了税收,  相似文献   

10.
最近,郯城县审计局在对乡镇计划生育经费专项审计调查中,共查出“账外账”10个,金额135万元,开支五花八门,主要用于超生费返还、招待费、走访、生活补助等支出。 “账外账”的普遍存在及其对国家利益的损害,早已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务院曾三令五审,禁止私设“账外账”、小金库,但因何屡禁不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逃避监督、检查。小金库一般是某些单位为了个人或小团体利益而设置,目的是逃避监督。由于计划生育工作是个难点问题,为了抓好这项工作,县有关部门给各乡镇制定了一系列考核措施,各乡镇为了达到要…  相似文献   

11.
一、来源追查法单位要搞“账外账”、私设“小金库”主要是为了钱。其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是在经济活动和账务处理过程中采取弄虚作假或隐匿瞒报和截留等手段获得。审计人员便可以从“小金库”的资金来源方面去审查,发现“账外账”。这种审查方法的具体要领如下:(一)了解单位的收入项目审计人员通过查阅账目和询问有关人员等手段来了解单位有哪些收入,具体的收入项目金额有多大,掌握近三年来这些具体的收入项目数额的大小幅度。(二)查对账目收入在了解单位收入项目之后,要认真查对单位的收入情况。这种查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单位会…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已查处的经济案件可发现,绝大多数案件发生的原因共同点都突出表现为会计监督职能的弱化。 1.单位会计人员监督乏力。一些单位,内部控制、监督机制不健全,领导“一支笔审批”,预算外资金管理混乱,“小金库”、“账外账”层出不穷,领  相似文献   

13.
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审计中,经常遇到“账外账”与“小金库”区分难的困惑。从审计实务角度分析,我们认为产生这一困惑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所致。 一、主观原因:混淆了两个不同概念。 “账外账”和“小金库”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财经违纪违规行为。“账外账”是指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在法定会计账册之外另外设立的账册。“账外账”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尽完全相同。就其资金来源而言,既包括属于本单位的正当收入、收益(为隐瞒收入而转移到大账之外),又包括违规攫取的收入,如截留应当上缴财政的收入(税费、规费)、虚列支出  相似文献   

14.
随着审计监督的不断深入,多数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日趋完善、合理,账目处理更加规范,财务违纪问题明显减少,这是可喜的一个主流。但也有许多单位为了部门不合法利益,甘冒风险,采取不同形式隐匿违纪问题,特别是在行政事业单位统一纳入核算中心核算、违纪问题受到了核算中心的监督后,较严重的违纪问题有向账外转移的趋势,账外账或“小金库”有增无减。如何揭露这些深层次的违纪问题,成为当前审计部门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下面结合审计实践中发现的“小金库”和账外账的主要表现形式,对小金库的审计问题作以浅析。  相似文献   

15.
在《会计法》执法检查中,我们发现一些单位自创的经营收入或依法取得的各项收入不入账,私设“小金库”。根据规定这些资金一经查出,将予以没收、罚款并作相应的账务调整。建议账务处理如下:一、全额没收、上缴财政“账外账”一般属于以往的经济业务,已成事实,行政单位最好通过“结余———经常性结余”或“结余———专项结余”科目进行结转;事业单位最好通过“事业结余”或“经营结余”科目进行结转。1.没收时单位应调整入账行政单位,借:银行存款(或现金)贷:结余———经常性结余或专项结余事业单位,借:银行存款(或现金)…  相似文献   

16.
《中国审计》2002,(10):61
2002年初,我们对某省级行政单位2001年度的财政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发现该单位私设“账外账”多达12个,有的设账时间长达6年多,至2001年末资金结余1188.9万元。对错综复杂的“账外账”审计,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五种方法。一、突击盘点现金为获取真实完整的财务资料,审计组在对方毫无防  相似文献   

17.
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审计中,经常遇到“账外账”与“小金库”区分难的困惑。有的把“账外账”作为“小金库”处罚,有的又把“小金库”作为“账外账”处理。从审计实务角度分析,我们认为产生这一困惑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所致。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安远县审计局在审计实际工作中,注重审帮促相结合,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方面,认真贯彻朱基总理“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注意发现大案要案线索”的指示精神,加大对“小金库”、“账外账”等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和经济案件的查处力度,1999~2000年共计查出违规行为金额2 770万元,查处“小金库”、“账外账”83个,金额698万元,查处万元以上违法经济案件12起,涉及人员8人;另一方面,通过审计,帮助被审单位整章建制,促进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对普遍性、倾向性问题认真进行审计分析,提交专题报告,当地党政据此制订了《加强乡村…  相似文献   

19.
为了切实做好市级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确保单位预算外资金及时、足额收缴,从源头上治理账外账和私设“小金库”行为,增强资金运行的透明度,许多地区的预算外资金实行了“票款分离”制度。本就其概念、适用范围、操作程序及会计处理等事项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20.
奚海旋 《广东审计》2002,(11):38-39
账外账俗称“小金库”。近几年来,“小金库”屡禁不止,屡查不绝,成为“顽疾”。究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法犯法,是形成“小金库”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与一些单位负责人和财会人员交谈中可以看出,他们是熟悉或了解财经法规和有关财务制度的,知道私设“小金库”是违反财经法规的。另外,在审计机关发现并查处时,已经指明了错误的性质并明确要求其纠正和进行处罚时,应该说,他们更是心知肚明的。那么,一些单位之所以我行我素,铤而走险,就在于遵纪守法的意识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