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王友梅 《经济研究导刊》2014,(9):105-106,268
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主要依托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显著的东西部差异、城乡差异,受经济水平的限制,在公共卫生领域也存在着显著的不均衡。西部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更显不足,其公共卫生支出状况更应该引起广泛的关注。增加对于公共卫生的财政投入、完善财政投入机制、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等以解决西部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支出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8—2018年我国30个省份(因数据缺失,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探究了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各地经济发展影响的路径,将产业结构升级作为中介变量,并细化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探讨科技创新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传导作用,以及将我国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进行区域异质性的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均能显著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且产业结构升级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中介变量的作用;②东部地区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完全是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来实现的,而西部和中部地区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部分是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来实现的;③东部地区的中介变量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在科技创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完全的中介效应,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表现出部分的中介效应,产业结构合理化表现出完全的中介效应,而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均表现出部分的中介效应;④东部地区对外开放是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固定资本投入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应继续加大固定资本投入,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处于追赶状态,大力赶超中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克服地域发展不平衡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3.
发挥财政对循环经济的影响作用,需要制定并执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不断调整和完善我国的财政制度。1.增加财政投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是一项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活动,需要政府大量的财政  相似文献   

4.
数字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形态,极大促进了经济增长和技术革新,有助于财政收入与治理能力的双重提升,对增强地方财政韧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测度地方财政韧性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检验数字经济对地方财政韧性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可以提升地方财政韧性,且在一系列稳健性与内生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地方财政韧性的影响存在非线性递增效应,且由于地区间缺乏统筹协调,当前数字经济发展对邻近地区财政韧性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鉴于此,需要多措并举发展数字经济,增强数字经济对地方财政韧性提升的促进作用;处理好数字经济发展与协调的关系,助力地区间财政韧性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西部地区同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关键是农业发展的缓慢,而农业基础设施水平是决定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滞后,其中农业灌溉设施利用效率过低和农业机械投入对农业生产率的促进效应不明显是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问题。为了促进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增加农业机械投入的种类,充分发挥农业基础设施的增产效应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本从发展经济学及财政学的有关理论入手,尝试采用数理经济方法, 并结合实证分析法,论述财政政策在促进地区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和有效性:通过对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及财政现状的对比分析,阐述了财政政策在促进西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广阔作用空间。章认为,加大财政投资对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和税收政策对西部企业的优越力度,是改善西部投资环境、增强西部地区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进而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7.
本文构建了一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合成289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指数,然后采用基尼系数表征省域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并揭示其时空特征及演进趋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财政透明度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效应.结果 显示,财政透明度的提高有助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且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但财政透明度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促进作用具有异质性和非线性.内陆省份、财政透明度较低的省份以及新《预算法》实施后,财政透明度的提高更有利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财政透明度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促进作用会随着经济发展发生机制转换,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阀值后促进作用有所减弱.本文提供了通过提升财政透明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视角和新证据.  相似文献   

8.
张晓云  贺川 《当代财经》2021,(11):28-40
后疫情时代,重新审视财政投入在医疗卫生领域的作用,对于提升健康人力资本、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基于省级财政医疗卫生支出数据、卫生总费用筹资数据双重视角,通过构建空间效应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考察了财政投入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于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财政投入强度存在显著的政府间互动和正向溢出效应;相较于社会、个人卫生支出,政府卫生支出对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保障的促进效果更显著.同时,区域间财政透明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异质性因素对财政医疗卫生投入强度存在门槛效应,且当前大部分省份处于递增效应阈值区间内.因此,应提升财政资金投入强度,拓宽公共医疗筹资渠道,增强各省份医疗服务供给上的协同合作与空间联动,发挥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低、竞高"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转换,对促进东西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由10个截面单位和14年的时间序列资料组成的面板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模型,对我国西部地区省级层面的资源诅咒程度及传导机制进行分析和论证。结果表明,西部省际层面资源开发利用中确实存在"资源诅咒",资源开发利用对科研投入、人力资本投入和环保投入等促进经济发展因素产生"挤出效应",西部地区要想走出"资源的诅咒",减小"挤出效应",需要改革与完善资源产权制度,调整资源开发中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提高资源地居民参与当地资源开发的程度,强化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配置权。  相似文献   

10.
基于长江经济带2006—2015年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显著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但过度集聚会对周边地区经济产生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有效促进东、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同时在东、西部地区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中、西部的本地区经济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但在中部地区存在负面空间溢出效应。此外,人力资本投资、基础设施改善以及外商直接投资也能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1.
陈延彬 《经济与管理》2006,20(12):68-72
在市场经济下,金融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中国协调区域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实施区域金融政策是中国协调区域发展的现实选择。应尽快建立适应西部特点的新型金融组织体系,通过培育区域金融中心、健全区域金融协调机制,并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实行有针对性的金融政策。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表明,西部地区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非常明显的正效应,金融发展却不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西部地区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存在问题较多,因而需要制定相应措施,充分发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能源消费方面,需要坚持发展低碳经济,实施节能减排措施,引进先进技术与加强自主研发相结合,提高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在金融发展方面,需要改变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的"惜贷"行为,通过金融渠道为西部经济增长注入稳定、长期的资金,并注重低碳金融发展,真正发挥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论二元经济结构条件下西部发展极的金融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部地区存在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启动,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该地区资金积累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率。因此,要想较好地解决西部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问题。必须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发挥西部金融机构在不同层面的金融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1-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实体经济与各要素投入协同度进行系统测算,并对其协同发展水平时空差异及经济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①我国实体经济与三大要素协同度均呈波动上升态势,其中,实体经济与人力资源要素协同度均值最高,实体经济与现代金融要素协同度均值次之,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协同度均值最低,且均表现为东部地区协同度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②实体经济与各要素投入协同度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中西部地区正成为新时期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区域;③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要素协同发展的区域相对差异呈扩大趋势,实体经济与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度的区域相对差异呈缩小趋势,但东-西部地区间差异均最大,其中超变密度差距是区域间差距的主要来源;④从全国层面看,实体经济与三大要素投入协同发展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显著高质量发展效应,但这种效应在不同地区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5.
程惠霞  杨璐 《经济地理》2020,40(2):163-170
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静态空间分布基础上,以“金融密度”为衡量指标,考察2007—2018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空间分布与扩散特征,结果表明:①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空间分布呈整体分散但相对集中状态,从形式上覆盖了31个省份,但实际覆盖空间非常狭小。②基于ArcGIS的村镇银行经济金融密度、人口金融密度和地理金融密度分析发现两个突出的空间扩散特征,一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虽然大部分在中西部地区,但空间分布存在省级差异和地区不均衡;二是它们基本遵循从经济发展水平较好地区向经济发展欠佳地区、人口密度较大到人口密度低地区等空间扩散路径,但在面积相等条件下,人口密度、基础设施、信用体系、运营成本与金融风险等因素导致这一扩散路径逆转。③最后结合金融科技趋势,提出政策层面适度调整农村金融发展思路,将重心调整至“数字金融”探索改善金融可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西部大开发初期,西部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政府的投入和政策倾斜,而现阶段西部经济发展还能沿袭这一模式吗?本文通过对西部大开发阶段性特征的分析,并对西部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认为加强西部地区金融生态的建设,促进西部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现阶段推进西部经济发展的重心,也是西部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7.
农村广义货币资本或资金处于农村金融资源系统中的基础性核心层次,是农村经济增长和发展中的重要基础性变量。当前,农村基础性核心金融资源正通过财政、金融、工农产品和要素剪刀差、农村经济主体生产消费等多种渠道流出农村领域,对农村经济系统造成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由于经济增长与金融成长有极强的内生关联,中国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地带性差异决定了金融体系的分布格局和发展层次。从面上看,随着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的深化,优势要素会由区域内向区域外扩散和辐射,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落后地区的经济-金融因素,区域金融的发展空间得以扩展,从而逐步形成统一的金融市场。从点上看,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民间金融对民营经济的内在性金融支持,决定了民间金融在金融体制变革和金融市场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借助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准自然实验”,基于2004—2019年中国内地地级市面板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评估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试点政策显著促进绿色创新发展,且随着试点政策的不断推进,这种促进作用呈现持续增强的动态演化规律。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试点政策对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通过拓展公共科技金融资源和市场科技金融资源得以实现。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创新资源投入越丰富、创新能力越强的城市,这种促进作用越显著。试点政策不仅有助于提升城市绿色创新水平,还有利于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结论可为试点政策的进一步推广提供有效支撑,并为城市绿色发展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利用1978—2008的年度数据,通过协整检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G 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实证检验了农村金融发展、金融中介效率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的提升并未促进农村经济增长,而农村金融中介效率的提升有助于农村经济增长。农村金融发展滞后于农村经济增长,二者之间并未形成良性互动机制。继续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扩大农村金融供给,突破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门槛",同时提升支农贷款的效率是农村金融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