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随着河源后发优势的凸现,越来越多的手机产业逐渐转移到河源发展,怎样在目前手机产地众多、手机生产厂商混杂的局面走出新的局面,本文就河源各项优势探讨河源手机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在国家进一步宏观调控和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文章总结了近年来我国手机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对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原因进行了分析,由此对我国手机产业发展问题和未来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采用专利计量分析方法,选取美、日、韩3个手机产业强国为标杆,对中国手机产业技术优势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从USPTO专利库中获取手机产业相关专利数据,对中、美、日、韩4国在手机技术领域的RTA、FGSI和CV值进行测定,并绘制相应的FGSI-RAT技术象限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国际手机产业标杆国相比,中国手机产业在光学、半导体器件等技术领域存在技术优势,日、韩为中国手机产业发展中的主要参考学习与竞争对象,而美国表现出的疲态可为中国手机产业未来发展与转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SCP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结合我国的手机产业相关统计数据以及当前该行业的相关政策,从我国手机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入手,全面分析了我国手机行业的产业组织特征。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手机制造产业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揭示了手机产业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并分析影响手机产业空间格局形成和演变的因素。在手机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北京、天津和深圳三个全国最大的手机产业集聚区。外商直接投资、国家的产业政策以及产业网络的形成是影响中国手机产业空间格局的关键因素。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进入中国的区位选择奠定了中国手机产业空间格局的基础,而国家的手机产业政策也影响了手机产业的分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过去的产业空间格局。随着产业管制的解除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产业集聚区进一步壮大,而本地生产网络成为其发展的关键力量。  相似文献   

6.
中国手机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跨国公司已经将中国作为重要的制造加工基地甚至研发基地,本土品牌也从初创阶段进入到发展壮大阶段.手机产业政策应该进行调整,调整思路是: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促进本土品牌做大做强.公平竞争的环境有利于吸引外资,有利于强势本±企业的成长,有利于移动通信业的发展和提高消费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7.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3G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带来了移动电子商务的兴起,使手机成为一种更为便捷的交易终端。手机支付在支付方式上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让人们随时随地的消费,为人们在商业生活中提供了便利。然而,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使手机支付的使用意愿还存在着一些顾虑,对于手机支付的理解还不明朗。目前,国内手机支付产业尚处于多种技术解决方案和商业模式并行的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8.
采用专利计量分析方法,选取美、日、韩3个手机产业强国为标杆,对中国手机产业技术优势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从USPTO专利库中获取手机产业相关专利数据,对中、美、日、韩4国在手机技术领域的RTA、FGSI和CV值进行测定,并绘制相应的FGSI-RAT技术象限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国际手机产业标杆国相比,中国手机产业在光学、半导体器件等技术领域存在技术优势,日、韩为中国手机产业发展中的主要参考学习与竞争对象,而美国表现出的疲态可为中国手机产业未来发展与转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刘建兵 《技术经济》2009,28(2):66-74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中国手机设计产业的发展历程,揭示影响研发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作用机理。研究显示:从手机设计产业来看,技术体系结构、市场和区域专有因素等对研发服务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其中技术体系结构是决定研发服务业能否独立为产业的关键因素。政府在推动研发服务业发展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及其协同演化规律和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中国手机行业产业组织分析与国产品牌发展策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手机行业是近年来我国发展最为迅猛的行业之一。中国手机市场已经打破了多年来国外品牌手机寡头垄断的格局,竞争激烈。本文试运用产业组织理论中哈佛学派的SCP范式为基本框架,分析了中国手机行业的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最后针对近一两年国产品牌手机厂商业绩下滑的原因进行了浅探,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张沛东 《经济论坛》2006,(11):21-22
一、引言从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机制来看,我国目前的地方产业集群主要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类是主要以本地力量为依托,依靠自身企业聚集、孵化、发展而形成的内生型产业集群。另一类主要来自FDI在特定区域的聚集,依靠跨国公司的产业关联和产业链复制而形成的外向型产业集群。后一类型的产业集群由于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对跨国公司的资金、技术乃至产业链的依赖性,而使其在成长中具有较强的脆弱和不稳定性。因此采取积极的支持战略,促进基于FDI的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就成为这些区域发展的当务之急。二、基于FDI的天津手机产…  相似文献   

12.
融合生态下手机电视产业发展研究——以广电行业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欣 《经济论坛》2011,(4):205-207
我国三网融合的实施,为手机电视、IPTV等新媒体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推进手机电视产业发展,广电行业拥有政策、标准、平台和监管四大优势,但推进过程中存在缺乏需求、终端成本和易用性、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及资费过高等问题,笔者提出应对策略,期待能对广电行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03年是我国国产手机最辉煌的一年,但随着国际手机业巨头的发力,开始节节败退,内部潜伏的种种不足也开始不断地显露出来.本文以SCP理论为框架,对我国手机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我国政府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提供可供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手机支付,具有不受空间时间限制、使用简单便捷等优点,是现金支付、银行卡支付和网上支付等方式以外很好的一种补充支付方式,发展潜力巨大。根据工信部公布的统计数字,截至2010年3月底,我国手机用户数已突破7.5亿户。面对如此庞大的手机用户群体,如果能够真正实现手机支付的全面应用,不仅将发展出完整的手机支付产业链,形成强大的产业发展合力和利润增长点,还会全面提升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便利性。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山寨手机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其对相关产业和市场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山寨手机凭借低成本、功能全、更新快迅速占领低端市场,但是山寨手机也有质量不稳定、售后无保障等明显缺陷,因此人们对此褒贬不一、毁誉参半.山寨产业只适合完成原始积累,很难成就变大变强和持续发展的企业.山寨手机的发展方向,必定是正规化、品牌化.因为厂商们发现,只有做品牌才能避免恶性竞争,才有利于这个产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手机市场营销渠道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通信行业的发展和3G网络的运行,我国手机终端分销行业竞争格局进一步形成,手机渠道分销商们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作为行业产业链的一部分,如何面对竞争、如何应对竞争是摆在手机渠道分销商面前的重要课题。因此,有必要对手机终端渠道分销商的现有环境和运营商未来发展状况进行系统研究,从而找到手机渠道商自身的优势,明确未来的合作模式与创新的目标和方向。通过对通信行业的发展以及渠道的介绍,客观阐述了中国现有手机渠道的基本概况。同时,通过产业链条的各股力量的发展和未来的走向分析,从运营商、厂商发展模式、渠道变革等几方面分析了当前作为手机渠道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对手机渠道发展方向所做的分析和研究旨在为我国手机营销渠道的发展和转型提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对当前云南省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然后证明在这个框架下,云南省的产业发展必须既要做到采取强势的不均衡增长,因为要使各个产业都一起均衡发展是不现实的,必须优先发展资源效率高的产业;又要做到不均衡中求均衡,进行产业补短,发展一些落后产业,使它们避免成为未来的瓶颈产业。同时本文也对云南省现存的地理性二元经济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借鉴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和威庶森的“倒U型理论”来证明采用非均衡的区域发展模式有助于改变这种局面。  相似文献   

18.
我国手机业是在贸易方式的技术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和外包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及收再创新发展起来的,目前,我国手机用户排名全球第一,手机业已经戍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  相似文献   

19.
很多企业都有在星期一召开例会的习惯,而众多手机企业的负责人,在2005年2月21日这个星期一的例会上,一定都在讨论同一个话题--手机生产核准制细则.  相似文献   

20.
产业集群:一个文献综述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吴向鹏 《当代财经》2003,(9):105-108
本文回顾了研究产业集群理论的经典理论,并简要介绍了国内外有关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现状。由于区域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区域间发展个性的差异,研究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不能寄希望于任何单一理论就能够一劳永逸地解释所有的发展问题。应该从多种角度来分析,而不能从单个角度或个别局面来分析。提出从研究区域创新网络的视角来探讨产业集群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