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流动性创造功能的发挥是银行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使用2007年第1季度-2020年第2季度我国36家上市商业银行面板数据,考察了在数字金融发展视角下经济政策波动如何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结果表明,经济政策波动上升会抑制银行流动性创造,且主要体现在对银行资产端和负债端流动性创造的抑制,但会促进银行表外流动性创造。基于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中介效应分析发现,经济政策波动上升主要是通过银行降低资本风险承担、资产风险承担和违约风险承担,从而抑制银行流动性创造。对于反映银行数字化转型程度的移动服务、研发能力、软件应用和公司治理等水平较高的银行,经济政策波动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负向影响有所降低。但是对于处在反映数字金融服务总体水平及其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等水平较高地区的银行,经济政策波动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
针对国内1999—2014年134家银行,构建动态面板回归模型对资本监管、银行流动性风险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具有顺周期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大型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顺周期性较城市商业银行更为严重;(2)银行微观特征对流动性资产规模的影响是不同的;(3)对不同规模的银行来说,资本充足率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流动性资产规模的偏效应是不同的。研究结果启示,应提高逆周期监管思路,减缓顺周期性;不应盲目地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资本充足率,当在一定的范围内时,有利于提高银行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3.
金融科技对银行流动性创造能力具有深远影响。本文借助百度搜索指数构建各地区金融科技发展水平指数,基于2011—2019年152家商业银行数据,研究金融科技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效果和传导机制。结果表明:第一,金融科技的技术溢出效应大于市场挤出效应,能够提升银行流动性创造能力。第二,在银行资产端,金融科技通过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流动性创造;在银行负债端,金融科技通过市场挤出效应抑制流动性创造。第三,金融科技对东部地区银行流动性创造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中西部地区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促进作用不显著。相对于地方性银行,金融科技对全国性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促进作用更大。本文的结论对于如何利用金融科技提升银行流动性创造能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具有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4.
当前,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构建现代金融体系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本文基于流动性创造视角,考察金融科技发展对银行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外部竞争效应大于技术溢出效应,对银行流动性创造产生抑制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对资产端流动性创造和表外流动性创造的负向影响,但对负债端流动性创造没有显著影响。金融科技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的增加均会抑制银行流动性创造,但其数字化程度提高则会促进银行流动性创造。(2)金融科技发展通过经营效率和风险承担等渠道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即金融科技发展通过降低银行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以及抑制银行总体违约风险承担、资产风险承担和资本短缺风险承担,从而对银行流动性创造产生负向影响。(3)随着金融科技发展,大型银行或高数字化银行均会增加流动性创造,但高市场化地区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受到更加明显的抑制。本文为在新时期正确把握金融科技与传统银行关系,进一步稳妥推动金融科技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王倩  赵铮 《金融研究》2018,460(10):89-105
本文基于2003-2017年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采用GMM和固定效应模型从融资角度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杠杆的顺周期性。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商业银行总体上杠杆倍数与经济波动显著正相关,但国有商业银行杠杆相对稳定,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杠杆较高且有显著顺周期性;宽松货币环境下,银行发展状况差且流动性强的银行倾向“加杠杆”,且杠杆越高,顺周期性越强。同业融资会增强杠杆的顺周期性,且股份制和城商行的卖出回购有显著的顺周期性。本文研究表明,稳杠杆的重点是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重心是控制新兴同业业务的顺周期性,需采取结构性货币政策与结构性逆周期杠杆监管。  相似文献   

6.
选取2010-2019年中国98家商业银行年度数据就互联网金融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通过分流银行存款及理财资金对银行盈利形成冲击,由此引发的“鲶鱼效应”会倒逼银行加大存贷期限错配来缓解盈利下降压力,从而促进银行流动性创造。相对于国有银行与城农商行,互联网金融对股份制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促进力度更大。金融脱媒仅在P2P网络借贷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中承担着中介作用,但“第三方支付一金融脱媒一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传导渠道无效。银行业景气度提高会加剧互联网金融对流动性创造的促进作用,银行流动性创造存在顺周期倾向。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我国影子银行规模进行测算,并利用73家上市及非上市商业银行2013—2017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影子银行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银行影子业务对商业银行全样本数据流动性创造的负向影响效果明显;随着银行影子业务规模的扩大,流动性创造能力下降的幅度增大;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受到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影子银行促进了5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削弱了地方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综合来看,监管部门对不同类型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制定差异化监管政策时,要在风险可控范围内鼓励其开展影子业务,促进金融创新,同时对于规模较小的地方性商业银行而言,应严格控制其内部影子银行业务的规模,防范流动性危机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选取2010-2019年中国98家商业银行年度数据就互联网金融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通过分流银行存款及理财资金对银行盈利形成冲击,由此引发的"鲶鱼效应"会倒逼银行加大存贷期限错配来缓解盈利下降压力,从而促进银行流动性创造.相对于国有银行与城农商行,互联网金融对股份制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促进力度更大.金融脱媒仅在P2P网络借贷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中承担着中介作用,但"第三方支付-金融脱媒-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传导渠道无效.银行业景气度提高会加剧互联网金融对流动性创造的促进作用,银行流动性创造存在顺周期倾向.  相似文献   

9.
数字金融的蓬勃发展对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功能产生深远影响。本文运用2011—2020年我国200家银行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数字金融竞争会恶化银行负债质量,通过存贷协同效应抑制其流动性创造功能。在结构上,数字金融竞争压力会促使银行将传统存贷业务向同业和表外业务转移,加剧流动性创造分化。第二,在商业模式上,数字金融的“挤出效应”会抑制银行网点扩张,“创新效应”会促进手机银行发展,二者共同推进银行向数字化经营转型。在空间上,数字金融会促进银行分支机构布局调整,增加其对金融服务薄弱地区的金融供给。第三,“创新效应”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取决于创新质量。银行的创新数量越多(广度)、技术更新越快(深度),“创新效应”对流动性创造的促进作用越强。从长期来看,高质量创新有助于抵消数字金融冲击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银行规模异质性,将定向降准政策和银行数字化转型引入两阶段银行信贷配置优化模型,选取2011—2018年中国商业银行微观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研究了银行数字化转型对定向降准政策传导效率的影响及内在机理。研究发现:定向降准政策可以有效促进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小微贷款余额的增加,但定向降准政策对小微贷款余额占比提升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大型银行层面;银行数字化转型显著强化了定向降准政策在大型银行层面的传导效率,但对定向降准政策在中小银行层面的传导效率影响较弱。本文的研究发现为优化定向降准政策的考核规则,以及促进银行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取2008~2013年14家上市银行的数据,分析存款竞争与银行风险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没有限制存款竞争,价格和非价格引起的存款竞争有可能会提高银行的信用风险,但有助于刺激银行改善流动性。存款市场约束通过数量渠道约束银行的信用风险承担行为,通过价格渠道约束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存款利率上限放开会提高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变化会对存款市场竞争产生显著的影响,银行提高流动性的行为及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会加剧存款市场竞争,中国银行业的存款竞争存在显著的顺周期性特点。  相似文献   

12.
市场竞争对于金融稳定是一把“双刃剑”,监管部门为维持银行业稳定需要考虑竞争政策的平衡性问题。充足的流动性创造有助于为经济活动提供资金,促进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而过剩或缺乏流动性均会迫使银行业陷入困境甚至引发流动性危机。本文使用2003-2017年我国176家商业银行数据,构建了一种新的基于分支机构和引力模型的银行竞争指标,来识别市场竞争与银行流动性创造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市场竞争对银行流动性创造具有促进作用,其中对银行资产端流动性创造的正向影响较大,对负债端流动性创造的影响较小,对资产负债表表外流动性创造没有影响。同时,受到正向影响的主体是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地方性银行和外资银行,对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等全国性银行则没有影响或具有负向影响。上市银行、系统重要性银行和处在危机时期、经济繁荣时期或货币政策宽松时期的银行,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均会创造更多流动性。中介效应分析发现,市场竞争通过刺激金融创新、提高经营效率和扩大流动性信贷等中介机制促进了银行流动性创造。本文不仅丰富了银行竞争策略的经济效果分析,也为银行流动性创造研究提供了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3.
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促使银行积极推动自身数字化转型。文章以陕西省4家地方性法人银行为研究对象,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其数字化转型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地方性法人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发展提出了立足区域、深耕本地,准确定位、差异竞争,巧借外力、提高能力,重视数据、确保安全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10年出台的《巴塞尔资本协议Ⅲ》中规定,为缓解最低资本要求的顺周期性行为可能对宏观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商业银行应持有留存资本缓冲和逆周期资本缓冲两种政策工具以用于缓释和修正银行体系对信贷周期的正反馈机制。近几年,关于资本缓冲到底呈现何种周期性特征的研究非常多,那么,本文主要的贡献在于通过资本金补充这个较新的视角来具体分析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是如何影响不同种类银行的资本缓冲周期性特征的,这对于监管当局如何合理利用其中的规律来调节经济发展,缓解银行的顺周期性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银行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银行风险管理带来巨大挑战。本文构建了包含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模型,推导出银行数字化转型与其风险承担之间的相关假说;使用文本挖掘方法建立2011—2020年中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指数的季度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降低银行管理成本并提高其运营效率,进而抑制其风险承担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呈现结构异质性特征,数字化转型对小规模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抑制效果更加明显;区块链技术转型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较大,其次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行业集中度的升高会削弱数字化转型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抑制作用。本文的研究为银行数字化转型进程可视化以及更好地驱动银行数字化转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流动性创造视角,利用我国21家商业银行2006~2015年的面板数据,通过系统广义矩方法研究了银行贷款价格竞争与风险承担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银行业符合"竞争-脆弱"假说,随着利率管制的放松,贷款价格竞争通过流动性创造对经营的风险产生影响。信贷风险呈现逆周期特征,整体经营风险呈现顺周期特征。大型股份制银行在贷款市场具有"风险转移效应",凭借其较大的市场势力将竞争带来的风险通过流动性创造进行转移,但中小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性银行易受到宏观经济政策和环境的影响,竞争带来更大的风险承担。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中国银行异地市场准入管制放松政策的特定背景,利用银行管制放松所带来的城市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地域扩张与数量扩张所形成的银行竞争,选取我国89家城市商业银行2006—2019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银行竞争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结果表明:银行竞争显著降低了流动性创造,并且主要通过挤压利润以及减少信贷供给渠道来减少流动性创造;银行竞争对流动性创造存在异质性影响,在非上市银行、高杠杆银行以及处于经济欠发达城市的银行中,银行竞争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更大。进一步研究发现:银行竞争对表内流动性创造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银行贷款发放来实现,并且银行竞争对表外流动性创造同样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中国银行异地市场准入管制放松政策的特定背景,利用银行管制放松所带来的城市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地域扩张与数量扩张所形成的银行竞争,选取我国89家城市商业银行2006—2019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银行竞争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结果表明:银行竞争显著降低了流动性创造,并且主要通过挤压利润以及减少信贷供给渠道来减少流动性创造;银行竞争对流动性创造存在异质性影响,在非上市银行、高杠杆银行以及处于经济欠发达城市的银行中,银行竞争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更大.进一步研究发现:银行竞争对表内流动性创造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银行贷款发放来实现,并且银行竞争对表外流动性创造同样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2006~2013年中国43家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涵盖表外业务的测度指标时,国有控股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单位资产流动性创造分别为0.413、0.567和0.452。(2)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与流动性创造总体上呈显著负相关,并主要由城市商业银行推动,表现出"金融脆弱挤出效应";两者关系显著依赖于风险水平,且风险水平越高的银行抵消"金融脆弱挤出效应"的能力越强。因此,金融监管部门应针对银行的异质性实行差别资本监管,以充分发挥其流动性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20.
在宏观审慎监管下,需要实施逆周期监管,以缓解顺周期性对银行的影响。任何逆周期监管工具都存在弊端,在实践中也会面临各种问题。因此,利用逆周期工具进行监管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不仅要做好逆周期监管工具的设计,也要注意各个工具存在的缺陷和相互联系,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工具组合,来缓释银行的顺周期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