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一直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新准则颁布后,上市公司的利润普遍增加,一方面是由于公司本身业绩的增长,但另一方面非经常性损益的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本文以2007年年报为基础,从非经常性损益角度分析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  相似文献   

2.
徐海峰 《财会月刊》2012,(16):46-48
本文以深市1 212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根据其2008~2010年连续三年的财务数据,从非经常性损益对上市公司净利润的总体影响,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扭亏为盈,T族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利润及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构成情况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发现经常性损益仍是近年来深市上市公司盈利的主要来源,但微利公司和T族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利润调节现象较为明显。同时本文的分析结果证明中国证监会多次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进行管制取得了一定的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3.
周涛 《财会通讯》2008,(3):90-93
本文研究了沪市A股1999-2002年年报中关于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情况。研究发现:虽然非经常性损益披露制度不断完善,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盈余管理行为,但新的披露制度也诱发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方式上的“创新”。同时还发现,盈利状况、资产规模、资产负债率对企业非经常性损益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保证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更真实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使投资者与社会公众对上市公司盈利情况有更加清楚的理解和认识,证监会长期以来对非经常性损益十分关注,曾于1999年发布了规范非经常性损益的规定,并在2001年、2004年以及  相似文献   

5.
非经常性损益对沪市上市公司财务业绩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非经常性损益、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对上市公司财务的整体影响以及对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对公司财务业绩的具体影响三个层次的分析,发现上市公司通过主营业务经营所获得的收益仍然是构成2003年财务业绩的主要来源,并且有继续向好的趋势;其整体业绩并未因非经常性损益的原因而导致质量低下。但同时数据也表明,部分上市公司利用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进行利润调节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对微利公司和 T族公司尤为如此。文章也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构成进行了分析,揭示出了2003年度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来调节利润的主要手段。此外,文章对目前有关部门对非经济性损益的相关规定进行了剖析,揭示出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程镇 《审计月刊》2006,(3):46-47
经常性收益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频繁发生的收益,占企业总收益的绝大部分。通过对经常性收益进行分析,可以评价企业管理者的经营业绩,估计企业的竞争力,预测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非经常性收益与企业的主营业务不相关或相关性不大,不能通过其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为了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中国证监会在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准则第二号《年度报告的内容和格式》中,明确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并且同时披露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其金额。1、判断某项损益是否为非经常性损益,应主要分析产生…  相似文献   

7.
我国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的政策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数据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即非经常性损益占据了上市公司净利润的大部分,并日益演变成上市公司粉饰报表的重要手段,这引起了中国证监会的高度重视,并逐渐加强了对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的规范。本文回顾了我国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的政策演进并对此进行了比较分析,希望能为相关部门继续完善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政策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基于中国证监会要求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的制度背景,实证考察了上市公司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行为。研究发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的相关监管政策尽管强调了核心利润的重要性,但却引发了上市公司通过非经常性盈余进行分类转移的盈余管理行为,即将一些经常性费用类项目划分为非经常性损失,或将非经常性收益划分为经常性收益。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政策出台后盈利公司具有明显的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动机与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9.
上市公司年报披露中的利润情况历来为包括政府监管部门和广大投资者在内的报表使用者所关注。但在现行利润表编报的框架要求下,非经常性损益的存在不仅影响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和盈利水平的真实反映,也影响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要正确判断上市公司的利润水平和持续盈利能力,必须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对利润的干扰和影响,充分关注报表附注中的信息披露,才能清除业绩泡沫和市场泡沫,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杨红亮 《审计月刊》2007,(11):46-47
非经常性损益的确认与披露问题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会计学界的关注。在我国,非经常性损益的研究相对较晚,许多规范和制度还未建立。一些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项目调节利润,粉饰业绩,大大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本文对非经常性项目的内容,非经常性损益的确认与披露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证监会在最新修订的非经常性损益披露规则中将上市公司证券投资收益列为一项重要的非经常性损益.文章从上市公司证券投资收益的盈余持续性及证券投资收益的交易性质、交易频率与交易本质等方面,分析了上市公司证券投资收益的非经常性损益本质,以期加深时证券投资收益这种重要的非经常性损益的理解,便于实务界对非经常性损益进行准确的会计确认.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为准确考核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的经营、盈利能力,中国证监会在相关融资法规及多项信息披露规范中使用了“非经常性损益”的概念。2001年4月25日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对非经常性损益的含义和内容作了较为清晰的界定,并于2004年1月15日对部分内容做出修订。  相似文献   

13.
非经常性损益是影响公司净利润的重要指标,有些公司表面上是盈利的,但是导致盈利的重要原因就是非经常性损益,其实该公司的主营业务早已萎缩,正被市场所淘汰,本文以*ST铜城公司为例,来分析非经常性损益掩盖下的公司成长能力。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非经常性损益成为净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影响股价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本文对我国A股市场2006-2009年的样本数据进行了分类处理,分为盈利公司和亏损公司,并对两者的混合样本、盈利公司样本和亏损公司样本分别进行了关于非经常性损益对股价影响的实证研究。这种方法与过去大多数研究者所采用的只对总体样本进行分析的方法有所不同。研究结果表明:(1)无论是盈利公司还是亏损公司,每股非经常性损益与股价的关系不显著;(2)盈利公司每股收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与股价显著相关,但在亏损公司中此特点不显著;(3)对盈利公司而言,每股收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与股价的相关性比非经常性损益更具有价值相关性;对亏损公司而言,每股非经常性损益比经常性损益更具有价值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非经常性损益的国家比较,说明我国政策法规对于上市公司披露非经常性损益尚缺乏明确的规定,依据《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从会计要素划分角度提出规范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2002-2007年期间我国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发生频率统计发现,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发生频率在上市公司总体截面水平和个体时间序列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个别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在企业连续会计期间内多次发生。通过价值相关性检验发现,多次发生非经常性损益的估值系数显著提高。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多次发生进行盈余管理来影响投资者对股票内在价值的正确判断,导致股票的价格不能有效反映其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会计盈余信息是影响股价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企业的会计盈余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经常性收益和非经常性收益。其中,前者是企业的核心收益,具有持续性的特点,投资者可以据此预测企业的未来盈利能力和判断未来发展能力;而后者具有一次性和偶发性特点,其带来的收益是暂时的,投资者无法通过其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我国证券监管机构自1999年以来对相关监管政策(包括对非经常性损益的界定和披露规范,配股资格的认定以及对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及退市处理规定等)进行了多次修改。本文将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相关监管政策出台后我国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多次发生非经常性损益对股票市场定价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2002-2007年期间我国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发生频率统计发现,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发生频率在上市公司总体截面水平和个体时间序列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个别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在企业连续会计期间内多次发生.通过价值相关性检验发现,多次发生非经常性损益的估值系数显著提高,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多次发生进行盈余管理来影响投资者对股票内在价值的正确判断,导致股票的价格不能有效反映其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数据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即非经常性损益占据了上市公司净利润的大部分,并日益演变成上市公司粉饰报表的重要手段,这引起了中国证监会的高度重视,并逐渐加强了对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的规范。本文回顾了我国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的政策演进并对此进行了比较分析,希望能为相关部门继续完善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政策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一、披露现状 1.披露口径不一致,随意披露非经常性损益的现象严重。上市公司对非经常性损益的理解还存在很大的差异,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披露口径不一致,有的企业竟然将租金收入在非经常性损益中披露。对于“短期投资收益”,有的上市公司披露为“股票投资收益”和“债券投资收益”,有的直接披露为“投资收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