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谢征 《中国经贸》2010,(22):151-151
认可制度推动了信用评级业的发展。在1930年,美联储就开始利用评级结果检查下属银行的资产组合质量了。1933年《证券法》规定证券承销商不能对有价证券进行信用评级,在实质上赋予了信用评级机构“独立第三方”的地位。目前,信用评级体系建设比较成功的主要机构是美国和欧洲。我国的信用评级制度存在着许多问题,缺乏信用评级意识、信用机构的体系还不完善、缺乏科学的评级指标和评级方法等问题。因此,我国的信用评级借鉴了欧美等国先进的科学经验,采取多种措施来增强社会各方面的对信用评级的意识,建立健全信用评级工作的组织体系,尽快地完善信用评级覆盖面,提高了信用评级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准确性,全力做好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工作,使信用评级工作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信用环境建设对企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制度背景下信用评估现状及增强企业信用风险评估的重要性,回顾了国内外主流信用风险评估方法的发展及趋势,重点介绍了国内外主要经济体的信用评级机构,并对我国信用市场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研究为促使我国信用市场健康发展和构建我国企业多层次多目标的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天津经济》2011,(9):82-82
一、主权信用评级概念 主权信用评级是信用评级机构进行的对一国政府作为债务人履行偿债责任的信用意愿与信用能力的评判。主权信用评级除了要对一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趋势、对外贸易、国际收支情况、外汇储备、外债总量及结构、财政收支、政策实施等影响国家偿还能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外,还要对金融体制改革、国企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所造成的财政负担进行分析。最后进行评级。根据国际惯例.国家主权等级列为该国境内单位发行外币债券的评级上限.不得超过国家主权等级。  相似文献   

4.
穆志勇 《中国经贸》2011,(8):123-124
本文选取山西信用评级发展为案例.概述了山西省2005年以来开展信用评级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结合笔者对信用评级监管的实践和体会,从借贷市场信用评级、国际国内政策环境和评级机构公信力和独立性等方面提出了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山西省信用评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人民银行规范、推动和发展信用评级的必要性的阐述,提出了现阶段进一步推动山西省资信评级工作的思路、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5.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我国信用评级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宗军  安娜  李菁 《特区经济》2006,(2):161-163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金融监管当局使用信用评级这一有效的监管手段,用于监管信用风险,并根据信用评级结果的不同来源,具体给出了三种测量信用风险的方法。本文通过对每种方法的适用情况的比较分析和我国信用评级的发展水平的研究,给出了我国信用评级发展的短期和长期战略。  相似文献   

6.
信用评级是世界各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研究问题,本文对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现状及相关特点进行了分析。归纳了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在结合我国具体国情与经济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对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与完善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根据聚类分析方法的原理,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加权平方和的商业银行客户信用评级方法,该方法克服了传统信用评级方法的不足,具有更客观、自动化、动态化以及更具可比性的特点,从实施成本和评级准确度方面都满足现代商业银行客户信用评级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地区信用水平是衡量区域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展地区信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对地区的信用水平进行量化分析,是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有益创新,是判断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一项科学实践,是社会信用体系研究的细分和深化,有助于加强宏观调控、防范区域信用风险、改善社会信用环境,进而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国内外研究现状 地区信用水平评价研究在周内属于较为前沿的领域,已有的研究也是从各自视角对地区信用水平做一评价,视野偏窄,侧重点不一,缺乏综合性、全面性. ——近年来,包括联合资信、中诚信、大公国际等在内的大多数国内的信用服务机构对地区信用评级的研究和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对评价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标准不一.而标准普尔、穆迪等国外知名信用服务机构的评价方法虽较为系统,但由于其评价方法基本建立在成熟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与我国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存在较大的不适用性;另一方面,国际评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意识形态的左右,评级机构给予中国的评级往往有欠公允,甚至带有歧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首先针对信用评级机构在资产证券化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信用评级机构道德风险对资产证券化产生的不良影响,并由此论述了信用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产生原因;其次通过构建信用评级机构博弈支付矩阵,运用演化博弈论对评级机构的演化趋势做出分析,得到其演化的三种不同的稳定策略;最后从建立声誉机制、保证评级机构独立性、加强监管力度三个方面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黄杨 《环球财经》2012,(6):100-101
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2011年12月6日公布的报告维持中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AA-,短期主权信用评级A—l,展望为“稳定”,国内外均有投资机构认为标普对于中国的评级过于保守,甚至严重低估。  相似文献   

11.
王书琪 《北方经济》2011,(22):80-81
国际知名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下调世界最大经济体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这一事件在国际经济和金融领域引起轩然大波,白宫恼火,股市震荡。本文就主权信用评级的内涵、意义,标准普尔评价美国主权信用的标准、尺度进行了介绍,分析了标准普尔下调美国主权信用等级的原因,并从外汇储备、人民币汇率以及对外出口等方面分析了这一事件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信用评级在资本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提供信息,充当债券市场看门人,当风险状况恶化时通过降低信用等级为投资者警示信用风险。我国信用评级是在20世纪80年代顺应债券市场统一管理的需要建立起来,起步比较晚,信用评级监管制度不健全,对信用评级的规范运行至关重要的市场准入制度、利益冲突防范机制和信息披露制度都等都存在一定问题。结合我国实际,本文分析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监管存在的问题,提出对信用评级机构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陈树元 《浙江经济》2010,(10):56-57
韩国主要的三家评级机构(韩国企业评价、韩国信用情报和韩国信用评价)的信用评级方法,是以国际通用的信用评级体系为基本框架,吸收了国际评级机构(如标准普尔、穆迪、惠誉和日本的R&I)的技术之后,结合本国企业和行业的风险特征不断改进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郑秀君 《改革与战略》2012,28(11):119-124
次贷危机后,各国金融监管部门都把信用评级机构看作社会监管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而美国证监会(SEC)和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的监管方向和监管政策是当今讨论的重点,反映了国际信用评级监管动态文章旨在分析次贷危机发生前、后SEC和IOSCO的信用评级监管准则及其对我国信用评级监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信用评级机构是对金融产品信用进行等级评定,为投资者提供可靠信息的专业情报组织,没有他的信用评级,次贷证券是不能够成功地发行与销售的。信息披露是市场监管尤其是证券市场监管中极为关键的方法。而信用评级机构完全的信息披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高翔 《天津经济》2011,(2):19-21
本文通过对信用评级机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从社会征信和政府监管的角度出发,以信用评级机构为切入点,寻找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以此提出发展对策,从而指导我国信用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使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对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行有效的监督可以控制地方政府债券的风险;从我国当前的地方政府债券监督机制来看,主要的监督技术手段包括信息披露机制、信用评级制度、审计问责机制等。在分析了地方债监督现存问题的基础上,采用AHP层次分析法探讨各种技术监督手段对监督效果的影响,发现审计问责机制的有效性最强,信息披露机制和信用评级次之。依照监督手段的有效性对地方债券发行监督机制的构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刘航  刘胜题 《科技和产业》2021,21(12):41-46
对2014—2018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的公司债券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国内信用评级在债券市场上是具有信息含量的,即信用评级能够在发债企业和债券投资人之间传递出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从而减少债券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信用评级较高的企业比评级较低的企业的债券融资成本低,同时债券的评级也会影响债券的成本,即评级越高,债券的成本越低。  相似文献   

19.
蔡璐 《科技和产业》2013,13(3):126-128
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实例分析法和综合归纳法等,研究国际信用评级监管制度的核心价值,以及对我国相关行业的影响,并得出以下基本结论:长期以来,以美国标普、穆迪、惠誉为主的三大评级机构,它们几乎垄断了全球90%的评级业务,随着2012年世界信用评级集团的成立,有望终结国际三大信用评级的垄断,开创一个新型国际评级组织。借此机遇,我国应努力加快发展本土信用评级行业,保证事前认证制度的执行,坚守事中执业行为的规范,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27个OECD国家1999~2012年378个面板数据,对主权信用评级结果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人均GDP、GDP增长率和经常账户余额的增加会令国际评级机构调高一个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政府债务负担的累积、失业率增加和通货膨胀率的上升会令国际评级机构下调一个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而政府出现的财政盈余或是赤字并不会显著地令评级机构上调或是下调评级结果。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行为能够体现一定的公允性和公信力,在对欧债危机爆发最严重的5个国家进行评级时并不存在恶意下调的举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