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从各种汇率决定理论看,我国人民币应该升值,但人民币升值的社会成本高,影响面较广,所以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攸关重要。采取各种措施以减轻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调整外汇管理政策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并在时机成熟时实行弹性汇率制将是解决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2.
关于人民币汇率的问题最近一直见诸于报端。你是不是有一点摸不着头脑?到底人民币汇率由什么决定?为什么美国会一直要求人民币升值?而人民币升值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这些问题,我们还要从汇率开始说起。  相似文献   

3.
关于人民币汇率制度前景的思考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青 《市场周刊》2004,(8):60-61
当全球面临通货紧缩时,世界再次聚焦人民币,猜测人民币汇率能否顶住升值压力。研究从分析人民币汇率制度究竟是怎样的入手,进一步思考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中的汇率决定因素的变化与人民币汇率波动、人民币汇率变更与金融稳定、人民币汇率与什么挂钩这些问题,提出了消除人民币升值恐惧症。  相似文献   

4.
2005年7月21日,中国的汇率制度进行了又一次调整,形成更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随后人民币不断地处于升值的趋势,人民币汇率为什么会升值?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到底会带来怎样的影响?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从去年到今年人民币汇率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人民币是否升值众说纷纭 ,现实是人民币确实面临着巨大的升值压力。本文阐述了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说明了当前人民币汇率要保持基本稳定 ,指出了人民币面临着巨大的升值压力 ,人民币应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适度小幅升值 ,并阐明了为消除人民币汇率小幅升值短期内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进而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分离分析方法,测算2005~2012年广东省20种主要出口产品在人民币汇率升值情况下的弹性变化,研究发现,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广东省产品出口具有抑制作用,人民币汇率升值越快,对广东省产品出口的抑制就越明显,同时广东省产品出口产业发展越好,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其影响越大。然而出口稳定的产品受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影响较小,出口退税政策可以弥补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广东省产品出口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2003年以来,由于国际收支不平衡成为全球经济失衡现象的主要特征,人民币汇率保持不变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而西方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论调不绝于耳,2005年更是达到了一个高潮。为什么同样保持人民币汇率不变的政策在1997年的金融危机中大受赞扬,而在几年后却饱受批评,显然,这是纯粹的经济学理论难以解释的。同样的人民币该不该升值、升值多少合适等一系列问题实际上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重新选择问题。因此探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人民币实行的是盯住美元汇率制。人民币近10年都处于升值趋势中,人民币升值是以人民币汇率下降形式反映出来的,即1美元兑换的人民币金额减少。1994年人民币平均汇率为8.6212,1995年为8.3490,1996年为8.3143,到2003年为8.2770(国家统计局,2004),人民币汇率近10年下降了4.1%。从2001年开始连续3年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在8.2770,2004年1—5月人民币汇率累计平均仍为8.2770.2003年以来,人民币再一次面临升值压力,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美国、欧盟、日本等不断施压,希望迫使人民币升值。本文重点从经济学与国际政治两个角度分析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自2005年7月改革以来,升值压力日渐增大。本文在假定人民币汇率改革后仍存在升值压力的前提下,提出应对人民币汇率升值风险、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近期,在国际上各国出于各自的政治、经济需要,采取种种手段逼迫人民币升值,而国内也存在一些人民币升值的因素。面对人民币升值压力,本文通过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分析,认为当前有保持汇率相对稳定的必要性,并且提出未来人民币汇率政策调整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中美贸易顺差与人民币汇率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针对中美贸易顺差与人民币汇率关系的问题,本文通过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人民币升值在短期难以对中美贸易顺差产生调节作用,从长期影响而言,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作用也不大。此外,中美贸易顺差在短期还是主要取决于当前贸易收支的现实情况,而中长期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经济波动的影响。因此,人民币升值不会缓解美国巨大的贸易逆差,而且即使美国贸易收支出现改善也不会对美国经济发展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人民币实际汇率与贸易条件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均衡汇率理论,应用协整模型,采用真实变量分析了1980-2003年的人民币实际汇率及其与均衡汇率的失调情况,进而研究了不同时期人民币实际汇率与贸易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贸易条件与中长期以及短期的实际汇率存在显著的关系,贸易条件的恶化或改善是导致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或贬值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在不同的发展时期,贸易条件对实际汇率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人民币采取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但由于中美经济结构、经济机制与增长水平不同,这种相对固定汇率制度与中美两国经济之间存在偏差,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和投机预期。2005年7月,实施新的汇率机制,迄今人民币安然无恙。中国在中美经济博弈中,重新获得汇率主权。本文根据结构增长理论、结构贸易政策理论、合作博弈理论、新汇率机制理论,评估人民币价值,分析人民币升值利益,提出了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原则、机制与路径及政策设计。  相似文献   

14.
根据特别提款权盯住一篮子货币的定值方法及其过去几年的汇率变化,人民币在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后,对美元的浮动幅度会加大,而对欧元和日元的浮动幅度可能会减小.为此企业应该做好汇率风险防范、进行产品创新,适当增加欧元、日元等货币的使用,以化解人民币升值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日贸易与人民币汇率:实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中日贸易与人民币汇率问题,其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是值得怀疑的。在两变量模型中,1998~2003年月度数据计量表明,中日贸易与人民币汇率之间没有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并且,依据中日两国月度统计数据计量的结论是相一致的。在多变量模型中计量证实,日本对华贸易收支取决于日本总产出、日本进口关税、人民币对日元实际汇率,以及中国总产出等宏观经济变量,仅仅人民币对日元实际升值,只会对日本对华贸易收支产生不利的影响。政策建议是,中日两国应该采取贸易合作政策,这样中日双边贸易收支都将会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6.
张志柏 《商业研究》2008,(1):163-167
1994年第一季度至2006年第一季度的人民币名义汇率及其决定因素来建立一个VAR行为均衡汇率模型。实证结果发现,在样本期内,人民币名义汇率失调的幅度始终在3%以内,这给出了人民币汇率水平合理性的一种理论解释。实证分析还表明,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时机是恰当的,升值的幅度是适宜的,升值的方向是正确的,未来一段时期内人民币的升值应继续按照"渐进、微调"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人民币升值预期与我国汇率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外国直接投资持续增加。然而,西方主要国家经济长期持续低迷,对我国施加压力,要求人民币升值,形成了强烈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对此,我国将改革汇率制度,在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在均衡、合理的水平上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8.
贸易模式、汇率传递与人民币汇率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中国现行贸易模式的特点,文章从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入手,采用了新政治经济学中关于汇率制度战略选择的研究方法,对进一步扩大人民币汇率弹性和汇率升值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对汇率变动的反应弹性差异很大,不同国际贸易模式下的汇率传递系数是不同的.因此如果我国现行对外贸易依然以加工贸易为主,扩大汇率波动幅度在理论上并不会对我国社会福利产生严重影响.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加大汇率弹性更有利于丰富货币政策当局的工具选择范围,有助于国内货币政策独立性的保持,也有助于推进出口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是当前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方向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9.
汇率升值会从多个渠道影响一国的产出水平,并通过不同渠道不同方向产出不同作用,但从理论和实证角度都难以直接确定其产出的最终作用方向.从实证角度分析,汇率升值对产出的作用方向也并无定论,研究对象的不同,研究时间区间的差异是造成研究结论分化的重要原因,但在研究中没有很好地解决内生性问题也是造成结果出现偏差,进而容易得出“紧缩性贬值”结论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Exchange rate risk remains a key concern for export-oriented economies in Southeast Asia. Traditionally, export performance is thought to be adversely affected by exchange rate appreciation and high exchange rate volatility. Nonetheles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value chains where export production relies heavily on imported inputs, the trade effects of exchange rate may be weakened. Using the OECD-WTO Trade in Value-added (TiVA) database, this paper seeks to tease out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exchange rate movements, volatility and aggregate exports of goods and services among ASEAN economies. More importantly, it investigates whether integration into GVCs affects these relationships. Applying panel regression techniques to a sample of eight ASEAN countries over the period 1995–2011, we found that high share of foreign value added (FVA) embodied in exports almost completely offsets the negative effect of an appreciation in the 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REER) on real gross exports. At the same time, high FVA share also dampens the nega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exports and increased REER volat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