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建立了生计资本和自然资源依赖度评估指标,利用湖北省四个保护区抽样调查的128份农户问卷,评估了不同生计资本下农户的自然资源依赖度,得出:农户的自然资源利用收入占家庭全年总收入的28%,农户食物依赖自然资源利用的比例为42%,农户能源支出中依赖于自然资源的部分占27%。人力资本中,户主受教育程度越低和身体状况较差的家庭,食物依赖度和收入依赖度越高;社会资本各变量对农户的自然资源依赖度没有显著影响;自然资本中,农田面积大小同农户的食物依赖度和收入依赖度呈正比;林地面积大小同农户的能源依赖度呈正比;物质资本中,房屋面积较大的农户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度较低,家禽家畜越多的农户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度越高;金融资本中,家庭总收入和家庭人均收入越高的农户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度越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针对全国31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地区)、自然资源依赖度高的地区和自然资源依赖度低的地区,从整体和分区域研究自然资源依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探究不同区域其影响程度的差异性,进而为弱化各区域城乡收入差距,解决由城乡收入差距拉大造成的各类社会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从理论上分析了自然资源依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利用1999—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从全国和分区域实证分析了自然资源依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针对全国,自然资源依赖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 分区域结果,针对自然资源依赖度高的地区,自然资源依赖拉大城乡收入差距; 针对自然资源依赖度低的地区,自然资源依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不显著。[结论]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需要降低经济体对自然资源的依赖,针对自然资源依赖度高的地区,政府通过将部分自然资源收益转化为农业创新基金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促进自然资源收益向农村公共资本转化,完善现有的自然资源收益分配及转化制度; 鼓励资源型产业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延长资源产业链;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升农村人力资本质量。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以在湖北省武汉市、孝感市抽样调查的714户农户家庭土地利用及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分析农户家庭农地依赖度及多维生存状况,为改善农户家庭生活质量、制定精准政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根据农地依赖度将农户家庭分为非农发展、农业自给、农业增收、农业辅助、农业经营和农业生存6类,并构建多维生存状态评价模型进行量化分析。研究结果:(1)受访农户农地收入依赖度较低,武汉市、孝感市分别有49.70%和45.50%的家庭农地经济收入贡献率低于10%;(2)食物供给功能是农户农地利用的主导功能,农地食物依赖度介于40%~50%的家庭占比最大,分别占武汉市、孝感市受访样本的35.12%和30.69%;(3)农户农地生存依赖类型分化显著、生存状态结构差异明显,武汉市农业增收类家庭生存状态相对最好,而孝感市非农发展类家庭生存状态相对最好,且武汉市农业生存类家庭占比显著低于孝感市;(4)农地依赖较低的家庭恩格尔系数较高,在医疗保障普及率方面有所欠缺,而农地依赖较高的家庭则还在受教育程度、生活现代化水平方面表现较弱。研究结论:农户农地依赖度呈现多样化分组,建议政府通过农地换保障、增加非农就业、补贴农地流转等途径引导低农地依赖度农户退出农地,鼓励高农地依赖度农户成为专职经营主体。  相似文献   

4.
根据在四川省16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进行抽样调查的927份有效农户问卷的数据,通过分位数回归模型探究影响保护区周边农户收入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户主健康、教育、劳动力人数、社会关系、人均耕地面积、生态旅游、保护区培训与发展项目对家庭人均纯收入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家庭地理位置、市场距离、家庭负担比则对家庭人均纯收入产生负向显著影响。其中社会关系、人均耕地面积和林地面积、外出打工人数、家庭地理位置、保护区培训、发展项目等因素对中低收入农户影响明显,而教育、生态旅游等因素对中高收入阶层农户影响较大。基于研究提出加大保护区周边社区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视社区共管工作及开展环境宣教活动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对农业人口的福利与生计产生多重压力,尤其是保护区周边以自然资源为生计基础的贫困人口,因此更好地理解保护区周边农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与适应机制对于政府制定有效的政策非常重要。文章利用广东省4个保护区周边社区抽样调查的234份有效农户问卷,运用Heckman Probit选择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农户气候变化感知及其适应行为决策的因素。结果表明:户主受教育程度、农田面积以及是否拥有电脑影响农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但是,影响农户对气候变化感知的因素与影响农户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的因素存在一定差异性,参与保护区培训、受教育程度越高、农田面积越大、居住地到市场距离越近的农户,越容易采取适应性措施。收入多样性指数越高、农户人均年收入越高的家庭应对气候变化的概率越小。  相似文献   

6.
准确评估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周边社区农户生计水平风险的影响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对于提高我国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效果以及保障周边社区农户生计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陕西和四川2个省17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941户周边社区农户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似不相关回归模型以及倾向得分匹配模型综合评估自然保护区建立对农户生计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1)自然保护区的设置使周边社区农户自然风险和政策风险分别增加了4.2%和3.1%,对人口风险和经济风险影响不显著。具体而言,自然保护区的设置使周边社区农户野生动物致害风险增加7.3%,土地被占风险增加了4.4%,资源利用受限风险增加了7.1%,移民搬迁风险增加了2.3%,失业及未找到工作风险增加了6.3%,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基准模型结论可靠。(2)自然保护区的设置显著增加了周边社区贫困农户的自然风险和政策风险,分别为6.3%和3.7%,而对富裕的农户生计风险的影响不显著。(3)相较于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周边社区农户政策风险的影响更大,分别为17.6%和8.3%。提出建议:一是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补偿政策,对自然保护区内的社区实行以国家为补偿主体的"生态补偿"制度;二是鼓励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户开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参与生态旅游等非农产业,帮助农户实现生计转型,减轻其对自然资源依赖利用的压力。文章采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估自然保护区影响,同时分析了影响的异质性,具有一定创新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协调发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应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才能符合保护的要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本研究在保护区资源保护和周边社区经济发展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学者多年来的研究成果,首先分析了中国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发展的研究现状,进而分析了中国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最后综述了国外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协调发展的经验,认为中国未来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协调发展的方向是:(1)开展保护区和社区的共同管理;(2)完善保护区管理政策;(3)公平分享所得利益;(4)建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8.
运用农户调查数据,采用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建立模型对农户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显示,在项目涉及区,文化程度,家庭劳动力人数,家庭人均收入,林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农户环保意识,对碳汇林未来经济预期六个变量对农户的参与意愿影响显著;在非项目涉及区,文化程度,林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林地面积,农户环保意识,对碳汇林未来经济预期六个变量对农户的参与意愿影响显著。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林业碳汇补偿标准、开展农户教育培训活动、拓展农户收入来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区内农户的生计能力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7年对湖北星斗山自然保护区进行调查的数据,运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SLA)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农户生计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项生计资本对农户生计能力的影响程度是有差异的,不能笼统地认为保护区建设弱化了农户的生计能力,只是农户的采摘活动、能源消费和动物破坏等因保护区的政策管控而对农户的收入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政府应促进农户的人力资本、农户关系、林权质押、山水价值和农户消费五大生计资本协调发展,促进农户发挥土地价值,同时要创新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湖北省实地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户参与生物质能源林建设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林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农户对生物质能源林建设政策的了解程度和是否支持生物质能源林建设、是否调整林产品种植结构是影响农户参与生物质能源林建设意愿的主要因素。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制定优惠措施,引导企业入驻当地,制定种植补贴以提升农户参与意愿,以保证生物质能源林建设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1.
以浙江和陕西两省的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对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农户进行抽样调查,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可知,薪材仍然是农户使用的最主要的能源,故以薪材为例分析其影响因素。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省份、区位对农户家庭用能没有显著的影响,但不同省份的用能量却是差异很大,北方由于冬季较冷,能源消费总量要远大于南方。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农户的收入水平与薪材使用量呈反比关系,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收入会减少0.312个单位的薪材使用量;如果考虑区位和省份的影响,农户对薪材使用量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可能增大,但农户的家庭规模、收入水平、耕地面积以及林地面积等对薪材使用量却是没有影响,省柴灶的使用会大大节约薪材使用量。因此,应该大力推广使用节能环保能源,完善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以便满足农户用能需求并缓解与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探讨退耕农户在生产力安排和收入结构方面是否存在同群效应或者互补效应,以及劳动力流动、退耕还林政策因素对农户收入结构的影响机制。研究方法:考虑农村社会网络内部农户间互动对其决策的影响,利用空间权重矩阵精确且全面地捕捉和定位社会网络复杂关系,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展开分析。研究结果:(1)在白滩村社会网络体系中,农户的农业收入比增长1%,其亲戚邻居的家庭农业收入比降低6.7%,这一情况反映了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转移而产生的社会网络"互补效应";(2)白滩村退耕程度越高的农户,其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就越高,退耕程度每增加1%,农业收入比将提高5.2%;(3)家庭总劳动力越多的,农业收入占总收入比例越低,其中家庭农业劳动力每流出1%,农业收入比减少3.2%。研究结论:(1)将白滩村社会网络的互补效应应用于其农村信息共享平台建设;(2)通过鼓励种植收入较高的经济林提高农民退耕还林积极性;(3)以就业为核心促进白滩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3.
基于游客需求的自然保护区周边农户山野菜采集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消费山野菜等野生特色旅游食品。文章以开展旅游的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农户和农家乐为对象,采取实证研究方法,选取秦岭保护区群周边6个行政镇(乡)15个行政村样本进行分析。首先,对农户和农家乐上山采集山野菜卖给游客的数量、收入和采集地林地类型等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并比较了采集户和非采集户的社会与人口特征、收入与旅游的认知及参与情况。其次,采用Tobit模型,对农户山野菜收入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家庭劳动力数、本村经营农家乐的数量、是否临近生态旅游景区和生态旅游的参与情况及认知等指标对农户山野菜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认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展对农户采集山野菜的积极性有较大的影响,已由原来的生存需求逐渐变成了一种生存习惯和生计策略。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甘肃省和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322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在了解样本农户家庭生活能源消费模式的基础上,利用Tobit模型定量地分析了影响农户薪柴消费需求的因素。研究发现,样本农户对薪柴等传统生物能源仍有较强的依赖性。燃煤、电力等商品能源对薪柴的替代效应不明显,但使用沼气的农户对薪柴的消费显著减少。非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的增加能显著减少农户的薪柴消费,但薪柴消费随着家庭财富的增加而增加。同时,发现少数民族家庭的薪柴消费量显著高于汉族家庭。  相似文献   

15.
自然保护区农户生计抉择对推动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改善农户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以辽宁省6个自然保护区周边980个农户生计抉择微观调查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Mixed Logit模型,实证探究自然保护区政策对周边农户生计抉择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保护区周边农户风险感知在自然保护区对农户生计抉择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自然保护区政策使得周边农户由务农主导型向务工主导型和创业主导型转变,影响系数分别为1.22、1.42,稳健性检验结果验证了这一结论;(2)自然保护区通过影响周边农户风险感知间接影响农户生计抉择;(3)相对于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周边农户非农生计抉择影响更明显;(4)相较于男性户主,自然保护区对女性户主的非农生计抉择影响更明显。文章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和风险感知理论,构建了“自然保护区-风险感知-农户生计抉择”的分析框架,丰富了自然保护区对周边农户生计抉择的作用机理,为协调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路径。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启示:一是应完善自然保护区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生态服务产业发展。二是鼓励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户参与生态旅游等...  相似文献   

16.
基于浙江省382户农户的调查数据,描述了农户生计非农化、林地转出意愿状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使用Ologit模型对农户生计非农化对林地转出意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非农收入所占比例和非农就业时间所占比例对农户林地转出意愿均有显著正向影响;非农收入所占比例每提高1%,农户不愿意转出林地的概率降低20.63%,愿意转出部分林地的概率提高4.30%,愿意转出全部林地的概率提高16.34%;非农就业时间所占比例每提高1%,农户不愿意转出林地的概率降低18.40%,愿意转出部分林地的概率提高3.87%,愿意转出全部林地的概率提高14.53%;户主是否为村干部、家庭总收入及荒山面积所占比例对林地转出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家庭劳动力数量、林地总面积对林地转出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
欠发达地区农户收入的地理影响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利用1251个农户的调查资料,从农户资本要素禀赋、农户经营结构和地理因素三个层面建立农户收入计量模型,分析了各因素对农户收入的作用强度。基于分位数回归结果发现,各因素对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影响强度存在差异。在资枉要素层面上,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农户收入都有显著的增加效应,但对高收入农户的收入增加效应更强。在经营结构层面上,通过兼业、务工等非农活动获得的工资}生收入是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以上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由于地理因素的影响而在村庄之间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由于经济区位、地理邻近性等地理因素,农户兼业、务工等非农业活动在村庄之间存在差异,从而间接导致农户收入在村庄之间也存在差异;②地形、耕地资源等传统地理因素对农户收入的直接影响处于下降的趋势。因此,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地理因素仍然对农户收入产生显著的影响,但地理因素对农户收入的重要程度和影响方式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影响贫困地区农户应对自然灾害风险,减少经济损失的因素,并分析农户采取应对损失的措施。[方法]利用2015年云南、贵州和陕西3省6县经历过自然灾害的819农户作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t模型研究影响贫困地区农户有效规避自然灾害风险的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农户在遭受自然灾害后采取的响应策略。[结果]研究表明农户户主的受教育程度越高、与外界市场接触越紧密,则农户规避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越强;农户收入中农业收入比重高、家庭贫穷、家庭收入来源过于集中均不利于农户规避自然灾害风险。通过分析农户应对自然灾害损失的策略发现,农户在自然灾害冲击下,较多采用被动的应对策略,不善于拓展新的收入来源。采用降低生活质量、减少生活必要支出、寻找新的收入来源、金融手段和出售生产生活资料这5种应对策略的农户分别占整体受灾农户的16.36%、6.47%、14.65%、5.37%、4.03%和11.35%。[结论]为了增强贫困地区农户规避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首先需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资;其次,增加贫困地区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渠道,可以在偏远地区多修公路等;最后,应当积极引导农户拓展农业生产以外的收入来源,将收入来源多样化,降低农户农业收入在家庭收入中的比重,有效增强贫困地区农户应对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户家庭能源消费结构与需求水平是影响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浙江和陕西两省农户微观层面调查数据,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户家庭生活能源消费结构、消费水平、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户家庭生活能源消费正在向商品能源转变,尽管薪柴依然是该地区能源消费的主体,但商品性能源(电力、液化气)比重正在逐步提高,能源消费具有明显的组合特征。(2)收入水平是影响自然保护区周边农户家庭生活能源消费结构与水平的主要因素,能源需求具有明显的"能源阶梯"特征。(3)地区差异、家庭生产结构(养猪数量)和户主年龄等特征也对能源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有一定的影响。文章还对促进自然保护区周边农户能源消费转换的具体措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为减少油菜籽进口依赖、确保油菜产品稳产保供,同时充分利用冬闲田资源,文章从农户视角,利用湖北省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开展了农户扩大冬油菜种植规模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愿意扩大冬油菜种植规模的农户占比为45.7%;(2)农户扩大冬油菜种植意愿受农业收入占比、油菜销售价格、油菜种植补贴、农业培训次数等因素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保障农民利益的各项制度、稳定油菜销售价格预期、加大冬油菜补贴力度、加强农业技术培训等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