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采用一个扩展的古诺模型分析证明了贸易模式与不完全汇率传递的关系。首先,本文从破解人民币升值背景下中国贸易规模和贸易顺差仍持续增长这一谜题出发,分析了中国贸易模式和出口结构特征,描述了中国在国际生产价值链上的角色,阐述了垂直型产业内模式和中间产品占比较大的贸易结构对人民币汇率传递水平的影响。其次,对Dornbusch采用的古诺模型进行拓展,引入贸易模式变量,构建了一个局部均衡的理论模型。模型分析表明,产业市场结构、本国供应商的市场地位和贸易模式是影响出口价格的汇率传递水平的重要因素。最后,根据模型分析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国际投机资本流入中国的贸易根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际投机资本流动的根本目的在于取得利率、汇率或资产价格上涨的收益,在资本项目受到严格管制及贸易顺差情况下,我国的国际贸易一方面为国际投机资本提供了进入的渠道,另一方面,贸易顺差是吸引投机资本流入的原动力。中国的经济增长对于贸易的依赖以及中国的贸易模式对汇率的敏感性使得国内金融市场的价格扭曲、人民币预期升值率持续上升从而吸引资本流入。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汇率理论假定汇率变动所引起的进出口价格的变动是完全的,因而人民币升值可以改变中美贸易不平衡。通过对中美贸易商品价格的实证研究,本文证明人民币汇率变动对美国进口价格传递程度很低,人民币升值不能减少对美贸易顺差。本文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变动不完全传递的原因,及其对中国汇率政策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人民币汇改后汇率对不同贸易方式进出口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已升值20%,文章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人民币升值对不同贸易方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升值贸易顺差继续扩大,而加工贸易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汇率对一般贸易的影响大于对加工贸易的影响,文章从几个方面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我国贸易收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中国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并没有如许多学者预期的那样对我国的出口和贸易收支造成明显的冲击,贸易顺差过大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这一现实促使本文从实际汇率的角度来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收支的影响。本文通过协整分析研究了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收支的影响,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一、人民币实际汇率和贸易收支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二、马歇尔—勒纳条件不能成立,即当前还不能通过人民币实际汇率来有效地调节我国的贸易收支,也说明当前人民币的升值并不能有效地改善我国贸易顺差过大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郭维 《南方经济》2014,(9):59-77
本文运用计量方法考察汇率制度改革后贸易平衡价格弹性的变化和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贸易平衡的影响.主要得到以下的结论: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我国贸易平衡的价格弹性显著增强,汇率的价格信号机制有所加强,表明汇率制度改革使人民币汇率更好地发挥对贸易收支的调节作用;人民币升值不能显著减少中国贸易顺差,但人民币升值会改变中国与不同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平衡关系;汇率制度改革后的人民币升值对工业制成品贸易的影响要大于对初级品贸易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毕云 《中国经贸》2009,(4):12-13
人民币低估一直被西方国家认为是巨额顺差形成的重要原因,从汇率变动与贸易收支间的关系来看,中国巨大的贸易顺差与人民币汇率低估没有必然联系,单靠汇率升值调节中国贸易收支的影响是有限的,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来调节中国的贸易收支,扩大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早在2001年入世初期,中国贸易结构已发生变动。考察中国贸易顺差增长期与下降期两个时间段,通过中国顺差产品的结构图分析中国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顺差产品的分布图揭示了中国产业内贸易为主的分工形态。  相似文献   

9.
成尧 《魅力中国》2010,(23):365-365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迈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一步,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贸易主要结算货币美元和欧元都经历了剧烈的波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有利于我国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本文就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相关各方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从建立人民币在岸、离岸市场和人民币汇率改革上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郭晶  郭笑启 《改革与战略》2013,29(2):119-123
产品内分工下,因未剔除进口中间投入的总量差额而存在“统计假象”,人民币汇率政策的效果需要重新评估.文章运用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测算中美贸易的实际差额,即完全国内增加值差额,并对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差额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美贸易实际顺差在1995年、2000年和2005年分别比传统总量顺差低15%、22%和31%;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不平衡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基于总量差额的实证分析高估了人民币汇率对中美贸易实际差额的影响,其高估的程度为38.3%.  相似文献   

11.
美元本位与中美贸易顺差之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传统理论中,本币升值会导致净出口减少。但是,自2005年以来,伴随着人民币持续升值,中美贸易顺差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幅上升,由此产生了所谓的"中美贸易顺差之谜"。本文借鉴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Redux模型,在动态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下分析美元本位对中美贸易顺差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和经验检验发现,美元本位是导致"中美贸易顺差之谜"的重要原因。美元本位的作用越强,汇率的传递效应越弱,汇率变动对经常项目的影响越小。在汇率传递的不对称影响下,美元本位可能导致汇率对经常项目影响的逆转。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对2003~2011年间我国各项政策工具在调节贸易收支方面的综合效力展开实证分析,并结合理论文献充分阐述各项政策发挥效力的传导机制,力图为中国当前政策搭配决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与实证依据。本文主要结论是,在调节贸易收支失衡方面,我国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更加有效。脉冲响应函数显示,扩张性货币政策能够有效缩小贸易顺差,而且货币政策冲击在10个月后达到最大效力,2年后达到最大累积效力。财政支出扩张对贸易顺差有"先抑制再推动"的作用,但政策效力十分有限。人民币名义汇率的正向冲击能够对贸易收支造成显著的"倒J曲线效应"。与传统观点不同,国内要素价格上调在1年半左右的时间窗口不会抑制反而会扩大贸易盈余。上述实证结论支持在外贸减速背景下继续推进包括工资在内的生产要素价格改革,同时建议货币政策制定时应充分考虑对贸易收支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人民币升值与加工贸易升级:一个实证分析的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珏 《改革与战略》2010,26(1):70-73
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来自于中国的贸易顺差,尤其是加工贸易顺差,利用M~L条件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动与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关系的结果反映出我国加工贸易商品结构的问题。由于汇率波动幅度扩大的长期性,改善商品结构,提高商品质量以减少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提高市场对汇率变动的敏感度以及企业和居民的抗风险意识和能力,是稳定贸易收支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中美汇率之争的三个核心问题是:第一,中国应该采用何种汇率制度?在这一问题上,美国政府提出了"浮动汇率制最优论"的伪命题,这一观点显然违背了经济学的常识。第二,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这一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中国贸易顺差是起因于低劳动力成本竞争优势还是起因于人民币汇率低估。如果是前者,那么美国没有理由要求人民币升值。第三,人民币升值会如何影响中美经济?本论文强调其长期影响要明显大于短期影响。就长期影响而言,人民币过度升值会缩短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5.
2005年汇率改革后人民币迅速升值,而之后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外,中国加工贸易顺差不降反增;同时,出口退税迅速增加。为解释这一复杂现象,文章用VAR模型来实证汇率、出口退税、加工贸易需求对加工贸易收支的动态冲击效应。研究发现:对加工贸易收支贡献最大的是加工贸易需求,其次是出口退税和汇率;人民币贬值和出口退税增加短期内对加工贸易收支均有J-curve效应,出口退税增加短期内对加工贸易进口正向促进效应大于出口的正向促进效应,进而导致加工贸易收支恶化。结果表明:人民币升值对加工贸易收支改善作用有限,但会降低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加工贸易进口对出口退税的过度敏感,提示中国政府要防止出口退税骗税和出口商品香港一日游现象。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外汇储备的逐年增加,人民币升值步伐有越来越快的趋势。自2005年7月,我国宣布结束维持十年之久的人民币汇率盯住美元政策以来,人民币已累计升值30%。人民币升值导致了我国资产价格的波动,特别是我国股票和房地产价格的起伏波动。如何应对由人民币升值引起的国内流动性过剩导致资产价格波动,成为政府面临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7.
China's financial conundrum arises from two sources. First, its large saving (trade) surplus results in a currency mismatch because it is an immature creditor that cannot lend in its own currency. Instead, foreign currency claims (largely US dollars) build up within domestic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econd, economists, both American and Chinese, mistakenly attribute the surpluses to an undervalued RMB. To placate the USA, the result was a gradual and predictable appreciation of the RMB against the dollar of 6 percent or more per year from July 2005 to July 2008. Together with the fall in US interest rates since mid-2007, this one- way bet in the foreign exchanges markets not only attracted hot money inflows but inhibited private capital outflows from financing China' s huge trade surplus. Therefore,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had to intervene heavily to prevent the RMB from ratcheting upwards, and so became the country's sol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termediary as official exchange reserves exploded Because of the currency mismatch, floating the RMB is neither feasible nor desirable, and a higher RMB would not reduce China' s trade surplus. Instead, monetary control and normal private-sector finance for the trade surplus require a return to a credibly fixed nominal RMB/USD rate similar to that which existed between 1995 and 2004. However, for any newly reset RMB/USD rate to be credible as a monetary anchor, foreign "China bashing" to get the RMB up must end. Then the stage would be set for fiscal expansion to both stimulate the economy and reduce its trade surplus.  相似文献   

18.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升值2%,达到8.11:1水平,本文结合这次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原因,主要从人民币升值出口弹性小于1,使出口价格提高的幅度超过了出口数量减少的幅度,而加工贸易是推动我国贸易增长的主要动因,加工贸易顺差是占我国外贸顺差的比重逐步上升等方面来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收支的影响,总体上看,人民币升值不会改变中国贸易持续顺差的基本格局,因而此次升值对我国的国际贸易收支长期而言是看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