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天东亚安全持续变化的核心问题是中美关系性质的变化。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已经从传统的双边议题导向型的关系,转向了以在东亚地区的地缘战略、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影响力为导向的竞争关系。随着美国奥巴马政府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美国全球战略重心已经实质性地转移到了亚太地区。为了保障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外交与经济等领域的主导地位,"锁定"中国作为美国最主要的"战略竞争者"的针对性战略步骤正在不断推进。地区安全秩序究竟将如何演变,亚太国家如何重新接纳或者对待已经变成区域战略利益竞争性关系的中美两国,整个亚太区域都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中国外交必须站在中美关系发生"质变"的这一新高度,对中美关系和中国的区域外交进行及时和战略性的调整,理性而又务实地规划和执行中国的外交和安全政策,主动、积极和建设性地塑造东亚安全的新秩序,这对重建中美两国战略互信、在竞争中增进合作、在合作中规范竞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为了有效应对中国的迅速崛起,奥巴马政府开始着力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并积极鼓励日本在亚太地缘安全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奥巴马政府的推动和日本多届政府的积极运作之下.多年来以美国为"单一轴心"的亚太安全格局呈现出一个日趋明显的变化,亦即逐渐向"美主日辅"的格局演变。首先,日本通过持续强化日美同盟关系。并借机促进自身军事力量的发展,使其在日美同盟中的"战略自主性"不断增强。其次。通过加强与美国其他亚太盟国的双边和三边安全互动,使得"美日+1"成为美国与其亚太盟国展开安全合作的重要机制和平台。最后,日本还主动出击,与亚太地区美国的"战略伙伴国家",如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战略安全协作。上述举措不仅使日本在日美同盟中的功能和地位得到提升。而且与一系列亚太重要国家之间的战略合作水平也稳步升级,进而在亚太传统的"轴辐安全结构"中开始发挥日益重要的连接、补充和协调作用。在地区安全体系中影响力也与日俱增,隐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亚太地缘安全格局的"次轴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亚太地区进入了以相关国家力量对比变化和地区战略调整为主要特征的格局大变革时期。作者从环境变化、力量变化、趋势变化和秩序变化四个方面分析这一格局变动。在环境变化方面,亚太地理范围的扩大和行为体的增加、行为体之间互动方式的变化,使得亚太格局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多元复合结构"特征。在力量变化方面,中美、中日力量对比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日本从长期重视经济力量的作用转为愈来愈重视发挥安全力量的作用,而美国则从长期倚重安全牌转向更加重视经济牌。在趋势变化上,一方面,未来亚太地缘政治变化的关键取决于中美战略互动,而与中美战略冲突的可能性相比,中美走向战略妥协的可能性更大;另一方面,未来十年亚太地缘经济格局走向部分整合的可能性较高。就长期趋势来说,地缘政治变化将是温和的,而地缘经济演变将是强劲的,后者会更多地影响前者。在秩序变化方面,驱动亚太秩序演变的经济逻辑将进一步强化,霸权秩序的成分会进一步下降,秩序结构更加平面化,平等性上升,合作性增强,与地区格局的变化相适应,亚太秩序将呈现为多元复合的地区共同体形态。  相似文献   

4.
唐曼 《魅力中国》2013,(8):9-9,66
由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嬗变,特别是中国的“崛起”与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使奥巴马政府意识到亚太地区已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佼佼者。而美国经历十年反恐战争和金融危机之后,债台高筑,经济复苏乏力。使美国迫切需要开辟市场,重新主导亚太。正是在这种国内、国际背景与战略目的驱使下,奥巴马政府高调宣布“重返”亚太,推行更为积极的亚太政策,展开覆盖经济、政治、军事与安全各个方面的亚太战略布局,直接影响亚太地区局势。但事实上。美国亚太战略调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新战略的成效仍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5.
2015年8月,美国国防部公开发布了《亚太海上安全战略》(Asia-Pacific Maritime Security Strategy),旨在针对亚太地区错综复杂的海上安全形势进一步强化美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的和主导权。《亚太海上安全战略》中多次提到中国南海海域的相关问题,同时也表明了美国力图主导南海地区事务的决心,这影响着南海局势的稳定和未来发展的趋向。  相似文献   

6.
《环球财经》2014,(1):96-99
与2013年相比,2014年亚太形势发展的逻辑线索将更趋清晰化。伴随着中国对周边战略的进一步优化,以及美国对亚太战略的阶段性调整,中美在亚太地区两强并立的态势更加明朗,但中美博弈将更多体现为中国同美国的主要盟国日本之间的摩擦。亚洲各国也在地区大变局中争先恐后、纵横捭阖,亚洲地区安全秩序进入深刻重塑之中。  相似文献   

7.
如何在地区安全秩序的塑造中既超越均势,又体现国际政治的民主化呢?作者在比较了美国的“联盟安全模式”和东盟的“合作安全模式”的基础上,探讨另一种可能的东亚安全秩序:“协治(collaborativegovernance)”安全,即大国协作框架下共同治理的地区安全模式,由大国推动、各国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管理地区安全事务,因此形成一种可称之为地区安全社会的关系结构———从安全复合体到安全社会,最终走向安全共同体。中国借助区域一体化、通过“协治安全”模式重塑东亚安全秩序才是获得自身安全的战略之最优。  相似文献   

8.
冷战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在全球建立霸主地位。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推进和新时期国际格局的剧烈变化,出现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中东局势动荡,但亚洲却在不断崛起,国际关系的重心转向亚太。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为了维护其全球霸主地位开始调整战略,把战略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东亚安全问题一直是一个敏感的问题,美国的重返亚太必然会使东亚安全问题进一步升级。东亚各国特别是我国要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美国的战略东移,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9.
参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是奥巴马政府亚太地区政策的一次重要调整,与此相对,东盟牵头推动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则是出于制衡美国主导东亚地区一体化进程的战略考量。从地缘政治与经济角度出发,中国利用一个多边的平台反对美国力推的TPP符合中国的利益需求。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围绕TPP与RCEP两种合作机制,中、美和东盟等在亚太地区合作主导权问题上的争夺将会越来越激烈。  相似文献   

10.
亚太地区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战略新动向,这是由双层体系结构、互信缺失、共识不足构成的地区战略语境造成的。这一战略语境导致美国、中国、东盟等的亚太战略面临着新的挑战,这需要各方从政策内涵上摒弃利用负面的矛盾渔利的战略思维,更多地强化正面的积极合作因素。当前的战略新动向有利于中美等亚太主要国家在地区战略文化层次上的磨合,使各国的亚太战略更加清晰,为21世纪亚太的整体秩序安排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海洋安全战略是维护国家海洋生存和发展利益的全局性方略,其核心是确保海洋安全。俄罗斯作为传统海洋大国,一直拥有清晰明确的海洋安全战略。随着亚太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地区地缘战略意义的提升,俄罗斯也开始重视自身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亚太海洋安全战略是其中重要一环。虽然俄罗斯推行亚太海洋安全战略面临种种困难,但这并不能阻碍俄罗斯维护亚太海洋安全、保障国家利益的决心。当前俄罗斯亚太海洋安全战略的首要和核心任务就是加强太平洋舰队实力,同时发展远东地区。  相似文献   

12.
TPP对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中美对话语权的争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毅 《亚太经济》2012,(5):12-18
参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是奥巴马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的一次重要调整,它标志着美国新的亚太区城合作政策的战略转变。本文在概述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最新发展动向的基础上,分析了美国参与并主导TPP的战略意图及其对东亚区域合作的潜在影响;同时,文章对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进行了反思,并针对美国的TPP战略,提出了中国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美国是自"二战"以来的一个公认的世界头号强国,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亚洲的地区性强国,对周边国家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亚太地区同时作为美国与中国的对外战略重心地带,双方都希望能保持和扩大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在中国不断崛起的背景下,美国政府为维护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制定出"亚太再平衡战略"来限制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但中国作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和重要的贸易伙伴,与美国又有着广泛的经济利益。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为了既压制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又不损害与中国的经济往来,选择通过激化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等问题来实现其"亚太再平衡"的目的。中国将面临美国重返亚太后引发的一系列地区性政治矛盾所带来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利用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盟友间的矛盾,分化对中国的压制力量。  相似文献   

14.
霸权的兴衰是国际关系的一个核心问题。冷战结束以来,美国能否维持其霸权成为国际关系学界一个重要的争议问题。对美国霸权的研究有不同的理论角度。围绕一个霸权国在国际秩序变动中如何管理其在国内外观众心目中的印象这一问题,作者以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为例,分析美国作为霸权国的行为模式。通过亚太再平衡战略,奥巴马政府试图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美国亚太再平衡面临不同观众的期待,这些观众主要包括中国、美国的亚太盟友和美国的国内观众。在信号传导过程中,针对一类目标观众的信号可能被另一类目标观众同时接受并做出不同的解读。同时,中美关系面临地位困境的挑战:一方试图维持其相对位置的行为,导致另一方做出对应反应,双方耗费不必要的资源展开竞争但并不改变原有的地位排序。美国对于维护既有霸权地位具有强烈的偏好,而一个不够自信的美国可能给中美关系带来新的风险。中美在亚太地区如何包容彼此的角色,需要两国持续探索。  相似文献   

15.
论世纪之交的中国亚太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在亚太地区拥有重大利益,中国的对外战略在相当程度上集中在亚太地区。从国力上说,中国的责任和贡献主要表现在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方面。亚太地区是中国对外战略的根本立足点,中国的亚太战略从宏观上集中体现在经济、经济、安全发展战略,从微观上表现为亚太地缘政治战略。  相似文献   

16.
中美邻相时实力和利益关系的变化,导致东亚地区从互利、兼容的二元格局走向竞争、相斥的二元格局。中美互动关系从注重追求相对经济收益的正和博弈,逐渐向以权力竞争和相对国际影响力为目标的零和博弈转变,中国与周边关系演变为与美国及其联盟体系之间的战略互动关系。未来东亚秩序的走势取决于中美两国战略选择,及其与地区公共利益之间的互动关系。面对周边力量与利益格局的变化,主动塑造一个以我为主、具有自我扩展和深化能力的周边合作秩序,以获得与中国实力增长相称的影响力,是中国作为大国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需要。中国周边战略正在向主动作为的大方向调整。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要努力构造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同时惠及周边的地区秩序,将共同发展、开放竞争和相互包容这三个核心理念融入到包括政治、安全、经济和社会文化领域在内的整套周边战略思路中。  相似文献   

17.
美国的新亚洲战略是美国自冷战结束以来国家安全战略最重要的一次重新定向。这一政策更多体现的是美国自2008年以来对自己的经济竞争力乃至整体国家实力开始不自信之后产生的一种保护性的自然反应。美国在亚太地区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力量。中国是一个上升的力量。中国快速崛起的事实引发一些国家的危机感,而美国由于经济危机和巨额财政赤字而被迫做出裁减国防预算的决定,这更使得这些国家推动甚至挑战美国去证明自己在亚太还是一个主导力量。当美国走向没落的起点时,开始不自信的美国在地缘政治上的第一个本能反应是加强维护在战略性地区中的影响力,避免自己的"友国"和盟国选择追随正在崛起中的中国。一言以蔽之,"再平衡"战略最终是一场对于亚太主导权归属的"认知之争",即争夺亚太国家对于谁执亚太牛耳的观念和看法上的支持。对于美国新战略,中国需透彻理解、灵巧应对。只有真正理解美国这一战略从何而来,加强把握美国官僚政治博弈的动态和过程,中国才能更客观地评价这一战略对我们的影响,才能够更清醒也更灵巧地制定体现战略灵活精神的反应措施。  相似文献   

18.
印太地区正在成为下一个世界地缘战略中心。这里聚集了中国、印度等正在崛起的新兴大国,是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它扼守着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等全球最繁忙的海上能源、商业咽喉及海上通道;同时还是中国、印度、日本、美国等大国争夺地区领导权的博弈场所。此外,这里还存在诸多复杂的、悬而未决的领土和领海争端。鉴于该地区在全球地缘战略中日益增长的重要性,奥巴马政府的"亚洲再平衡"战略将印太地区作为一个战略整体,在此基础上对其亚洲战略进行重新调整和布局,加强与印度、澳大利亚等印太地区枢纽国家的政治、军事关系,拓展在印太枢纽地区的军事存在,以此塑造该地区的未来秩序、确保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地区领导权。尽管这一战略调整还处于初期,未来发展还具有不确定性,但从其业已采取的举措来看,至少在短期内会对中国的周边战略环境产生消极影响。因此,中国必须高度重视,主动出击,采取应对之策,以塑造、维护一个有利于中国继续和平发展的印太地区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一、美国的新亚太政策克林顿政府上台伊始,就着手对美国的亚太政策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1994年美《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提出了美"参与和扩大战略"的"三个中心组成部分"。(一)突出经济安全,加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贸易地位。克林顿政府提出"新太平洋共同体"的设想主要就是出于经贸方面的考虑,它的最终目的是将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中国、东盟等亚洲国家联合起来,组成世界最大的  相似文献   

20.
东亚区域合作是我国所在的亚太和东亚地区的两大机制(以APEC为代表的亚太合作机制和以东盟+3、东亚峰会为代表的东亚合作机制)之一。重视东亚区域合作是我国大周边战略的关键,但是,相对于亚太合作或亚太合作机制,东亚合作机制的建设难度更大,东亚一体化的目标更加遥不可及,主要难题是如何处理美国因素和解决主导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