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是促进旅游经济的增长,探讨三大都市经济圈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对明确旅游发展战略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建立计量经济学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三大都市经济圈旅游经济增长的因素,发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和2003年的非典疫情是影响其旅游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并提出了促进三大都市圈旅游经济增长的战略构想,即确定旅游为新经济增长点,推进旅游业技术进步,开展区域旅游合作。  相似文献   

2.
提升旅游业国际竞争力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旅游生产要素、旅游需求、旅游企业发展现状、旅游辅助产业和政府行为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旅游国际竞争力的现状。构建核心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和基础竞争力三个方面的我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构成因素模型,提出通过加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加强旅游业的资金支持、培育旅游龙头企业、实施旅游企业制度创新、加强我国旅游业的宣传和建立旅游产业协调机制等措施来提升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系统的数据和计量模型方法,探讨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区域旅游业发展差异及其变迁,并对这种差异进行了地区分解,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内部的省际差异及东中西三大地区之间的区间差异是造成我国旅游业发展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以世界遗产、旅游区(点)以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基本指标,文章综合评价了我国旅游资源禀赋的区域差异,发现其与区域旅游业发展差异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以此为基础,文章还实证分析了区域旅游资源对旅游业发展差异的影响,结论为旅游资源只是影响我国区域旅游业发展差异的因素之一,区域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也是区域旅游业发展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侯燕 《生产力研究》2011,(10):171-173
河南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对河南文化旅游竞争力的评估有助于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效配置,文化旅游业竞争力的增强。文化旅游业竞争力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文章依据波特的竞争力理论,从文化旅游资源、产业发展基础、企业效益等六个方面,利用SPSS因子分析法对河南及其周边省份文化旅游业竞争力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给出河南提升文化旅游业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星级饭店的宏观区位分布影响因素有一般经济因素、旅游经济因素、可进入性因素及环境因素等,对这些因素选取具体指标量化后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定量测出影响中国星级饭店空间分布的区位因子;通过分析,发现影响中国星级饭店空间分布的区位因子有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旅游资源价值与旅游业发展水平、区位条件与可达性以及区域基础设施水平与投资环境等。  相似文献   

6.
我国入境旅游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入境旅游业发展的地带性差异和省际差异,然后选用了各省、市、区2001,2003,2005,2006,2007五个时间断面有关入境旅游业、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交通运输水平、旅游接待水平、旅游资源等方面的指标,用SPSS软件做定量分析,结果发现入境旅游业发展受到对外开放水平的影响最大,其后依次是旅游接待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水平、旅游资源.文章还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对我国区域旅游业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凯  邹楠  甘畅 《经济地理》2022,(6):215-224
旅游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引发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提升旅游绿色生产率已成为推动旅游生态文明建设和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运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uper-EBM模型、全域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和收敛性模型,从静态和动态视角出发对2005—2019年中国旅游业技术效率和旅游绿色生产率进行测算,分析其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2005—2019年中国旅游技术效率均值为0.433,距离生产前沿面仍然存在56.7%的改进潜力,旅游绿色生产率GML指数总体上存在小幅度增长且动力主要源于技术变动。(2)旅游绿色生产率增长总体上存在σ收敛,且具有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3)市场经济水平、区域产业结构、环境规制、交通基础设施投入、政府干预、创新水平等因素对中国旅游绿色生产率增长及收敛的影响存在显著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8.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提升旅游资源的价值是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本文以价值论为基础,构建了旅游资源的价值认知模型,运用价值链的方法,确立了提升旅游资源的价值链系统,最后,文章提出了提升旅游资源价值要注意的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旅游资源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将旅游资源分为旅游自然资源、旅游文化资源和旅游服务资源三大类,通过扩展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构建包含不同旅游资源要素的旅游经济增长模型,并基于2005—2014年我国旅游业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不同旅游资源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旅游自然资源、旅游文化资源和旅游服务资源均对旅游经济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其中旅游自然资源对旅游经济增长影响最大,旅游服务资源作用略低于旅游自然资源,旅游文化资源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小,说明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主要依赖旅游自然资源投入,旅游业发展急需转型升级。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王兆峰  谢佳亮  吴卫 《经济地理》2022,42(3):172-181+221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构建涵盖产业转型、产业运行与产业共享3个维度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理论框架,借助泰尔指数、重心模型与变系数固定效应回归等方法,探析环长株潭城市群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形成以长沙和湘潭为核心和次核心的“双核”结构,长沙始终保持领先,娄底与益阳等则相对滞后。(2)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整体区域差异趋于敛缩,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内差异是整体差异的主要贡献者;南北差异有所减缓,东西差距有待优化。(3)旅游专业化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产生广泛的正向显著影响,旅游劳动力在发达(欠发达)城市负向(正向)显著,而经济水平、交通条件和产业结构尚未产生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1.
John E. Roemer, Free to Lose: An Introduction to Marxist Economic Philosophy ,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相似文献   

12.
13.
“空间的生产”理论、研究进展及其对中国城市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叶超  柴彦威  张小林 《经济地理》2011,31(3):409-413
空间的生产是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和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一个关键概念。城市空间的生产指资本、权力和阶级等政治经济要素和力量对城市的重新塑造,从而使城市空间成为其介质和产物的过程。通过文献分析和比较可以得出,空间的生产理论在批判传统的将空间视为容器和无价值判断的空间观的基础上产生;借助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将之与空间问题相结合,西方地理学界和城市学界在空间的生产问题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国内学界对它的研究较为迟滞,缺乏突出的案例研究,目前还处在引介和初步应用的起步阶段,但在近5年也兴起了一个以多学科共同研究为特征的风潮。1990年代以来,城市空间的生产问题在中国逐渐变得突出,预示着它将是一个重要而有潜力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Some recent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 occurrence of indeterminacy in models with externalities may be overstated because these models ignore agents' heterogeneity. We consider a neoclassical two‐sector growth model with technological externalities. Agents are heterogeneous with respect to their shares of the initial stock of capital and in labor endowments. We find that the sign of the effect of inequality on indeterminacy is not pinned down by the standard properties of preferences. However, when the inverse of absolute risk aversion is a convex (respectively concave) function, homogeneity (heterogeneity) tends to neutralize the external effects and eliminate indeterminacy.  相似文献   

15.
关注     
  相似文献   

16.
关注     
  相似文献   

17.
关注     
  相似文献   

18.
ON PREJUDICE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prejudice biases an evaluation outcome. We also show that referring to past data, which leads to prejudice, can provide a better estimator for the quality of the object under evaluation, even if biased, in the sense that it reduces the mean squared error. However, in cases in which the quality of the evaluation depends on the referee's effort, as well as on his ability, prejudice aggravates the evaluation outcome by dampening his refereeing efforts, thus possibly yielding a worse estimator than no prejudice even in terms of the mean squared error. If evaluators possess prejudice, an individual's performance in the earlier stage of his career becomes more important, at least in the short run, thus creating an incentive to work harder in the earlier stage than in the later stage. This may provide an alternative explanation for cut‐throat competition in the earlier stage to the traditional signaling argument.  相似文献   

19.
关注     
  相似文献   

20.
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