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从商业银行自身出发,通过构建商业银行在利润最大化条件下应对央行存、贷款利率变化而采取相应信贷行为的利润模型,分析商业银行信贷行为与央行货币政策出现背离的现象和原因所在,进而剖析商业银行"钱荒"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
商业银行信贷行为与央行货币政策出现背离的现象比比皆是,本文拟以商业银行自身为视角,在利润最大化条件下,构建商业银行应对央行存、贷款利率调整而采取相应信贷行为的利润模型,揭示该背离原因所在,并进一步剖析隐藏在商业银行"钱荒"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3.
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货币政策以信贷传导渠道为主的特征,决定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直接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最终效果。本文以2007以来特别是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背景下的商业银行四种典型信贷行为变化及表现为切入点,研究了微观层面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变化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影响,并运用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框架对其信贷行为表现与宏观调控意图不相一致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商业银行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基本中介,其经营行为特别是信贷行为影响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程度.本文从分析商业银行的一般信贷行为机制入手,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环境、目标、动机、表现和结果进行了透析,据此,提出了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商业银行信贷行为机制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银行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基本中介,其经营行为特别是信贷行为影响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程度。本文从分析商业银行的一般信贷行为机制入手,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环境、目标、动机、表现和结果进行了透析,据此,提出了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6.
信贷配给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处于枢纽地位,其信贷配给行为的发生,一方面形成了巨额的超额准备金,另一方面造成了信贷市场的分割,其结果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这在我国表现为:一方面,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所形成的"惜贷现象"阻断了货币政策向融资企业的传导;另一方面,民营企业难以成为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主体.从而造成了我国货币政策效果较差的后果.解决此问题的根本方法在于降低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缓解信贷配给.具体措施:一是建立商业银行进行信息搜寻的激励机制,二是建立融资企业的融资担保体系,使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得以转嫁.  相似文献   

7.
当前,信贷投向以及信贷结构的不合理,有金融业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经济环境因素的作用,最值得关注的是由此形成的潜在风险.应从央行货币政策导向、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以及地方政府行为等方面着手,进行信贷结构调整,防范和化解新增不良贷款风险.  相似文献   

8.
商业银行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重要环节,在每次宏观调控中均扮演了重要角色。那么商业银行在宏观调控中究竟是如何反应的,其原因又是什么?显然,这对于央行完善货币传导机制。提高驾驭技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江苏盐城为例研究欠发达地区的商业银行在本轮宏观调控中的信贷资产结构调整行为。  相似文献   

9.
赵涛 《济南金融》2008,(12):72-73
<正>2007年以来,针对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央行不断加大了金融宏观调控的力度,增强调控的灵活性,货币政策先后经历了稳健、从紧到适度宽松的转变。在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持续推动下,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物价显著回落。然而,货币政策在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同时,但也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笔者认为,信贷渠道仍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如何调控商业银行信贷行为,放大货币政策传导效应已成为当前央行面对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外资银行进入、金融危机蔓延、利率市场化和时点考核冲击引发银行流动性翘尾现象。该现象对商业银行、金融体系乃至国民经济产生不利影响。本文基于银行流动性翘尾现象的现状,从流动性监管制度和银行经营方式两方面分析了银行流动性翘尾现象发生的原因,并从银行内部经营、央行货币政策、外部环境等方面着手,发现信贷方向错配、信贷期限结构错配、存款准备金月底集中缴纳、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外部宏观环境是银行流动性翘尾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从流动性监管制度、银行自身经营方式、央行信贷配给、外部环境改变等角度,提出了解决银行流动性翘尾现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商业银行创造货币过程的剖析和货币供给内生性机制弱化央行调控货币供应量能力的分析,显示出当国民经济高涨促进货币需求激增时,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会与央行的货币政策形成博弈关系.对此本文认为,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应建立在与商业银行合作博弈的基础上,运用市场价格机制和价格型操作工具,引导社会公众预期;缩小存贷款利差,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取消贷存比约束,发展主动负债工具;改革准备金制度,调整商业银行的经营结构,倡导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等,以增强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周明剑 《证券导刊》2010,(37):16-16
日前央行公布的《2010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在深入分析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同时,对于未来货币政策,央行重申,下一阶段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经济复苏的良好势头。当前货币政策呈现的几大特点1.窗口指导效果独重。窗口指导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劝告和建议来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一种温和的、非强制  相似文献   

13.
今年,随着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央行连续6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央行对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信贷规模的控制,金融机构之间资金出现余缺不一的现象。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出现了资金剩余现象,与此相反,个别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却出现了资金不足问题。  相似文献   

14.
1998-2000年间,我国货币政策较为积极,但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不敏感,国有企业行为与货币政策信号不匹配.2000-2005年,货币政策较为稳健,商业银行及国有企业对货币政策反应的敏感度趋于提高,2003年以后更为明显.居民个人对货币政策信号极度不敏感,其行为与商业银行信号背离.为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需要调整经济主体的行为,使其与货币政策信号相匹配.  相似文献   

15.
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妍斌 《新金融》2007,(6):38-40
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带来外汇储备增加局面长期存在,为对冲银行体系过剩的流动性,央行将在较长时期内执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银行存款、信贷、资金等业务以及银行收入、资产质量的影响利弊共存,商业银行应正确应对,做好相应的准备。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预期管理逐渐成为货币政策调控的重要任务,各国央行开始逐渐摒弃以往的"隐秘性文化",逐渐转向"开放化"与"透明化",并且更乐于利用央行沟通的方式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因此央行沟通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货币政策干预工具。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两个VEC模型,分析了央行沟通对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央行沟通对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会产生显著的影响,且书面沟通的影响效果更强,央行沟通同时也会对市场预期与传统货币政策干预工具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效果最终也会传导至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  相似文献   

17.
吴思孝 《南方金融》2003,(5):23-24,63
经济落后地区货币政策传导阻滞主要表现为信贷投放持续萎缩,县城金融服务畸形发展,信贷结构不合理,潜在金融风险大。原因在于基层央行的体制安排不到位,商业银行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不对称,经济主体缺乏活力,社会信用环境不佳等。本文提出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必须从完善体制人手,提高社会金融意识,促进经济与金融互动和双赢。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我国现实背景和《巴塞尔协议Ⅲ》,利用2008年至2017年间194家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对我国银行净稳定资金率进行了度量,并在此基础上,检验了货币政策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探究了其影响机理和传导渠道。研究表明:扩张型货币政策会提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不同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存在差异但不具备异质性;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中,货币政策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不具有异质性;在货币政策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中,银行信贷行为是重要的传导渠道。因此,央行可基于货币政策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差异进行相机抉择;商业银行则要加强信贷规模和质量的管理,优化资产结构,通过弱化信贷渠道作用来降低货币政策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王勇 《金融博览》2011,(6):24-27
2011年年初的央行年度工作会议上,中国人民银行正式确定“将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这是央行针对屡屡失控的商业银行信贷高增长,祭出的货币政策调控新工具。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金融体系是典型的大银行主导型,银行信贷仍旧是我国企业外部资金供给的主要渠道。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绝大部分依靠存款,资产也仍旧以贷款为主,有价证券所占比重较小,商业银行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变动往往较为敏感,信贷渠道在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我国银行业的垄断型市场结构特征进一步产生了信贷配给问题,这种信贷配给机制会强化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借贷渠道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