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阳 《今日重庆》2014,(17):57-58
给孩子在学校安个“家”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垫江县农村,孩子们就感受到了来自学校家一般的温暖与关爱。  相似文献   

2.
粟道中 《中国西部》2014,(40):42-45
<正>"学生成长成才,教师乐教善教。"这是四川省成都市簇桥小学校长陶真刚对"好学校"的诠释。没有激情的宣言,没有豪迈的口号,简单一言道出了簇小教育人的心声,也对这所百年老校"求善求真、成己成人"核心办学理念作了本真解读,更道出了他们百年来的朴素坚守。  相似文献   

3.
董振芳 《中国西部》2012,(Z2):64-71
他们,用自己的爱,为没有听力、不会说话的特殊孩子"讲述"世界的美好,点燃着生活的希望。他们,在自己特教事业中,没有厚重的成就感,也没有鲜花和掌声。面对那天真无邪而又不幸的聋哑孩子,就连一声清晰的"老师好",他们都不敢奢望。他们用爱诠释生活。他们,在寂静的校园里,每天将动人的故事延续。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部》2012,(27):16
在家校关系进入深水区的今天,家庭和学校共同育教育孩子的思想已经逐渐深入人心。近年来,我国各地有许多学校在对此进行积极探索与研究。无论是在家校合作的理论还是实践领域都有长足的发展,尤其在家校合作的实践体系上取得丰硕的成果。其中,颇具特色的有上海的"家校互动",香港的"家校合作",山东的"家校共建",特别是成都在家、校、社三结合教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家校共育"。他们根据自身的区域特色,构建出了各自不同的操作模式。  相似文献   

5.
提起东丽北程林中心小学,熟悉的人都会说:“那是外来人员子女流动的‘驿站’。”也难怪,地处城乡接合部,80%以上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父母的流动性强,使得这些孩子“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而这里的教师并没有因这些学生的特殊而减少付出,相反,他们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心血。正如校长陈宝莲所说:“学生的父母在这里工作,为天津发展作出了贡献,我们一定要让这些孩子与市里孩子一样享受优质的教育,让学校成为他们温暖的家。让学生在体验中生活外来人员子女大都是独生子女,大部分家长也很宠孩子,很少让他们做家务。“一个不会劳动的孩子怎么会…  相似文献   

6.
李兴明 《魅力中国》2009,(17):24-25
班集体是集教学、管理和学生个性发展于一身的有机统一体。班集体是学校的一个细胞,"细胞"活,学校就活;班集体是学校的一个"家庭","家"温馨,学校就温馨,"家"兴旺,学校也就兴旺。因此,应该营造好班级这个"家",让班级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7.
《环渤海经济瞭望》2005,(3):i005-i005
<正>新时期,全社会都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特别是普通校的发展更为引人关注。创新办学思路和育人理念,解放思想,以人为本,才能让学校有发展的生机,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天津63中学是南开区唯一的国办完中普通学校,过去几年一直是全区的"收底校",然而正是在这样一所学校,我们看到了"一家人,一条心,一股劲"。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学校将有限的资源面向学生充分开放,学校、教师、学生之间没有隔阂, 零距离的教育让学生们有了自信和主动性,也让学校和老师真正了解了孩子。温情教育打动了学生,也打动了家长和社  相似文献   

8.
重视家校合作 提高育人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文忠 《黑河学刊》2010,(2):109-111
学校与家长相互配合是教育好学生的重要条件。通过家长走进班级参与家校活动、家长走进孩子学习掌握教育规律、家长走进学校参与学校的管理,密切了家校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了学校与家长两个积极性,促进了提高育人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良教之校     
《中国西部》2013,(Z1):66-67
<正>教育的"主战场"在学校,学校是成就孩子梦想的圣洁之地。教育就是要使人成为人,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智慧成长,让每一个孩子幸福成长,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追求教育的本真与坚守  相似文献   

10.
<正>相比城市学校而言,乡村"麻雀学校"确实有天壤之别,处于苦苦支撑的尴尬境地。因此在规模办学撤并浪潮中,"麻雀学校"数量急遽减少。大规模撤并乡村学校的初衷,无非是要让更多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平心而论,为人父母者都有让自己孩子接受最好教育的愿望,为子女择校不惜重金的家庭肯定有,不少家庭也能负担孩子在城镇上学而产生的费用,但是我们不能  相似文献   

11.
仓学斌 《中国西部》2013,(9):120-121
一所学校育人大业的成败与我们教师爱岗敬业精神鱼水相连,一名真正的教育者应该具备童心、爱心和责任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他的教育思想让我深受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部》2011,(20):22-23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合抱之木,生于毫木;九层之台,始于垒土",  相似文献   

13.
“几年前,公司还在死亡线上挣扎,然而使得公司起死回生的催化剂就是这42万的创新基金。没有创新基金,就没有我们的今天。”这是来自西安海祥公司总经理李彩琴的心声、一个获得创新基金支持的创业感激基金的心里话,同时也表达出了众多创业共同的感受。  相似文献   

14.
儿子上小学二年级时问我:“妈妈,咱们家有没有党员?”我挺意外,这孩子怎么关心起大人的事来了,一问才知道,原来近期学校在教他们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感到这是让孩子了解党史的好机会.于是从浙江嘉兴的游船说起,到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遵义会议、红军长征、延安时期、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  相似文献   

15.
下午4点半,耀州区麻子村主任安武名会骑着电动车去镇上接孩子,这样的行程每天要跑三趟,有时村里事多脱不开身,就由他的妻子去接.实际上在农村,女人接孩子的时候更多,因为男人们大多出去务工. 麻子村是一个自然村,全村185户,758人.安武名说,大约有100个孩子每天都要这样接送,每次要骑行35分钟. 像麻子村存在的"上学难、上学远"的困境,其背后是持续了12年之久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俗称"撤点并校".政策的初衷,是针对农村学龄人口大幅下降的现实,通过集中资源办学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十余年来,全国农村小学减少了一半.但它在实施过程中逐渐走样变形,出现了"一刀切"和过度撤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粟道中 《中国西部》2012,(27):54-55
我们以为真正的家校共育应当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作,以孩子健康、快乐、规育思想体系。 记者:有人认为,家校共育是目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但目前还没有一个能得到大家认同的定义。您认为该如何对此定义? 刘良华:家校共育的确是目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不过,基础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可能是教育制度改革,包括学生评价制度改革、考试制度改革、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制度改革等等。家校共有黾教育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支持和支援。如果没有家校共育的支持和支援.学校教育改革只是残缺的、不完整的改革。  相似文献   

17.
陈正垣 《中国西部》2013,(18):85-85
都江堰市安龙学校是一所比较偏远的农村学校。近年来,学校把教育均衡落到实处,让农村孩子能够接受与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我作为成都市"常青树计划"的志愿者,与安龙学校的领导、师生  相似文献   

18.
记者:有人认为,家校共育是目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但目前还没有一个能得到大家认同的定义。您认为该如何对此定义?刘良华:家校共育的确是目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不过,基础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可能是教育制度改革,包括学生评价制度改革、考试制度改革、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制度改革等等。家校共育是教育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支持和支援。如果没有家校共育的支持和支援,学校教育改革只是残缺的、不完整的改革。  相似文献   

19.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促进经济建设的具有科学^道主义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因此,现代教育的构成越来越趋向于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协作、合作共育,这也是解决家校矛盾的根本途径。家校共育已成为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世界性的研究澡题。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并目与时俱进地创新,才能达到以孩子健康规律成长的最终效应,共同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在家校关系进入深水区的今天,家庭和学校共同育教育孩子的思想已经逐渐深入人心。近年来,我国各地有许多学校在对此进行积极探索与研究。无论是在家校合作的理论还是实践领域都有长足的发展,尤其在家校合作的实践体系上取得丰硕的成果。其中,颇具特色的有上海的“家校互动”,香港的“家校合作”,山东的“家校共建”,特别是成都在家、校、社三结合教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家校共育”。他们根据自身的区域特色,构建出了各自不同的操作模式。  相似文献   

20.
<正>"差生"的形成是因为学校或家庭没有找到适合孩子发展的正确方向,导致孩子在学习中自信受挫、厌学,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好。孩子之间的差异便是教育需要重视的。按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身上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智能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加德纳有一句名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