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通过构建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并选取合理的评价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客观地比较了海西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城市竞争力的差距。文章认为,海西经济区的城市竞争力在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基础设施服务、社会事业与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竞争力均远远落后于长三角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区。为了加快发展,海西经济区应该构建海峡西岸城市群,增强中心城市竞争力;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深化海峡两岸的交流,拓宽对外开放广度深度;加大社会事业的投入,提升科技教育竞争水平。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增长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中国在东部沿海地区最先实施改革开放,先后的次序是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再到环渤海.而后,东部沿海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开始不断加大.到如今,已经发展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北部湾、长株潭、成渝经济带等多种城市群(或经济圈)的格局.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指引下,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区域经济增长格局进一步优化,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整体发展,产业集聚的竞争力明显增强。因此,我们要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东部沿海地区拓展合作领域,与中原经济区、太原城市圈等合作发展,积极融入和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指引下,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区域经济增长格局进一步优化,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整体发展,产业集聚的竞争力明显增强。因此,我们要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东部沿海地区拓展合作领域,与中原经济区、太原城市圈等合作发展,积极融入和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  相似文献   

5.
选取11个反映服务业竞争力的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和GIS技术,利用PASW.Statistics.v18软件对海西经济区20个地级市2008年的服务业竞争力水平的空间特征作出综合评价。海西经济区服务业竞争力高的地区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差距大。厦门地区和福州地区是沿海服务业竞争力的两大高值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服务业发展内部结构优化水平及城市化水平等是驱动海西经济区各地区服务业竞争力的空间特征形成的主要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子通过影响产业结构状况,引导不同的区域政策,影响各地区的服务业竞争力。服务业内部结构状况通过各服务行业产生不同的附加值,影响服务业竞争力的空间特征。城市化水平因子通过城市建成区面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以及城市吸引创意阶层介入的能力,影响海西经济区内服务业的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长三角、京津唐的迅速崛起,珠三角经济区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珠江三角洲与港澳地区,形成了外向依赖型明显、以轻型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地区生产体系,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但近年来,这种生产体系在规模不断膨胀的同时,却存在着生产效益低下、产业升级乏力、国际竞争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介绍了珠三角经济区的概况,其具有的独特的优势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提升珠三角经济区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成渝城市群的建设对于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有着重要意义。从城市群的规模、实力、发展速度及发展潜力来看,成渝城市群的竞争力远低于东部的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地区,因此,在建设成渝城市群的过程中,应借鉴国外都市圈的成功经验,结合成渝城市群的特点,寻找一条最优的城市群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典型城市群住宅地价空间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我国长三角、京津唐、珠三角、武汉、中原、成渝六大城市群306个城镇的住宅地价进行研究,试图发现城市群内城市住宅地价的空间分布规律与机理.综合采用地统计的空间插值、空间差异、空间变异分形、相关性理论方法,以SPSS为统计分析工具,对六大城市群城市住宅地价进行了反距离权重插值、余期望系数、分形测度、自相关等全面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城市群住宅地价具有以下特征:地价存在显著的地域特点,东部高、中西部低;城市间地价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群间差异是造成城市住宅地价差异的主要原因;城市群内城市住宅地价符合等级体系特征,且不同特质的城市群具有不同的分维数;由于城市群发展特点与阶段不同,造成群内地价的不同变化趋势;城市群内城市住宅地价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表现在全局性的相关性与局部性的自相关性的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9.
中原经济区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吉献  张艳玲 《经济师》2009,(1):277-278
综合运用多要素主成分分析法,在中原经济区最新统计数据中选取能够反映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借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中原经济区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排名,分析各城市排名差别的原因。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经济区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如果能将大关中和成渝整合在一起,形成以西安、重庆、成都为中心的西三角经济区,使大关中和成渝形成一个拳头,把西北、西南的经济重心构建成统一的西部重心和龙头,打造成与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并列的中国第四增长极,不仅对大关中和成渝地区的发展,而且对带动整个西部大开发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珠三角旅游资源竞争力与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效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兵  田亚平 《经济地理》2019,39(3):218-224,239
珠三角区间旅游资源评价选取8个指标,8个指标分重点景区、综合景区和特色景区三种类型;旅游业发展水平评价从旅游市场、旅游企业状况、社会环境状况三个方面选取了5个评价指标,然后利用熵权和TOPSIS法对珠三角区间旅游资源竞争力与旅游业发展水平进行绩效对比,研究表明:①具有稀缺性且较高等级旅游资源的城市竞争力单向排名靠前,但综合排名不一定靠前,如江门因为有世界遗产,所以在重点景区层次权重获得最大值,但江门旅游资源整体竞争力却排第四。②珠三角城市旅游资源综合竞争力排名最高的为深圳,其次为广州,两地并列为旅游资源第一等级;惠州、江门、肇庆3城市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竞争力得分值低于1.5,高于1.0,可归为第二等级;佛山、东莞、珠海、中山为旅游资源欠缺地区,得分值都低于1.0,为第三等级。③广州、深圳旅游业发展水平最高,珠海与江门次之,Ci值都在0.25以上,且非常接近;肇庆、惠州、佛山、东莞Ci值都低于0.2,中山排最后;④旅游资源开发效度最好的是珠海、广州,两者效度值G都达到2,深圳次之,超过1,说明旅游资源与旅游业匹配非常好;江门、东莞、佛山、肇庆4城市G值超过0.5,中山、惠州2城市G值排名最后,低于0.5,以上6个城市旅游业发展水平都未能匹配好当地旅游资源价值,旅游业还可以大力开发与建设。  相似文献   

12.
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空间结构要素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成渝经济区147个区、县级行政区整合为124个研究单元,运用城市中心性、经济联系强度和空间断裂点等模型,分别对2015年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点、线、面"要素特征进行刻画,得到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空间格局的总体形态。研究发现:1成渝经济区城市群中心城市体系可划分为三级,其中成渝"双核"城市为一级中心城市,绵阳、南充、宜宾、万州等四个城市为二级中心城市,乐山、内江、达州、永川等4个城市为三级中心城市;2成渝经济区城市群形成了"3—7—4"三个等级的空间轴线网络,以3条成渝互通通道为第一等级,7条"双核"对外放射通道为第二等级,4条地市间互通通道为第三等级;3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经济腹地范围囊括现有成渝经济区中的117个区、县级行政区,边缘地区的30个区、县未能纳入;4成渝经济区正经历从行政经济向区域经济过渡的关键阶段,成渝城市群是推动成渝经济区发展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3.
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综合实力评价与区域带动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中的中原经济区是中部崛起和中原地区发展的关键,也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西部大开发的连接纽带。本文以中原经济区核心圈的郑州、开封、洛阳为视角,对三市的基础设施、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提出提升郑汴洛城市综合实力,发挥区域龙头引领作用,带动中原经济区全面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构建中的中原经济区是中部崛起和中原地区发展的关键,也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西部大开发的连接纽带。本文以中原经济区核心圈的郑州、开封、洛阳为视角,对三市的基础设施、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提出提升郑汴洛城市综合实力,发挥区域龙头引领作用,带动中原经济区全面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成渝经济区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渝经济区在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成渝经济区的良好发展,对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和长江上游经济的发展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本文从成渝经济区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成渝经济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成渝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李强 《商周刊》2011,(20):63-63
中海地产至今已经成立32年,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为依托,辐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以及成渝经济圈的全国战略布局,目前已经进驻34个城市。在开发主流城市优质地段的中高档精品住宅,  相似文献   

17.
实践证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是一种非均衡发展模式,决定了我国应该采用以增长极理论为基础的非均衡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增长极是指那些通过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特定地理空间,它是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文章从经济总量、国家战略支撑、拥有的大规模推进型工业部门的竞争力状况、综合通设施、践行共生崛起的理念等方面综合比较增长极的选择、培育原则与发展路径,结合中国已经成熟的三大增长极的发展经验,认为中三角经济区有能力、有实力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后中国经济的第四增长极.  相似文献   

18.
浙苏粤鲁四省县域经济发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百强县(市)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测评结果,2003年的百强县中有84个分布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三个经济圈中。发达县越来越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等省。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三大三角地区产业竞争力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宝新  岳亮 《经济问题》2007,334(6):40-42
三大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使用因子分析方法对该地区所属7个省区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竞争力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三个地区中长三角实力最强、珠三角第二、京三角最弱的结论.最后提出加快三个地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自上世纪70年代起,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过二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已形成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个颇具规模的经济带,引领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世纪之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