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SPSS软件,对2006—2012年揭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收入差距与人均GDP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建立线性回归的曲线拟合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检验。模型显示近年来揭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收入差距的增长与人均GDP的增长均呈现正相关关系,通过分析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为揭阳市政府制定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煤炭资源开发是新疆发展"大轻工"战略的基础.为避免在新疆矿产资源开发中重蹈采掘企业超额利润、资源地GDP快速上升但居民收入增加缓慢的"强区富民"的悖论现象的覆辙,必须改变以单纯追求GDP增长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思路和官员考核模式.本文以煤炭资源开发为例,使用省际面板数据分别对资源开发与地区人均GDP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煤炭资源开发与人均GDP增长正相关,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负相关,煤炭资源开发中"强区富民"的财富悖论效应在我国的地区层面成立.  相似文献   

3.
基于1978—2004年各省份面板数据,对全国及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城乡居民收入差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否存在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进行验证表明,全国及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城乡收入差异与人均GDP存在“倒U”型关系,全国及中西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异与对数人均GDP存在“倒U”型关系。而东部地区为“正U”型关系。从全国范围及中西部地区,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继续拉大的趋势将延续较长一段时间,但发展经济仍是第一要务。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开始出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而与此同时,在东部地区又出现了严重的“民工荒”现象,表明我国区域间的生产要素流动呈现出新的趋势,劳动力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在区域间发生动态转化.本文从劳动力流动和产业区际转移的角度着重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在新一轮产业转移和我国区域格局发生变化的趋势下,解决“民工荒”问题就要协调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一是东部地区应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二是中西部地区应发挥资源优势,改善投资环境;三是合理引导产业区际转移,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当衡量一国或地区居民生活水平时,统计学上一般有收入和消费两种视角。本文利用城乡住户调查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居民消费水平,以全球夜间灯光数据为参照,综合收入端与消费端信息,对1997—2016年中国31个地区的真实生活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证实,灯光亮度与消费水平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可以用来估算真实生活水平。根据不同模型的回归结果得到,真实生活水平的最优无偏估计中消费水平的权重范围为(2795%,3831%),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权重范围为(6169%,7205%)。相对于消费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更能准确地反映真实生活水平。本文进一步分析发现,样本期内居民生活水平增速小于人均GDP增速,可见经济的发展并未完全转化为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生活水平仍然存在巨大差距,东部地区的平均生活水平分别是中部和西部地区的17倍和21倍。  相似文献   

6.
采用中国30个省(市、区)2000~2010年的相关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面板协整检验表明:区域碳排放量与人均GDP、产业结构、人口数量、能源价格、能源效率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内生经济关系。运用面板模型估计各因素的影响系数分析,认为对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碳排放量影响最大的三大因素为人均GDP、人口数量和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7.
闫肃 《经济论坛》2011,(4):5-10
鉴于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近年来我国居民部门收入下降的问题,本文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测算了1978~2009年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占GDP比重,随后结合同期我国产业结构变迁、劳动力分布等数据,综合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该趋势进行了综合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变迁与劳动力转移是影响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份额变迁的重要因素。我国近30年来的经济发展基本符合1979年诺贝尔经济科学奖得主刘易斯(A.W.Lewis)首先提出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理论,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份额下降原因是农村居民收入份额的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8.
《商周刊》2013,(7):11-11
什么是“GDP含金量”?就是先用某地GDP总量除以常住人口数繁,得出人均GDP,然后用人均收入除以人均GDP,得出的“单位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即为“GDP含金量”。换句话讲,居民可支配的收入越多,生活水平也相应越高,GDP的成色越足,  相似文献   

9.
林艳 《当代经济》2016,(13):96-99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人均GDP增长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居民收入最低总计比,验证了我国“增长性贫困”现象的存在,提出应改善收入分配,尽快提高最低收入人群的收入,保持并尽量加速我国基尼系数的下降,防止基尼系数上升,通过更公平的收入分配拉动人均GDP增长,缓解“增长性贫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中国住房泡沫特征出发,构建“泡沫避难所”假说的理论框架,并在该框架中考虑城市二元公共住房保障政策产生的影响.为检验该假说,本文利用动态面板模型对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中部城市具有“泡沫避难所”效应,即住房泡沫的增加使东部地区城市人口、人力资本、外来劳动力不断向中部地区集中;(2)在二元公共住房保障政策背景下,住房泡沫的增加造成东部地区城市人口规模的减少与人力资本流失的减缓,中、西部地区城市人口规模、人力资本与外来劳动力的增加.  相似文献   

11.
“九五”以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人均GDP增长,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则低于人均GDP增长。从趋势上看,一个令人担忧的结果是,“十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可能并不同步,而且,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将快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结果导致“十五”期末城乡居民  相似文献   

12.
1.中国要从“总体小康”走向“全面小康”,需要快速发展经济。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实现人均GDP800美元的目标,但贫富差距扩大了。表现在:①地区间贫富差距拉大。上海与深圳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而许多落后地区人均GDP远远小于800美元。②城乡可支配收入差距拉大。全国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6280元,而全国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50元。③个人收入差距拉大。高收入阶层年薪在10万以上,年薪在100万以上的也为数不少,而大多数工薪阶层年薪1万元左右,还有相当多的人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④贫困问题与温饱问题仍远未解决。当前中国农村脱贫标准定为每人每年收入635元(即每天2天),与国际贫困线标准“每天消费量1美元”(合8元多人民币)仍存在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3.
中国贫富差距扩大化的演化脉络与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贫富差距扩大,似乎与"共同富裕"相悖。而实现全国贫富差距缩小的目标,首先有必要研究中国贫富差距扩大化的演化脉络。其次对贫富差距扩大化的发展进行机制分析,并进行模型构建,研究表明工人知识独占性以及技术变革会扩大工资差异,进而扩大收入差距,最终扩大贫富差距。最后,利用统计软件结合时间序列模型进行实证研究,选取与贫富差距相关的四个指标,即基尼系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东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得到了四项指标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同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东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存在基尼系数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东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基尼系数具有负作用,而对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却是正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人口流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长期以来为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广泛关注。本文基于2010年六普数据,对我国当前人口流动空间格局及其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我国人口流动具有明显的空间极化特征;省际人口流动对流入地和流出地的经济增长都具有积极作用;相对于全部就业人口,流动人口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更高。同时,当前地区经济增长仍然是投资拉动的,劳动力的产出效率相对较低,人力资本开发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15.
我国财政均等化现状及形成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计算财政自给系数、财政能力系数和人均财政收入基尼系数等指标,得出我国财政区域差距较大、地区不均等问题突出,且呈扩大趋势;地区间人均财政收支差距大于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本文在分析造成我国财政不均等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提出逐步取消税收返还和体制补助,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占比,规范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保费收入、贵州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总量、教育水平与人身保险需求的关系.本文通过对贵州省2006年到2016年人身保险市场需求状况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来探寻影响人身保险市场需求的因素,并通过这些研究进行回归模型的拟合,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保费收入、贵州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口总量的增加会使人身保险的需求增加.  相似文献   

17.
《商周刊》2012,(24):9
根据各地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11月19日,全国除港澳台地区外,31个省份全部公布了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其中,24个省份前三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超过了全国水平,28个省份的增速跑赢了当地的GDP增速。从31个省份公布的数据来看,北京、河南、黑龙江等28个省份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均跑赢了当地的GDP增  相似文献   

18.
王伟 《广东经济》2016,(14):27-28
改革三十多年以来,广东省作为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多年来地区生产总值位于全国第一,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人均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也越来越显著,为实现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广东省国民生产总值、人均GDP增长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之间的关系,验证了广东省“增长性贫困”现象的存在,提出应改善收入分配,尽快提高最低收入人群的收入,使得广东省的基尼系数保持在0.4以下的合理水平,在更加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水平的前提下,保证广东省的经济更加健康稳定的增长,从而解决广东省的“贫困性增长”问题.  相似文献   

19.
刘健  田刚 《经贸实践》2008,(9):41-41
东部沿海地区继频现“民工荒”后,又将面临劳动力资源新难题:“民工源头”的中西部地区开始通过提高工资、完善社会保障等多种方式,与东部争夺劳动力资源。  相似文献   

20.
文章引入收入分配边界概念,结合劳动力流动的市场均衡模型,研究外来劳动力对某一地区收入分配水平的影响.分析表明,如果流入者是某一地区收入再分配政策的净受赠者,那么,劳动力流入使得该地区的收入分配边界收缩,至少部分居民的收入水平降低.如果此时给予流出地劳动力转移支付,将使流入劳动力的数量减少到一个合理水平,劳动力流入地区的所有居民都会获益.此结论不仅对发达地区政府针对外来劳动力流入采取的限制政策提供了一个合理解释,也为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进行财政合作,利用收入再分配手段合理配置劳动力、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