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玉米秸秆资源量估算及其自然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系统考证玉米草谷比,科学估算与评价我国玉米秸秆产量及其各种利用途径的自然适宜性,明确玉米秸秆资源开发潜力,促进秸秆资源充分高效利用。利用文献考证法,从大量研究文献中筛选41篇研究论文中的326个玉米草谷比有效样本数据,系统考证玉米草谷比;采用秸秆资源自然适宜性分级法,就玉米秸秆资源在"五料化"利用方面的自然适宜性进行评价。将用于包括新型能源化利用在内的各种用途的玉米秸秆资源划分为最适宜、适宜、次适宜、不适宜等级别。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玉米草谷比为1.10;2013年中国玉米秸秆产量高达2.403 368亿t,位居全国各类农作物秸秆产量之首,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与黄淮海地区;玉米秸秆适宜用于沼气生产,较适宜于新型能源化利用,即"三化一电";燃用级别为一般适宜级别;在饲料用途方面,玉米茎秆较适宜直接饲喂、适宜加工饲喂,玉米叶梢适宜直接饲喂与加工饲喂;在肥料用途方面,玉米秸秆属于3级有机肥级别;玉米秸秆是目前食用菌生产中较好的原料;玉米秸秆可用于工业加工原料,目前我国以玉米秸秆为原料进行板材、纸浆生产的工业化开发目前尚处于研发阶段;玉米秸秆资源具有多宜性,玉米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应注意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利用结构,将其转化为各种优质的原料资源。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业生物质资源发电潜力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正确评价中国农业生物质资源的可收集利用量,充分认识其发电潜力,该文以9种主要农作 物的经济产量为基础,结合相关研究及实地调研测定草谷比和资源可收集利用率,分别估算2011年农业生 物质资源的理论可收集量和实际可收集量,进而通过确定各类农业生物质资源的低位发热量,评估其发电 潜力。2011年,中国主要农业生物质资源的最大发电潜力为68 332.31MW,净剩余资源发电潜力为12 210.98MW。玉米、稻谷和小麦3种大宗农作物秸秆及加工剩余物的发电潜力较大,占净剩余资源总发电潜 力的77.51%。河南、黑龙江、山东、河北和吉林等12个省份的净剩余资源发电潜力在500MW以上,占 净剩余资源总发电潜力的72.73%。根据评估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农业生物质资源储量丰富,分布较为集 中,发电潜力较大,农业生物质发电形式是应对能源危机和减轻环境污染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3.
作物秸秆综合开发利用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秸秆是整个农业中数量最大的副产物,在农业生产中每生产一吨粮食可收秸秆8吨,我国每年收获约4.6亿吨。长期以来人们利用秸秆的方式较多,但主要用于解决生活用能。四川南充地区的作物秸秆约70%用于生活燃烧。近几年来,由于生态农业的不断发展,为作物秸秆的开发利用创造了条件。为了提高作物秸秆资源的转换率和利用率,充分发挥它的经济效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同步协调发展,拟就全区作物秸秆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问题作如下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受多方限制,新疆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仍然不高。通过对新疆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变化、现状成效及综合利用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开展提供数据支撑与决策参考。[方法]文章充分考虑种植规模、技术创新、生产成本、需求分析等因素,分析近20年来新疆地区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变化特性,对新疆现有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与构成进行全面分析,研究秸秆资源丰度和密度,系统梳理新疆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成效、主要技术模式及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建议与展望。[结果](1)棉花秸秆是新疆未来秸秆综合利用的卡点难点和主攻方向。(2)新疆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大、种类多、分布广,具有良好的资源化开发潜力,同时存在诸多问题。(3)新疆在秸秆饲料化、基料化发展方面具有现实需求,秸秆肥料产业化程度有待提高,材料化利用空白。[结论]新疆应完善配套政策支撑,优化区域收储运服务格局,改进秸秆利用技术模式,推进秸秆利用规模化、产业化,提升棉花秸秆燃料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新疆南疆地区棉花秸秆资源丰富,但利用方式单一且不合理,为了充分挖掘南疆地区棉花秸秆资源的开发潜力,本文通过对南疆地区棉花秸秆资源进行估算,并建立棉花秸秆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对南疆地区棉花秸秆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玉米秸秆可利用资源评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是我国玉米主产区,玉米秸秆资源丰富。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分析,选择玉米秸秆不同的评价指标,对其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吉林省玉米秸秆可利用资源量为2 639.76万t,空间分布呈现"两高一低"的特征,即中西部高和东部低。依据玉米秸秆空间分布特点,该文将吉林省分为秸秆资源富集区、一般区、较少区,并提出了相应的开发利用技术和产业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正宿迁市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近年来在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利用方式主要是秸秆还田、其它形式的综合利用率低、秸秆加工产业链短等问题。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既可以缓解农村饲料、肥料、燃料和工业原料的紧张状况,也能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8.
农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的副产品,也是我国农村的传统燃料.近10多年,越来越多的农户做饭用上了煤和液化气,而生产的秸秆无处堆放,出现了大量秸秆被焚烧田间的新问题.烧不烧秸秆并不是农民的觉悟问题,而是秸秆能不能利用、如何利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补偿方式会影响补偿标准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补偿政策为例,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方法分别在两种补偿方式(以农户为补偿单位和以耕地面积为补偿单位)下评估了农户的受偿意愿。结果显示,两种补偿方式下估算的农户受偿意愿存在显著差异。农户资源化处理农作物秸秆的边际成本递减、环境价值对农户的边际效用递减以及农户对补偿方式变化的不敏感性,是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对补偿政策熟悉程度或认知水平更高的农户在两种补偿方式下的受偿意愿具有更强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建议政府在实施秸秆资源化利用补偿政策之前,应该着力于提高农户对补偿政策的认知,并重视秸秆产量更高的农户。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焚烧碳排放估算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为加快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工作,有效缓解因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问题。[方法]将全国划分为黄淮海区、西北区、东北区、东南区、西南区五大区域,对各类农作物秸秆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了秸秆产生量、秸秆资源密度、秸秆利用结构、秸秆焚烧碳排放量。[结果]全国秸秆理论资源量达到10.4亿t,可收集量达到9.0亿t,玉米、水稻和小麦3类农作物秸秆占总量的79.19%,黄淮海区秸秆产量最高,占总量的33.41%。秸秆已利用量为7.21亿t,综合利用率达到80.11%,其中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利用量占已利用量的比例分别为53.93%、23.42%、4.98%、14.27%、3.40%,形成了农用为主的利用格局,但不同秸秆种类综合利用率和利用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全国秸秆资源密度和人均占有量分别为523.57kg/667m~2和1.75 t,东北区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南区和东南区则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环保部卫星遥感监测的露天焚烧火点数比例估算,2015年我国秸秆露天焚烧量约为8 110万t,总碳排放量约为3 450万t,其中东北地区约占74.1%。[结论]我国秸秆综合利用的重点和难点在东北地区,进一步推动区域秸秆实现全量利用,对于促进低碳农业发展,应对气候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applies concepts from the sociological literature on ‘practices of care’ to investigate why flexibility is important for farmers in the adoption of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CA) principles, and, crucially, how farmers integrate CA principles into their existing practices. Drawing on qualitative data from six mixed farming regions in South Eastern Australia, the paper discusses how a specific dimension of CA – crop residue retention – is integrated in the context of biophysical and material challenges, and practices of stubble burning. Farmers viewed burning as increasingly incompatible with their desire to be recognised as good land managers. Yet, shifting to full crop residue retention was perceived as posing challenges for their farming system and compromising farmers’ capacity to manage seasonal variations in pests, weeds and crop residue loads. As a consequence, farmers used burning as a key practice of care to deal in a flexible way with an uncertain and variable farming environment, and to make crop residue retention workable in the context of their farming system. In concluding,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significance of flexibility in farm-level integration of CA principles requires a shift in analytical focus from adoption barriers to practices of care.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玉米芯资源量估算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首先采用文献考证法,确定玉米芯产量与玉米产量之比值;在此基础上,采用副产品比重法,结合玉米产量统计数据,对全国及各省(市、自治区)的玉米芯产量进行估算,并分析其区域分布;通过实地调查,结合文献综述,从原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的角度,系统阐述我国玉米芯资源综合利用途径。结果表明:玉米芯产量与玉米产量之比为0.21;2013年全国玉米芯资源总产量为4 590万t,相当于全国秸秆总产量的4.90%或玉米秸秆总产量的19.10%。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与黄淮海地区,产量分别为1 586.61万t与1 185.41万t,两地区合计占全国玉米芯产量的60.42%。玉米芯是我国各类秸秆资源中高值化利用率较高的种类,其原料化、基料化、饲料化及能源化利用总量达到800万t左右。食用菌基料化、新型能源化利用是提高我国玉米芯综合利用水平的基本途径。多产品联产可有效地促进我国玉米芯工业原料化利用水平的不断提升。积极开展玉米芯发酵饲料技术推广与应用可为我国玉米芯资源高值化利用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平潭岛又名海坛是祖大陆距台湾最近点。有秀丽无比的海域风光和别具一格的海岛民俗,最具特色的还是它的地质地貌,专家们称这为“天然的地学博物馆”,具备广阔的旅游地学资源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4.
基于基尼系数的通化地区水土资源匹配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定量分析水土资源匹配特征可为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提高农业生产力提供科学指导。通化地区水资源丰富,农业土地资源相对紧缺,水土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通过构建区域基尼曲线和计算区域基尼系数,对通化地区水土资源匹配状况做出客观评价。结果表明,通化地区水土资源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为G=0.560 2,水土资源匹配状况略优于我国(省际间)和世界(国际间)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5.
运用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分析了兰州市国土资源开发的优势及其限制因子,并明确提出本地区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芜湖市土地利用现状,对近年来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特点及其原因进行了探讨;针对芜湖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流域水资源丰富度评价的突变评判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水资源丰富度与影响因素之间复杂的关系。提出了应用突变评判模型来评价 流域水资源的丰富度,以便解决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区样本不全和难以获得的难题。  相似文献   

18.
农作物空间格局变化研究进展评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农作物空间格局及其时空动态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已经成为地理学和生态学的前沿和热点研究问题。该文从农作物空间格局变化的特征、机理机制和模拟模型等3个方面系统总结了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讨论了研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和重点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农作物空间格局变化特征研究主要包括基于统计数据的方法、基于遥感信息的方法和基于空间模型的方法。农作物空间格局变化机理研究主要围绕不同自然 -社会经济驱动因子对农作物格局演变的作用机制开展,剖析农作物空间格局演变的内外部原因。农作物空间格局变化模拟模型从早期非空间模型发展到空间模型,而且越来较多模型对微观农户的作物选择或决策行为及其对农作物空间格局变化的影响给予了很多关注。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基于多尺度和多信息源数据融合的农作物空间格局变化特征提取、综合自然-社会经济多因素、宏观和微观多层次、静态和动态多机制的农作物空间格局变化机理分析、以及多学科和多方法综合的农作物空间格局变化模拟模型构建将是农作物空间格局变化研究的重点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西部开发中的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西部在矿产资源方面的优势及矿业在资本积累中的优势 (暴富 ) ,吸引了相当一批人和资本的目光 ,矿业经济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开发矿产资源有利于迅速改变部分人、部分地区的经济状况 ,但同时矿业又是一个高污染、高破坏行业 ,矿区及其周围地区几乎肯定是生态环境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假如本世纪的西部开发 (包括矿产资源开发 )不幸演变成一场西部大开挖、全面污染、全面破坏的结局 ,这样的开发无疑是失败的。选择实行开发与环保并重的方针最符合全社会的根本利益 ,特别是西部地区大多数居民的利益。处理开发与环保的矛盾 ,政府应该发挥核心调节作用 ,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筹码 ,使严重失衡的天平恢复平衡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方法,分析了山东省1978~1998年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变化过程,表明,山东人口承载力处于富余状态,经济资源成为山东主要承载资源;1982年以后,山东省的综合承载人口超过实际人口数量,进入相对富余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