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夏咏  郭晴  申建良 《征信》2021,39(7):75-84
采用Logit模型,从金融科技异质性视角对农户正规信贷需求展开评估,实证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异质性农户的正规信贷需求影响因素具有异质性.耕地面积、农业培训等因素对使用金融科技农户的正规信贷需求产生显著影响,而户主年龄、家庭年收入等因素对未使用金融科技农户的正规信贷需求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反事实分析框架探究使用互联网对农户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发现使用互联网的农户更有可能参与金融资产配置,使用互联网会显著提升农户金融资产配置的0.64%;通过广义倾向得分匹配法(GPSM)刻画互联网的不同使用程度对农户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差异,发现互联网使用程度在0.75处理水平之前起促进效应,在0.75处理水平之后起抑制效应,且仅在0.6处理水平之前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使用互联网只能是促进农户金融资产配置的"强心剂",而并非"持效药".从作用机制检验可知,金融素养在互联网是否使用和互联网使用程度对农户金融资产配置中都能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分别为24.2%和32.1%.  相似文献   

3.
农户贷款难问题制约"三农"发展,化解农户贷款难问题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通过分析金融知识能力和家庭资产规模影响农户信贷可得性的内在机理,构建"金融知识能力—家庭资产—农户信贷可得性"的研究路径.基于河南邓州、陕西杨凌、宁夏同心三地农户调查数据,采用Probit回归和中介效应模型,检验知识能力、资产实力对农户信贷可得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金融知识能力有助于缓解农户需求型信贷约束,家庭资产有利于改善供给型信贷约束,且金融知识能力可以通过增加家庭资产来提高农户信贷可得性.据此,从开展农户金融知识教育、促进农户家庭财富增加等角度提出改善农民融资困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激发农户内生动力,有助于提升信贷参与对农户收入的正向影响。理论逻辑演绎了信贷参与和希望水平影响农户收入,以及信贷参与影响农户希望水平的机理,并通过OLS和PSM方法,以希望水平作为农户内生动力的代理变量,利用宁夏回族自治区575位农户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信贷参与和希望水平均能显著提升农户收入;信贷参与对农户希望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对内控型人格农户、社交频率更高的农户以及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农户,信贷参与对希望水平的影响更大。因此,要提高农户收入,既需要通过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等方式推动更多有金融需求的农户积极参与信贷,又需要通过树立榜样等多种途径激发农户希望水平。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陕西省农村居民调研数据,采用离散选择模型量化分析了金融素养对农村居民银行理财产品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显示: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水平较低,仅有8.1%的农户购买了银行理财产品;金融素养与农村居民银行理财市场参与率呈正相关;金融素养能显著提高农村居民购买理财产品的概率;接入互联网以及从事商业经营能显著提高居民的理财参与率。因此,应积极开展农村地区金融知识普及工作,提高居民金融素养,优化农户银行理财行为决策,进而提高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6.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数据分析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创业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创业选择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具体而言,使用互联网的农户创业概率和机会型创业概率将分别提高19%和25.8%.同时,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创业影响存在显著空间异质性与代际差异,其中,中西部地区和壮年农户创业决策受到互联网使用影响相对较大.机制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通过提升农户社会资本和改善融资渠道提升农户创业概率.在替换了互联网使用的代理变量之后,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创业影响结果依旧稳健.  相似文献   

7.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互联网使用增加了农产品产量和农业生产力,提高了农产品价格,突破了时空限制,重塑了农产品流通渠道,帮助更多农特产品走向市场,带动农民增收。基于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通过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探究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农业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户使用互联网对家庭农业收入具有正向显著影响,同时提升了网络销售农产品占比。进一步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主要增加了家庭的经济作物收入和林木种植收入。农户接触互联网渠道越多,农业增收效应越显著。中介效应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通过提升农业信贷可得性、增加社会资本等渠道促进家庭农业增收。异质性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家庭农业增收的效应主要存在于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四五线城市和户主受教育年限小于9年的家庭。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农户数据,从“质”和“量”的双重视角实证检验智能手机应用对农村家庭参与风险性金融市场的影响,并识别其中可能存在的影响机制。采取工具变量法解决内生性问题后发现,智能手机应用在农户投资风险性金融资产方面起到显著的正向激励作用。进一步的机制分析揭示,智能手机应用可以通过增进金融知识和提高信贷可得性的途径,促进农户参与风险性金融市场。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智能手机应用在帮助风险管理能力弱和没有务工经历的农户参与风险性金融市场方面,发挥的影响更大。因此,政府需要努力打通农村网络设施“最后一公里”,缓解农户面临的信贷约束,不断填平农村“数字鸿沟”,采取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的金融知识普及政策,提高农户的金融知识素养和金融市场参与度。  相似文献   

9.
杨彩林  周倩  贺旸 《武汉金融》2023,(12):69-76
本文基于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研究数字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以及农户信贷供给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数字金融能够显著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数字金融不同维度的发展对共同富裕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其中覆盖广度及使用深度对共同富裕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数字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和经济发展水平异质性,具体而言:在中西部地区,数字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比在东部地区更显著;在东北地区,数字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不显著;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数字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比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更显著。此外,农户信贷供给在数字金融与共同富裕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即数字金融能够通过提高农户信贷供给来促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0.
区域数字金融发展对乡村相对贫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检验我国数字金融发展的普惠程度,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微观匹配数据,考察区域数字金融发展对乡村相对贫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区域数字金融及其子维度的发展能显著提升农民整体收入水平,但惠及的重点人群是相对贫困线以上的农户,而相对贫困户受益面不足,现阶段无法显著缓解相对贫困.对其机制的分析表明:数字金融更多地表现为对传统金融业务的替代,仅显著促进了相对贫困线以上农户金融可得性的提升,促进了这部分农户使用数字金融以实现增收;进一步地,相对贫困户难以获得数字金融服务的主要障碍因素并不是技术层面的数字鸿沟,即网络基础设施滞后,而主要源于相对贫困户因受教育水平所限导致金融素养较低而形成的参与门槛较高.对此,建议提升农户的教育水平和金融素养,推进农村金融数字化进程,促进其与传统金融融合发展以提升相对贫困农户的数字金融参与.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2013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微观数据(CHFS),实证研究了金融知识对家庭正规信贷可得性和信贷需求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金融知识对提高正规经营性贷款获得的边际效应为0.026,对提高正规住房贷款获得的边际效应为0.072,这说明金融知识对提高家庭正规信贷可得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正规信贷需求在金融知识与家庭正规信贷获得之间起"中介"作用,金融知识可以通过提高家庭正规信贷需求来提高家庭正规信贷可得性。  相似文献   

12.
黄宇虹  黄霖 《金融研究》2019,466(4):149-167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的解释,金融知识体现了小微企业主对经济金融相关信息的认知与决策、以及使用正规金融工具与服务的能力,因此将作用于小微企业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活力。实证结果发现,金融知识显著提升了小微企业的创新意识,表现为更重视创新的必要性与员工的创新能力,也有效改善了创新活力。这对相关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进一步普及金融知识与开展面向小微企业主的培训,提供了积极的数据支持。进一步分析表明,金融知识通过市场认知机制与信贷约束机制分别作用于创新意识与创新活力。在市场化高、非国有经济发展好、金融市场化高的地区,小微企业的创新活力强而创新意识不强,金融知识的作用主要在于提升创新意识,即提升市场认知机制发挥作用;而在市场化低、非国有经济发展差、金融市场化低的地区,小微企业的创新意识强而创新活力不强,金融知识的作用主要在于提升创新活力,即缓解需求抑制型信贷约束的机制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芳 《武汉金融》2021,(4):69-77
本文基于河南、山东和陕西三个省份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有序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特征、金融环境特征、政策认知和正规信贷约束类型等因素对农户参与农地抵押融资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农户参与农地抵押融资意愿较高,且潜在需求大;但农户对农地抵押融资政策的认知水平普遍不高,受信贷约束的情况较为普遍。户主年龄、家庭常住人口、外出务工人数等因素对农户参与农地抵押融资意愿均有显著影响。了解农地抵押融资政策以及数量约束型信贷约束对农户参与农地抵押融资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所在地区开展了农地抵押贷款以及风险约束型信贷约束则对农户的参与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成果(CLDS)的匹配数据,基于认知能力和物质渴求的内生动力视角,分析二者在数字金融发展影响家庭创业行为中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1)数字金融发展并未显著影响农户创业决策,但有助于农户创业程度的提升;(2)认知水平对数字金融与农户创业程度之间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而物质渴求的调节作用却相反,物质渴求较低的家庭更能够从数字金融的发展中获得创业鼓励。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浙江省农户金融需求状况调查发现,农户的借贷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征,生活性资金需求比例较高;农户对信用社的了解和认知程度不高,民间借贷是农户融资的主要渠道;农户对其它金融需求的了解意愿比较强烈。因此,地方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对民间金融应积极引导,加强监管,使其成为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而作为担当"支农主力军"角色的农村信用社应深化改革,开发多样性信贷产品,满足农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最后还要通过金融知识下乡等方式,让农户了解金融常识。  相似文献   

16.
社会网络具有共享信息、分担风险、减少机会主义行为等作用,从而可能减轻农村地区信贷交易的信息不对称。本文运用全国农村金融微观调查数据,从社会网络视角考察农户的社会网络对其获取信贷的影响,研究表明:以血缘或地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对农户获取信贷有显著影响,社会网络宽泛的农户,更容易获得贷款,社会网络是农户平滑消费或扩大生产的重要工具;社会网络对农户借贷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非正规金融,在正规金融它也发挥着积极作用;社会网络影响农户在非正规金融市场的信贷,但这种影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户贫富差距的出现而逐渐弱化。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与传统金融业的融合使用为缓解金融排斥带来了机遇,对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测度了2011—2018年中国30个省份的普惠金融发展水平,通过构建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互联网使用对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宏观层面上,互联网使用能够显著促进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这一促进作用在西部地区最强,东部与中部地区次之,且异质性分析的结论证实其具有普惠性特征。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并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该研究结果仍然显著。微观层面上,互联网使用能够显著提升城乡居民的信贷可得性,且提升效应在农村与城镇居民间没有明显差异。本文的研究结论能为决策部门加快推进"互联网+"促进普惠金融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5年、2017年和2019年的数据,构建Fractional Pr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农户使用移动支付对金融资产多样化的影响。研究发现,移动支付通过增强农户对金融知识的关注和认知程度、提升农户的风险偏好、提高收入水平和缩小数字鸿沟,显著促进了农户金融资产多样化。异质性分析表明,农户的收入、年龄、受教育程度的差异会影响移动支付对农户金融资产多样化的促进作用。为进一步促进农户金融资产多样化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需要加强移动支付平台建设,促进支付方式数字化转型,培养农户移动支付使用习惯,并防控金融资产多样化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罗宏 《金融博览》2021,(13):58-59
金融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日益广泛和深远.提升金融素养,学习和运用金融知识,已成为社会公众的自觉行动和内在要求;普及金融知识,已成为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从业人员的使命担当和责任.近年来,人民银行邵阳市中心支行积极践行"金融为民"情怀,以"金惠工程"建设为抓手,"多策"并举,实现乡村地区金融教育宣传全覆盖,不断提升社会公众金融素养,不断提高社会公众运用金融的能力和金融风险的辨识和防范能力,增强了乡村振兴中的金融资源承载力和农村居民金融服务获得感.截至2020年末,邵阳市涉农贷款和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分别为955.3亿元和599.37亿元,较上年末分别增长21.32%和19.74%,农户贷款获得率达到82.4%,比上年增加了11.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使用2018年477份农户调研数据,结合中国农贷市场特点,从社会资本和人格特征两个维度衡量农户软信息指标,利用计量模型分析软信息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第一,社会资本越多,农户获得正规借贷的概率越高,但人格特征对农户获得正规贷款没有显著影响;第二,社会资本越多、人力资本越多,农户获得非正规借贷的可能性越高;第三,农户纯收入越高,社会资本对正规借贷可获性的促进作用越显著,但是收入水平无法调节软信息对非正规借贷的影响。上述结论的启示:第一,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处理技术,将分散的农户交易数据整合,识别农户隐藏或者外显的软信息,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第二,农户要积极培育自身软信息质量,注重个人诚信、道德品质和能力素质的培养;第三,政府应加快促进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有效结合,利用金融联结优势,改变传统信贷交易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