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伤逝》讲述的是涓生和子君俩人的爱情故事。他们都是当时觉醒的知识分子,俩人从积极争取婚姻自主和爱情自由到爱情走向失败,以子君的死和涓生的悔恨宣告结束。究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他们所处的那个沉滞的社会毁去了他们爱情的绿洲;二、他们自身的性格的弱点;三、经济上的困顿。要想得到真正的爱情自由,只有彻底地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儿子和情人》通过母亲葛楚德将她对丈夫的注意力和爱恋转移到两个儿子身上,他们的关系远远超出一般的母子关系。大儿子因得不到完整的爱情而导致人格分裂;她同小儿子保罗的关系密切,并共同承受生活的悲欢,但也最终因得不到真实持久的爱情生活而忧心郁闷。作品很好地依据弗洛伊德学说的人格构成说和恋母情结,艺术真实地再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深刻的社会问题和人格分裂现状。  相似文献   

3.
雷蒙·卡佛笔下的美国年轻人的爱情生活总是蒙上忧伤的色彩,潜伏着破裂的危机.他的故事提示了当代美国人的感情冲突,触及普通人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深层.卡佛运用简洁的语言、通过简朴精练的故事情节,鲜明地向读者展示了当代美国中下层人们爱情生活的真实图景,深刻地揭示了美国比较普遍存在的爱情危机、家庭破裂这个社会问题.缺乏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维系,是导致现代爱情和家庭生活危机的一大根源.  相似文献   

4.
90后高职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是很引人注目的。他们有日益增强的独立倾向,但又因为校园隔离群体的功能而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他们关心时政,参与改革;注重知识吸收,兼有能力培养;注重信息输入,渴望自我实现,尤其是理想多样化,消费理性化,爱情多元化。  相似文献   

5.
默尔索和贾宝玉的相似之处在于对于所处的时代他们都是典型的“局外人”。本文从他们对周围世界和生活的态度,包括对自己的亲人、爱情和婚姻、工作和事业、朋友、宗教信仰以及生命的态度进行了比较。虽然同是局外人,默尔索一开始就以冷漠的“局外人”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而贾宝玉不仅对社会和人生有所怀疑和否定。同时也有行动上的抗争和追寻。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部分新写实小说对男女生命意识的性别差异进行了描述。这可以从男女对待爱情的态度以及他们生命力的韧性程度两个层面来进行探讨,由此我们从中看到了男女对待爱情的迥异和女性生命力的张扬与男性生命力的匮乏。然而这些新写实小说并未将这些差异加以虚构和夸大,而是遵循日常生活或者历史还原的原则,完成其直面生活、直面人生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7.
北村的《张生的婚姻》和《玛卓的爱情》中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反映爱情与现实的矛盾,美丽的爱情成了生命的陷阱,爱情无法拯救生活的平庸,最终只能让生活的平庸来扼杀爱情,爱情失去存在的意义而走向毁灭。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末,人们似乎都把经济实利主义奉为生活的首要法则,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还存在想像的爱情,20世纪90年代的爱情小说从学角度作出了自己的回答。首先,在情感世界呈现多样化发展中,男人已不再是情感特别是爱情世界的绝对主宰,他们的双肩已承载不了爱情之重;其次,爱情与婚姻相离异,使爱情成为可“经营”的东西,女人们有时自以为得计,但总无实实在在的归宿。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对琵琶女只有同情吗?两人间有没有爱情与婚姻?白居易与琵琶女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应该怎样看待他们之间的关系?本文结合二者的生平、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唐代婚姻制度和爱情观等问题.进行较充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9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大学生群体的主力军,在网络环境下长大的他们,对待爱情和婚姻有着和以往大学生不同的态度。他们的恋爱婚姻观不仅决定他们自身婚姻家庭的美满幸福,更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文章通过对“90后”大学生恋爱婚姻观的研究,探讨了对其恋爱婚姻观进行引导教育的对策,以帮助他们树立起健康文明的恋爱婚姻观,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1.
随着计划生育一代陆续进入老年,失独群体的规模在逐渐增大,他们的养老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失独群体是由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社会中的风险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他们在晚年遇到经济和精神双重困难时,国家和社会有责任从完善制度着手,对其进行经济扶助、精神赡养和生活照护,免除他们养老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2.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自始至终散发着浓郁的荒凉与粗犷气息。《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与荒原息息相通,他们把荒原视为乐园,难分难舍,使主人公具有深沉的荒原气质。但荒原远离时代和生活,也使他们的生活和爱情发生变化,在荒原情结的驱使下命运的悲剧便自然发生了。可最终,仍然是荒原的纽带让他们完成了最后的骨肉灵魂结合。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高校学生心理问题及思想教育工作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大学生面对成长、求知、就业等诸多人生问题,存在着许多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诸如学习心理、生活心理、理想问题及爱情等方面问题,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心理保健和思想教育工作,探索其心理变化规律,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4.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著名的浪漫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对恋人忠于自己的爱情和誓言。他们为了爱情,不顾残酷的现实,最后双双殉情。莎士比亚通过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悲剧,把爱情题材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批判了封建道德观念,弘扬了人文主义的理想,表现了主人公追求爱情幸福和个人自由的理念。通过分析探讨我们发现,这一时期的封建制度和人文主义思想萌芽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悲剧产生的一个重点,而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也是悲剧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本着重探讨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的第一部。本认为莫瑞尔夫妇间冲突直接导致了他们的儿子们的爱情的失败,因此有必要了解这对夫妇间的矛盾。本从他们的社会背景入手,接着从语言中,感知方法上,道德观及价值观上分析这对夫妇的矛盾,最后得出结论,这对夫妇的冲突无法弥合,因为他们间存在着根本的对立。  相似文献   

16.
当代的大学生从小生活在一个物质充裕丰富的时代,虽然不再有衣食之忧,但是,他们生活在充满激烈竞争的市场社会里,时时面临严峻的挑战,处处承受巨大的成长和发展压力。升学、就业、住房等生活压力成为他们生存发展和实现社会化的障碍,也使得他们走进"啃老"的困境,因此,"啃老族"的出现是有深层的社会因素的。如何让"啃老族"回归社会,消除"啃老"现象,使"啃老族"变成"养老族",这也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克洛德和希克厉由理想的化身--人性的扭曲--爱情的悲哀--复仇的尴尬的生命过程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出专制的社会是造成他们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克洛德和希克厉由理想的化身——人性的扭曲——爱情的悲哀——复仇的尴尬的生命过程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出专制的社会是造成他们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的主题可划分为表层主题和深层主题。其表层主题是主人公的爱情之歌,但是爱情悲歌;其深层主题是反映了19世纪初西方社会的空虚和人的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近现代文学史上两位著名人物徐志摩与胡适爱情观的比较,特别是通过对他们的爱情诗歌与爱情现实的态度等情况的分析,让人们比较清晰直接地读懂他们的人生情感与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