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公共产品(Public goods)一般是指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通常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公共产品既可以完全由政府或公共部门向社会提供,也可以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提供,尤其是具有更强商业属性的准公共产品。对于一国内部来说,公共产品提供主要是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但跨越国界的全球公共产品则要复杂得多,比如国际贸易和金融规则、地区和世界安全稳定,包括全球公共卫生等,往往都涉及诸多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2.
促进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财政投入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农村义务教育产品的供给主体(一)农村义务教育产品的属性经济学上将社会产品分为了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两大类。公共产品依据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程度不同可以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两大类,按受益范围不同可以分为全国性公共产品和地方性公共商品。从公  相似文献   

3.
公共产品理论和市场化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产品理论最早产生于19世纪80年代的奥地利和意大利。按照公共产品理论,整个社会产品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两大类。公共产品是指政府为维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和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所提供的各种产品和服务,具体划分为纯公共产品(包括政权建设、基础教育、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等行政服务)和准公共产品(包括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等社会公益事业)。  相似文献   

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据公共物品所具有的两个特点,即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可把公共产品与服务分为三个类别: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私人物品。依据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特殊属性,文化产品和服务应属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两类,此类物品应由政府和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机制来提供,其原因是由于存在着“市场失灵”现象。  相似文献   

5.
乡村旅游发展的公共属性、政府责任与财政支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展乡村旅游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渠道,而乡村旅游是一种新型的公共产品.迫切需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迫切需要发挥公共财政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支撑作用.因此,笔者从公共财政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理念出发,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公共属性、政府责任及其对公共财政支持的需求,提出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领域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体育产业化发展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雅明 《企业活力》2005,(10):24-25
<正>产业不同于事业,体育产业也有别于体育事业。事业,是由政府或其他部门出资从事“公共产品”生产的部门,产业,是从事非公共产品生产并形成利润的部门。与许多国家不同的是,我国在体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着一个可以涵盖学校体育、高水平竞技运动、社会体育,以及社区体育、职工体育、老年人体育、妇女体育、全民健身等在内的“体育”,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所管辖的“体育”。而这个体育中包含了公共产品与非公共产品,也就是说其中的一部分到任何时候也不可能改变其公益福利性质,如公共体育设施的兴建;而另一部分则可以用以经营,形成产业,如职业俱乐部。因此,可以认为体育是由产业与事业两个部分组成的。有的国家采取适当政策,以体育产业的  相似文献   

7.
徐晓明  包先建 《价值工程》2012,31(19):62-63
随着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政府的投融资体制产生转变,导致公共产品属性发生了变化,使得公共产品商品化。本文通过分析城市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属性及其投融资体制,分析得出城市基础设施应该回归公共产品本来的属性,相应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应该进行改革,应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导,对应的社会资本应当纳入财政预算,接受财政监督,同时,在复式预算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同性质,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融资进行分类管理。  相似文献   

8.
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服务所具有的公共产品属性、外部效应、自然垄断以及信息不完全特征,使市场有效供给难以实现,具有上述属性的产品都应归入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广义职责之内。但是政府有提供的职责并不意味着必须由政府自己生产亲自供给,这就必然涉及政府与市场的责任边界以及相应的制度安排。市场机制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能够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而政府的优势主要在于拥有合法强制力,能够提供市场所不能提供的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9.
传统理论对社会保障的产品属性定位不准.理论上的不确定直接导致实践中对政府和市场在社会保障领域的角色不能准确把握.使社会保障产品供给不足与过剩并存。本文运用公共产品理论.对社会保障制度等的属性进行定义.进而推出政府及财政部门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范围和责任强度.明确了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责任.指出了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10.
房地产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竞争市场.供给垄断、信息不对称、房地产的外部性及公共物品属性等原因使得市场自身的调节能力难以发挥,需要政府"有形的手"进行宏观调控,以保持房地产行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教育是纯公共产品的理念导致教育由政府垄断供给,而财政不足必然出现教育供求资源配置失衡。为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由于高等教育产品的性质决定着高等教育的投资资源配置方式,因此高等教育教育资源的配置首先必须对高等教育产品属性有一个正确的判断,进而提出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12.
妥善处理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言至关重要.论文通过对北京市的实证分析,研究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进一步提出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改革方式,供给基本思路和供给机制:即"渐进式"的改革方式--在经济属性分析的基础上,调整设施分类和相应供给方式,逐步摆脱路径依赖的"锁定"作用影响;供给基本思路--"责'钱'挂钩,规划先行,统一建设,分类管理";供给机制--根据经济属性将公共服务设施分为纯公共产品、纯私人产品、不计入价格的公共产品、拥挤的公共产品4大类,分类供给.  相似文献   

13.
基本医疗具备公共产品的属性,因而便面临着基本医疗中公共产品由市场的自由调控向政府宏观调控的转换。本文笔者通过分析我国目前基本医疗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最终得出需要明确基本医疗的公共产品属性,以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医疗卫生体制模式,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14.
农业技术产品属性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公共产品理论的角度对农业技术产品属性进行了划分,并用供求理论分析了不同属性农业技术产品的供求状况,明确了政府在不同属性农业技术产品供给中的政策取向。认为政府应规范具有私人属性技术产品的交易市场,并对农户或供给者进行补贴;完善公益性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重点加强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行一村一技术员;鼓励村民创办并加入各种俱乐部组织。  相似文献   

15.
论公立医院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保障公立医院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明确区分开"医疗公共产品"和"医疗私人产品";前者由政府提供,后者由医疗市场提供。提供医疗公共产品的专业化机构一切费用由政府负担;提供医疗私人产品的公立医院在医疗市场上公司化运作,并接受政府严格监管。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种新型产业组织形式。它兼顾了企业和市场的双重优势,不同地区可以通过产业集群的培育和持续发展来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但其在公共产品提供、负外部性、发展不平御性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政府作为制度的提供者,应承担起弥补其不足、推进其发展的重任,而在产业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的作用方式和重点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因各级政府的财政能力极其有限,加之政府失灵现象的频繁发生,导致了农村公共产品在供给过程中出现了效率低下、结构失衡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繁荣、发展和稳定。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公共产品供给主体体系不健全,供给结构缺乏多样化。因此,我国要不断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体系结构,解决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界定北京市公共产品和首都公共产品内涵的前提下,客观地剖析首都公共产品引致北京市公共产品需求的变化.后工业化阶段对高端公共产品需求日趋增加,城区、县区发展不平衡造成公共产品需求多样化,老龄化社会对公共产品提出特殊要求,城市安全变化引致公共产品需求变化.因此,北京市在加速城市化和后工业化社会阶段,必须从社会不同群体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出发,制定有效的公共政策,优化公共产品结构.  相似文献   

19.
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可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石。而现阶段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却存在着供给总量不足、供给结构失调、供给机制有失公平以及供给监督管理体制缺失等不和谐因素。如何消除这些不和谐因素,主要应从转变供给理念,科学界定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职责,政府提供农村公共产品时应尊重广大农民的需求意愿以及重构乡镇政府公共财政运行体制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开放式住区"意味着住区街道、公共空间等面向城市开放,与封闭式住区相比,其内部公共产品的空间属性产生了变化,这也引起居民在物权方面的担忧。从空间权益的角度解读开放式住区的实践途径具有现实意义。"大院"和"小区"是最典型的中国居住区模式,分析认为,它们是政府对城市基层单位的空间发展权让渡,形成了空间权益的内化现象。开放式住区则意味着地方政府对基层空间主导权的回收。在实践途径上,比较了财产权模式与中国模式的区别,提出加强政府对城市空间发展权的主张;并分别针对"新建住区"和"改造住区"讨论了实践中的主要问题和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