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采用出口产品相似性指数(ESI)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分别从高技术产品的出口相似竞争程度和出口竞争比较优势的角度,可以比较研究中韩两国对日本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整体竞争力和高技术九类产品的竞争能力。选取变系数面板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并选取RCA作为被解释变量,发现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R&D研发人员数、高技术总产品出口额和FDI都对于中韩两国对日本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比较优势理论是传统国家贸易理论的基石。但若发展中国家单纯地以自身的成本和资源比较优势来确定自己的贸易结构,就不可避免地跌入“比较利益陷阱”的境地。理性的抉择是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从商品出口额占该国GDP的百分比、出口市场多元化程度、出口商品结构、出口贸易对贸易增长的贡献度等指标体系来看,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发展高科技产业、重视人力资本投资以及竞争环境的形成是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3.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深入调整,贸易分工模式发生变化,同时中国进入产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时期。分析了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的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使用WIOD数据库1995—2011年的国际投入产出表,从供给层面测算中国整体及货物生产业、服务业增加值输出。并基于增加值测算产业显性比较优势。中国自身增加值90%用于国内最终品和中间品的生产,不足10%用于国外生产;各产业自身增加值用于国外最终品生产的比例大于中间品;传统货物生产业优势下降,而高技术货物生产业不具备比较优势;多数服务业具备比较优势,但相对于发达国家竞争力不足。  相似文献   

4.
降低增加值出口贸易的环境成本是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使用增加值出口碳排放强度表征增加值出口贸易的环境成本,首先基于Eora 26数据库,测度了2000—2015年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加值出口的环境成本,然后使用结构分解法和回归分析识别出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加值出口碳排放强度的直接影响因素和内在影响因素。研究显示: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加值出口的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的趋势,且碳排放强度存在国别差异与行业差异;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加值出口碳排放强度的下降主要是由直接碳排放系数的变动引起的;离岸外包程度、国际市场占有率、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投入服务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国内市场规模的扩大可以显著降低中国各行业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加值出口的碳排放强度。最后,本文提出推动重点行业的深度减排、推动企业进行离岸外包、推动制造业投入服务化转型和推动企业进行价值链升级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马静 《企业家天地》2007,(12):237-238
挪威三文鱼的主要亚洲出口市场为日本,然而近年来伴随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进口三文鱼的数量也与日俱增。本文通过对巴拉萨显性比较优势模型的修改,计算了近年来挪威三文鱼在中日两国市场上的RCA指数,并分析了它们的显性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近10年来中国农产品对东亚出口的基本状况进行了简单回顾,利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对影响出口额增长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从整体来看,竞争效果是影响中国农产品对东亚出口增长的首要因素。不同时期竞争效果的作用不尽相同。加入世贸组织后出口额快速增长,农产品竞争力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出口额增长更加依赖于东亚进口需求的增长;出口额增长较慢的时期,竞争效果的推动作用表现突出:出口额减少的时期,增长效果是导致出口额减少的主要原因,但整体竞争效果却起到了抵消作用。此外,市场效果和商品效果对出口额增长贡献较小,纯二阶效果则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使用2021版增加值贸易(TiVA)数据,采用出口增加值分解、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显性比较优势方法测度并比较中国和俄罗斯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特征。研究发现,由于受到欧美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萎缩”、新旧全球价值链交替过渡期以及国内大循环增强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国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下降。俄罗斯依托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形成了以原材料、能源出口为主的贸易模式,处于全球产业链上游,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水平始终处于较高水平,但并不稳定。中俄之间初级产业和制造业存在一定的互补性,服务业互补性相对较弱。俄乌冲突促使俄罗斯“战略东转”的全球战略布局不断推进,全球价值链“萎缩”“重叠”“断链”迫使中国亟须寻求新的合作伙伴重塑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俄开展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产业合作前景广阔。传统能源产业可构建生产商或采购商驱动的价值链合作模式,中低技术制造业可采用产业转移模式进行合作,中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应采用协同发展现代服务业,共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融合的价值链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8.
运用LMDI因素分解方法分析出口贸易的规模变化、结构变化与国内增加值率变化对中国出口贸易增加值的影响。得到的结论是:中国的出口贸易国内增加值呈现明显增长现象,出口规模扩大是推动中国出口行业增加值增长的最重要因素,而中国出口贸易结构与增加值率变动均产生了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9.
结合全球价值链中的上游度指数以及基于国内增加值核算下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利用最新版本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从服务贸易整体、服务大类、细分服务部门三维度深入分析我国2000~2014年服务贸易出口的国际分工地位与竞争能力。研究结果表明:(1)在上游度指数层面,我国整体服务贸易出口具有向全球价值链上游环节攀升的趋势,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及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指数值更大;(2)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层面,我国整体服务贸易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偏弱,其中生活性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强而生产性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较弱,资本密集型以及公益服务型两类服务业具有微弱的竞争优势,而劳动密集型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则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金砖国家"全球价值链长度的测算与分解,从垂直生产结构视角探讨了2000~2014年"金砖国家" 56个行业相关产品生产所需阶段数目的变迁。继而,基于贸易增加值核算框架,借鉴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与国内增加值出口的国际比较,探讨了"金砖国家" 56个行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现状与国际地位差异。借助贸易互补性指数测算以明确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的贸易互补性强弱。研究表明:中国全球价值链长度与增加值出口规模均居"金砖国家"之首,"金砖国家"共有19个行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较为接近,但对于多数行业而言,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存有一定差异。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互补性较强,合作空间极为广阔。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农业生产在经济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出口农产品作为农业经济中尤为重要的部分,它的竞争力强弱不仅深深影响着安徽省农业产值,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同样明显。在现阶段,利用安徽省农业的比较优势,提高安徽省出口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对扩大安徽出口农产品国际市场份额、提升安徽省农民收入以及对促进安徽省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章运用统计方法对所掌握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计算出安徽省农产品出口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贸易竞争力指数(TC),并与我国一些省份进行对比,得出安徽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与一些农业强省的差距。针对现今安徽省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对提升安徽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现有的国际贸易理论,大体可以归为两类:基于要素分析的比较优势理论和基于竞争力分析的竞争优势理论,两者从不同的视角解释国际贸易实践。在服务贸易领域里,理论界对两者的解释力存在不同意见,为检验两种理论,笔者以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实践为样本,根据的主要服务行业贸易差额,投入产出表计算所得的最初投入结构,以及产业组织结构,运用回归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进行了计量分析。经分析,对于解释中国这样一个处于制度转轨时期的国家,集产业组织结构等因素分析于一体的竞争优势理论,对服务贸易有更强的解释力。为此,提出了建立于竞争优势理论基础之上的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建筑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测度与国际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建筑服务的进出口数据,通过构造"10国经济体模型"计算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等贸易竞争力指标,对中国建筑服务贸易竞争力状况进行了国际比较,结果表明中国建筑服务贸易已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且整体呈不断上升趋势。针对中国建筑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进一步提升中国建筑服务贸易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能力是基于区域要素的比较优势的集成,绿色食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多来自于有利的资源环境、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产业组织结构和产业政策导向等因素。本文在对现有研究文献系统分析基础上,构建了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利用产业经济学等相关理论,结合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条件、自然资源、产业需求等情况对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绿色食品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路径与方向。  相似文献   

15.
该文在对现有研究文献系统分析基础上,从产业发展的潜力、投入、产出以及环境支持等方面构建了区域绿色食品产业竞争优势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以截面数据为基础的因子分析评价模型,综合评价31个省市区域绿色食品产业竞争优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区域绿色食品产业竞争优势的空间演化规律与特征,从而为政府制定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战略和产业空间布局调整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偏离份额法,分析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在两个连续研究期内竞争力变化,对江浙沪产业竞争力还分基于区域和基于全国两种情况分析。文章发现长三角地区制造业总体竞争力绝对优势明显,相对优势正在下降;江苏优势正在上升,上海、浙江优势下降;分行业分析后发现长三角地区优势产业优势加强。  相似文献   

17.
江苏沿海地区产业同构测度与产业协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沿海地区三次产业严重趋同,部分制造业存在产业同构,其中尤以南通和盐城两市较为明显。究其原因,主要缘于地区资源差异、比较优势和制度因素。江苏沿海地区应错位发展其优势产业,创新产业合作发展机制,平衡各方利益关系,以区域战略联盟延长产业链,提升区域产业技术水平,推进江苏沿海地区产业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特色竟争战略立足于培育和提升区域特色产业,其内在要求是以特色形成低价格优势,差异化优势,以各具特色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以产品低成本为取向的比较优势和以产品差异化为取向的竟争优势共同构成特色竟争的理论支撑。两者是统一、互补的。因为差异化优势与低成本优势是同一问题———竟争力的两个侧面。决定竟争优势的因素也是创造比较优势的重要条件。比较优势理论和竟争优势理论分别适用于解读要素禀赋不同地区和相同地区间的分工与贸易。  相似文献   

19.
我国柑橘产业迅猛发展,目前种植面积、产量分别位居世界第1位和第3位。本文对比分析了中关两国柑橘的进出口贸易状况,运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以及贸易竞争力指数对中关两国柑橘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结合迈克尔·波特的产业竞争理论剖析了中美两国柑橘国际竞争力差距的形成原因,并提出提升我国柑橘国际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技术的运用改变了生产的要素投入,按照传统的单纯建立在资源禀赋优势基础上的比较优势理论,出口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难以带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只有将技术和劳动力相结合,建立在技术基础上的比较优势,才是真正具有竞争力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