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我国粮食主产区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能力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通过产量比较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对我国十三个粮食主产区在2009-2010年间的五大粮食作物,即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薯类进行比较优势分析,最后得出我国的稻谷优势主产区是湖南、江西、湖北、江苏、四川、安徽六省;小麦主产区域主要是河南、山东、河北、江苏、安徽五省;玉米主产区域是吉林、辽宁、山东、内蒙古、河北、河南和黑龙江七省;大豆主产区域是黑龙江、内蒙古、安徽、吉林四省;薯类作物主产区是四川和内蒙古.  相似文献   

2.
一、我国化肥施用总量与结构(一)我国化肥施用的总量与结构变化。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肥料技术的逐步推广应用,农业施肥总量和施肥水平出现了不断提高的趋势,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活动。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全国总的化肥施用量已由1985年的1775·8万吨,增加到2004年的4836·7万吨(折纯),科学施肥面积达到7亿亩左右。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化肥施用总量最高的国家,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30%。从我国的农业发展趋势和农民用肥方法看,全国总的化肥施用量还没有达到最高峰,仍将进一步增加。从施用品种看,随着施肥水平一定程度的提高,近些…  相似文献   

3.
从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空间资源和海洋旅游资源四个方面构建海洋资源开发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基于熵权的模糊相对隶属度模型对我国海洋资源开发进行综合测度。在此基础上,引入VAR模型探究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及其关系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2001—2014年,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综合指数呈整体明显上升趋势。广东、山东两省海洋资源开发综合指数水平最高;浙江、福建、辽宁海洋资源开发综合指数较高;天津、海南、江苏、河北海洋资源开发综合指数较低;上海、广西海洋资源开发综合指数水平低。(2)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相关性,海洋经济增长对海洋资源开发的响应趋势存在明显差异,天津、辽宁、浙江、山东、广西和海南属于波动型响应,河北、上海、江苏、福建、广东属于平滑型响应。(3)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经济增长关系的总体空间分布,以山东、广东响应低值中心为两极,响应程度向南北方向递增,两者关系与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致性,表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4)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经济增长关系的不同类型在空间上呈部分连片集中,各类型交替不连续分布的特征,广东、山东、福建和天津脉冲响应程度介于0.001~0.041之间,属于弱响应;河北、辽宁、浙江脉冲响应程度介于0.042~0.075之间,属于较弱响应;上海、江苏脉冲响应程度介于0.076~0.150之间,属于较强响应;广西、海南脉冲响应程度介于0.151~0.340之间,属于强响应。  相似文献   

4.
基于投入视角的我国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脱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者基于投入视角,测算分析发现,1993年~2008年我国农业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分别年均增长4.08%和2.38%;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灌溉、翻耕所导致碳排放年均递增3.45%、4.65%、20%、77%、22%、38%,且区域差异特征7.4.1.0.明显。测算分析表明,1994年~2008年我国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呈现弱脱钩、扩张连接和扩张负脱钩,以扩张连接和扩张负脱钩为主。从主要农业省区的脱钩弹性来看,江苏、湖北、湖南等3省以强脱钩、弱脱钩、扩张连接为主;山东、广西等2省以强脱钩、弱脱钩为主;黑龙江、河南、河北、安徽、广东、四川等6省多种弹性特征并存。  相似文献   

5.
以黑龙江省粮食主产区"两大平原"为研究区,运用双重差分(DID)模型和多元回归方法实证研究土地流转对玉米和水稻土地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及原因。结果表明:1研究区农户土地流转能显著提高玉米的土地生产率,但会显著降低水稻的土地生产率。2土地流转通过改变农户经营的土地生产要素进而改变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从而影响土地生产率。土地流转后化肥投入的增加是玉米土地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原因;土地流转后经营规模和集中连片程度增加的同时,化肥和灌溉投入减少是水稻土地生产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2006—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全国—省份—陆海三层架构的一般均衡模型,测算了沿海11个省份内部以及省际因海陆生产要素配置扭曲而造成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损失程度,并分析了其演化趋势。结果表明:(1)2019年我国整体海陆间生产要素配置扭曲导致TFP损失了2.68%。与陆地经济相比,各省份在海洋经济上的要素投入仍然不足,尤其是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福建等地区有高达40%以上的投入缺口。(2)省际海洋生产要素配置扭曲导致TFP损失高达6.18%,远高于同期陆地生产要素的错配,且存在逐年加重的趋势。(3)从各省份的海洋生产要素投入来看,劳动要素中辽宁、广西、海南投入过度,上海、江苏、福建等地的投入均不足;资本要素中天津、辽宁存在一半以上过剩,而上海、江苏、浙江由于自身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其现有资本投入处于相对短缺状态。各省份应进一步提高海洋部门生产要素投入,以促进陆地和海洋的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的陆海统筹。  相似文献   

7.
正我国化肥用量呈现五分天下局面,即蔬菜、稻谷、小麦、玉米和其余经济作物各占约20%,其中蔬菜用量最大,基本在23%上下。资料显示,2013年中国化肥施用总量达到5912万吨。专家指出,中国化肥无论是总量还是单位面积施用量在世界上都居首位,但由于农民使用不当,利用率只有30%,大部分流失掉了,还污染了土地和环境。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金书秦博士表示,工业污染和农业污染的一个本质区别在于,工  相似文献   

8.
立足食物种类和食物营养双视角审视区域食物供需平衡是践行大食物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尝试。文章采用食物种类核算方法和食物营养转化模型测算了沿海地区11省份8类食物和3种营养成分的生产量和消费量,在此基础上探究食物种类和食物营养的供需平衡状况,并融合对比2种视角差异,进一步探索沿海地区食物供给和需求结构调整的路径。研究发现:(1)生产方面,沿海各省份均有生产量较大的食物种类,山东、江苏和河北营养生产量较大,福建、海南、天津和上海营养生产量较小。(2)消费方面,广东、山东、江苏、河北和浙江的食物种类消费和营养消费量均较大,人口是带动食物消费量的第一大因素。(3)种类供需平衡上,沿海地区蔬果和水产品产量充足,食用油则严重不足;山东、河北和辽宁在多种食物上有大量盈余,广东则大量缺额。营养供需平衡上,沿海地区蛋白质供需状况好于热量和脂肪,但总体来看,营养自给能力并不乐观且叠加营养不平衡问题;营养盈余主要集中在山东和江苏,缺额主要集中在广东。(4)沿海地区要在供给端遵循“固强补弱”和需求端“提倡健康饮食与减少食物浪费相结合”的原则来调整食物供需结构。  相似文献   

9.
构建了一个将小波神经网络与Bootstrap抽样相结合的价格风险评估模型。采用国际通用的VaR(在险价值)风险指标评估了国内小麦、水稻、玉米、大豆和棉花5种主要大宗农产品现货价格的风险水平,仿真研究了以上大宗农产品价格下跌风险和价格上涨风险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按价格风险水平由高到低对5种主要大宗农产品进行排序依次为棉花、大豆、玉米、小麦和水稻;从风险均值来看,我国大宗农产品价格特别是粮食价格的风险处于较低水平;从风险的经验分布来看,除大豆外,其他大宗农产品(特别是小麦、水稻和玉米)的涨价风险高于跌价风险;5种农产品的价格均存在偏度风险和峰度风险。  相似文献   

10.
一、河北省玉米种植基本情况 河北是中国生产玉米的大省之一。全省玉米常年播种面积在3300万亩左右,约占农作物种植总面积的25%,在四大粮食作物中仅次于小麦,居第二位。就全国而言,河北省的玉米产量排名位置比较靠前。1999年玉米总产量为1088万吨,居全国第四位;2000年玉米总产量为994.48万吨,占令国总产量的9.3%,居全国第三位。玉米单产325公斤/亩。2000年河北省玉米产值为1118637万元,其中优质品产值为990655万元,优质品率达到88.6%。随着农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玉米的商品  相似文献   

11.
京津冀地区粮食产量变化及其作物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京津冀地区及所辖的162个县域的粮食产量数据和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数据,综合运用重心迁移模型和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模型揭示1990—2010年间粮食产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主导因素。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粮食产量增加了521.09万t,玉米和小麦的增产效应明显。2粮食产量重心与粮食播种面积重心呈现"南进西移"的态势,粮食单产对粮食产量的正向促进作用显著。小麦单产的正向效应最显著,玉米次之,大豆和其他作物的单产效应较低;玉米播种面积的正向效应最显著,其他作物播种面积的负向效应明显。玉米播种面积的显著扩大与小麦单产、玉米单产的快速提升是研究期内京津冀地区粮食总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3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的播种面积与单产效应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小麦播种面积和小麦单产的协同增长使冀中南平原区的小麦生产优势凸显;玉米播种面积和玉米单产的显著增长使海河冲积平原区和太行山山前平原区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2.
王芳 《新经济》2014,(20):3-4
文章整理分析了我国大陆地区31个省、市、自治区自2004年至2012年的废水排放量及经济、人口等宏观数据,发现全国废水排放总量及其人均量持续上升,但单位GDP的排污强度则显著减少。比较而言,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是废水排放总量最高的地区,而上海、广东、江苏及浙江则为人均排污量最高的省份,单位GDP废水排放量最高的地区依次为广西、宁夏、重庆、海南、湖北及广东等省份。综合废水的排放总量、人均量及排污强度来看,广东是水污染最为严重的省份。  相似文献   

13.
基于我国农地利用方式变化的碳效应特征与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波  张俊飚 《经济地理》2012,32(7):135-140
农地利用变化既是重要的碳源,同时也是最主要的碳汇。碳效应测算分析表明,1993—2008年我国农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强度年均分别增长4.08%、2.38%;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灌溉、翻耕等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年均分别递增3.45%、4.65%、7.20%、4.77%、1.22%、0.38%。2000—2008年林地碳汇量增长3.19%,而草地碳汇则呈现微弱的递减态势。农地利用方式变化的碳效应来看,2001—2008年我国因生态退耕产生碳汇年均递减45.16%,由于建设占用所引发碳排量年均递增2.23%。农地利用变化的碳效应区域差异,生态退耕碳汇效应最大是河北,最小的是黑龙江;因建设占用耕地导致碳排放效应最为显著的是江苏,最小为西藏。  相似文献   

14.
黄玛兰  李晓云 《经济地理》2019,39(6):172-182
文章采用1981—2015年的省域面板数据,在分析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变动趋势的基础上,利用线性混合模型探究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与1981年相比,2015年中国省域粮食作物、棉花种植比例整体呈下降趋势;蔬菜、油料种植比例整体呈增长趋势;大豆种植比例在大多数省份呈下降趋势,少数省份呈上升趋势;在粮食作物内部,小麦种植比例整体呈下降趋势,玉米则呈增长趋势,水稻种植比例在部分省份呈下降趋势。②农业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省际差异性。农业劳动力转移会促进大宗粮食作物种植比例的增加,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发达地区及大型农产品集散区的经济作物(蔬菜)种植比例增加。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有利于促进经济作物种植比例的增加,尤其是蔬菜种植比例,但不利于传统粮棉作物种植比例的增加,尤其是棉花种植比例。③除此之外,工业化水平、农业机械化率、人均耕地面积、农业补贴、化肥、灾害率均对作物种植比例的形成及变动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农民对农业生产的资源配置、作物结构以及投入结构进行调整,以优化生产成本,这将进一步影响相关粮食作物的产出。应用C—D生产函数的扩展形式,分析农业生产资料各投入要素变化,对粮食作物产出的影响程度。化肥施用量和农业劳动力数是影响粮食产出的两个主要因素,进而提出了推广科学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加大国家对农业基础建设和科研开发与推广的投资力度等保障措施,来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稳步增长。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农业地理学者对一个地区农作物的分布较为关注。作物的分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农业土地利用的状况。我国土地广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作物种类繁多。一个地区农作物的分布,往往不是单一的,以粮食作物来说,有水稻、小麦、玉米、高粱、谷子、薯类、大豆和其他杂粮等等。由于我国有适应多种作物生长的自然条件,粮食作物又有适应性广的特点,因此,各类粮食作物在地区分布上是不一致  相似文献   

17.
树立大食物观,统筹陆海食物资源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中国沿海地区食物产能水平。文章利用食物营养转化模型分析了1990—2019年中国沿海地区的陆海食物营养(热量、蛋白质和脂肪)产能时空格局,利用耦合协调性模型剖析了陆海两大食物系统产能的耦合协调性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及沿海地区的食物产能均在提升,营养产量增速为脂肪>蛋白质>热量,但沿海地区食物产能贡献度呈下降趋势,且存在被长期低估的情况。(2)陆域和海域食物营养产能空间差异明显,陆域产能主要集中在山东、江苏和河北3省,而海域产能主要集中在山东、福建、浙江和广东4省,江苏、河北、浙江和福建4省的陆海产能空间错位较大;时间维度上,陆域食物营养产量变化以增长型为主,海域以两阶段增长型为主,且海域食物营养产量占陆域比重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3)陆海两大食物系统产能的耦合协调值不断升高,而在食物产能类型演变上,1990—2000年,沿海多数省份属于陆海同增型;2000—2010年,陆海同增型省份减少,其他3种类型省份增多,2010—2019年,食物热量和蛋白质陆海同增型省份增多,脂肪陆海同减型和海增陆减型省份增多。  相似文献   

18.
美国农业部1993年6月发布对1993—1994年度农业生产形势的预测。据预测,同上年度相比,该年度小麦和棉花产量将上升,1993年年末储存分别增加了21%和32%,玉米、大豆、水稻产量将下降。大豆、水稻1993年年末储存减少,玉米未变,牛肉产量将略有下降,猪肉、肉鸡、火鸡、鸡蛋产量均略有上升。  相似文献   

19.
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   总被引:163,自引:0,他引:163  
制造业是集群特征最为明显的产业。本文利用Ellision和Glaeser建立的产业地理集中指数和自定义的五省市集中度对中国20个制造行业1993、1997、2002、2003年的集聚程度进行了精确测定。结果表明,1993—1997年集聚程度有所下降,1997—2002—2003年集聚程度呈增长趋势。集聚程度的提高是主要的变动方向和发展趋势。集聚程度由高到低的行业分布依次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地域分布极不平衡,江苏、广东、山东、浙江、上海五省市集中度很高,西部边远地区则远远落后,两极分化严重。总体上看,制造业的集聚程度与工业增长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以北京农田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对2004~2012年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汇及释氧功能的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农田生态系统氧气释放量总体呈现逐年增加趋势,以2008年最高,年平均氧气释放量为270.9万吨,农田生态系统中粮食作物的年均氧气释放量所占比例最高为80.1%,在粮食作物中玉米的氧气释放量所占比例最高为69.3%,单位耕地面积的氧气释放量平均为12.89 t·hm-2·a-1,总体呈逐年增加趋势;北京农田生态系统碳蓄积量总体也呈增加趋势,年递增幅度为2.8%,年平均碳蓄积量为105.82万吨,其中粮食作物的碳蓄积比例增加较为显著,且粮食作物年均碳蓄积量所占比例最大为80.4%,在粮食作物中玉米的碳蓄积比例最大为68.5%,单位耕地面积年均碳蓄积量为5.03 t·hm-2,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年递增8.3%。北京市农田生态系统的固碳、释氧的气体调节作用的生态功能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