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蕴藏着丰饶经济资源的南海不仅引来了周边国家的抢夺,而且招徕了美国、俄罗斯和日本等国家猎取的目光。南海主权博弈实质是经济资源的博弈,南海归属的纠纷已经不再是地缘政治和区域经济问题,而是国际化的问题。因此,解决南海海疆争端,中国必须修正原有的被动应对策略,通过在不同国家之间采取合纵连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和"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等策略谋取自己能够驾驭南海主权的有利地位。  相似文献   

2.
"南海争端"指的是南海周边的国家在南海各岛礁沙滩的归属及海域划分问题上存在的分歧与争端。日本是南海争端的重要角色,其处于政治、经济、安全的实质利益考量,利用东盟对中国崛起的担忧以及区域外大国竞相介入南海争端的时机,在美日同盟的基础之上,为制衡中国,追求海洋强国梦介入南海争端。对此,中国一方面要坚决反对日本的介入,另一方面也要采用多种手段有效控制南海形势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冷战后,日本的战略重心逐渐向东南亚转移,不断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渗透。近年来,随着中日两国在地区主导权和钓鱼岛问题上的争端日渐加剧以及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日本就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介入南海争端,企图以此来牵制中国和配合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由此来看,探讨日本介入南海争端的原因、制约因素以及未来走向问题,对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妥善解决南海问题具有颇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南海问题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南海岛礁归属与海域划分上,南海问题也被认为最容易已发冲突的矛盾聚集点之一,它对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南海争端也开始国际化。在这种背景下,更应该关注我国在南海的合法权益,国家的安全和利益。本文从南海地区的战略态势;南海问题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影响;我国应如何应对南海问题,提出关于南海问题对我国国家安全利益影响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和平崛起已经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但阻碍中国和平崛起的风险也日益凸现:台海问题已成为中国和平崛起中的最大风险;中日关系是中国和平崛起和国家安全的潜在威胁;“东突”恐怖势力对我国和平崛起构成了内在的安全风险;对南沙群岛主权的争端,已经日益成为影响我国周边海域安全的风险。增强综合国力是解决安全风险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美国打着"航行自由"的旗号在我国南海管辖海域屡次展开"航行自由行动",既是维护其在南海地区巨大利益的需要,也是借此打压中国崛起的重要手段。随着美国"南海航行自由"的强化,我们必须深入剖析美国强化"南海航行自由"的实质,并运用国际法,从历史、政治、法律上重申中国立场,维护我国在南海的主权以及主权权利。  相似文献   

7.
南海主权争端稍稍平息,日本又执意出台钓鱼岛"国有化"政策,刺激中国的神经,东亚国际关系持续紧张,美国高层频繁穿梭于此,其"重返亚太"战略受到进一步关注。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特征从奥巴马宣称美国是太平洋国家开始,美国即全力加大亚太投入,多向推进"重返亚太"战略。(一)美国"重返亚太"希望分享亚洲经济崛起成果,保持战略优势地位美国战略东移,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美国国内经济复苏疲软,而新兴亚太经济体成为引领世界走出危机的希望,美国试图搭上亚太经济增长的快车,维持全球战略领先。于是,警惕被排除在亚洲一体化之外的美国在2009年11月宣布将加入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之所以选择  相似文献   

8.
随着南海问题日趋复杂化和国际化,视南海地区为“海上生命线”的日本逐渐从不介入南海问题到积极插手南海事务.南海问题本是中国的内政问题,日本插手南海问题是粗暴干涉中国内政,对于中日两国的关系会带来一系列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南沙群岛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复杂的历史变迁、激烈的资源争夺、海上航路的维护、长期无法落实治权等原因,造成南海问题不断升级,进而出现国际化趋势。中国的对策在于,在强调"主权在华"的同时,必须加强国防建设、双边谈判及与相关国家的经济联系与合作,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  相似文献   

10.
原材料案败诉的余波未平,紧随其后的稀土案再次将国家资源主权及能源安全与自由贸易体制下资源出口义务间的冲突推到风口浪尖。本文通过对稀土案讼争主要法律问题的分析,认为在这场攻守博弈中,卸除贸易保护措施"外套"的中国重要资源产业,需要借贸易自由化契机,完善和规范国内配套法律,激发自身免疫力的建立;同时,也基于中国在资源争端案件中的主张,推进WTO规则在资源贸易上的改进,形成双赢与共进。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借鉴于西方,且受TRIPs协议的高度制约,其主要矛盾实质上是立法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的矛盾;其中,如何落实本土化,又居于该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从此主要矛盾出发,为谋求知识产权法的本土化革新,一条具有可行性的路径选择是:适度保护的知识产权法,与强化规制的相关竞争法实现系统的结合。该构想富含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日益突出,应将其纳入监管范围。国外发达国家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制度已相当完善,而我国目前尚未建立。急需对《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进行修改,明确将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作为立法宗旨和银监会的监管职责加以规定,建立由专门监管机构查处银行消费者权益受损制度和纠纷调处制度,切实保护银行消费者的权益。  相似文献   

13.
股份收买请求权最初是美国公司法上的一项制度,后被日本、韩国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引入.作为现代公司法上股东权利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在2005年修订公司法时同样引入了该制度.通过分析该制度在我国引入的必要性与不确定因素,提出该制度在我国公司法中的重要意义以及价值实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  相似文献   

14.
中美第一阶段协议通过条约的方式明确中美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通过制度化的设计使两国重回沟通对话的轨道。协议第七章所设立的“双边评估和争端解决安排”成为中美双方充分履行协议的制度保障。它通过对适用范围和机构设置与协议履行的高度绑定,使协议项下的遵约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在本质上实现了混同。协议项下的争端解决程序具有封闭性、逐级性和快速性的特点,服务于协议充分、及时的履行。对比中美与其他国家签署的FTA,第一阶段协议争端解决机制的上述特点主要表现为:最大限度地避免第三方机构对协议相关争端作出有法律拘束力的裁判;最大限度地赋予中美双方对于评估争议和采取行动的自由裁量权。结合中美贸易战的历程和第一阶段协议的谈判背景来看,第一阶段协议争端解决机制是中美贸易战过程中双方博弈模式的在法律上的延续。决定一部“自主履行”协议命运的主要变量是缔约方对己方利益诉求的判断,以及缔约各方的实力较量。第一阶段协议生效以来,中美之间摩擦依然不断,而新冠疫情为双方履约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但从目前为止的中美双方有关行动与表态来看,中美双方仍然认为继续履行协议的获益大于停止履行协议的获益。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迅速成为全球首要的反倾销目标国家,中国制定实施反倾销法具有遏制国外对华滥用反倾销措施的动机。文章利用负二项模型和泊松模型对1995—2008年20个国家(地区)对华反倾销调查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发现中国对进口产品实施反倾销以及主动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挑战他国对华反倾销行为并未对国外对华反倾销产生明显的遏制作用。要改变中国在全球反倾销博弈中的不利处境,一要积极推动WTO反倾销制度改革,防止进口国滥用反倾销措施;二要增强对外反倾销的针对性;三要提升主动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处理反倾销争议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纠纷在数量和类型上呈上升趋势。如何结合乡土中国的国情更好地疏导和解决纠纷,建立起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难点和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7.
WTO新一轮农业谈判与中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国际上,农业保护被普遍采用,且由来已久。各国间的利益冲突使乌拉圭回合农业谈判的成果《农业协议》存在严重缺陷,因此需要进行新一轮的农业谈判。WTO各成员对“主席提案”反应激烈,以美国为首、以主张农业贸易自由化的国家和以欧盟为首、倾向于农业保护的国家,无论在市场准入、非贸易关注还是在国内支持、出口补贴等领域,都存在严重分歧中国首次以WTO正式成员身份参加农业谈判,应该坚持公平竞争的原则,要求改善市场准入条件,给发展中国家新成员以特殊差别待遇.中国应该成为新一轮农业谈判的推动者。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经济发展也与世界紧密相关。一方面,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经济发展的场景,当然世界作用于中国经济不只是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一面;另一方面,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有着共同的律动,又有自己特色,独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使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19.
日前,电信三大运营商与腾讯的"微信收费之争"掀起了网络经济的垄断浪潮。在网络经济的时代下,瓶颈垄断经济越来越多,我国《反垄断法》应该对这种瓶颈垄断行为作出相应的规定,规范优势企业的市场行为。将以微信收费的争端为线索,引出瓶颈垄断的概念,浅析我国垄断法对瓶颈垄断的规制,突出瓶颈垄断行为应受规制的必要性,并提出瓶颈垄断反垄断法规制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进口押汇与信托收据产生于英美国家的商业习惯和银行信用证实务,主要解决信用证贸易融资问题,早已获得英美国家相关的立法与判例的支持。我国各商业银行在信用证业务中也相继借鉴开设了该项业务。但目前我国没有关于进口押汇与信托收据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完整的司法解释,最高法院也未公布过指导性的判例。随着银行信用证业务的进一步发展,进口押汇与信托收据中存在的法律风险日益凸现。文章从法律角度对进口押汇与信托收据业务中存在的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