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采取回归分析的方法,将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置入双对数模型 ,根据重庆市1997年至2013年的统计数据,其中包括财政支出结构中的经济建设支出,农业支出,科教文卫支出,以及行政管理支出,对重庆市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进行计量分析。根据所得结果为重庆市的经济发展提出相适应的财政政策建议,加强重庆市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推动重庆市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分税制改革对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变化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可  温海滢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3):140-143
文章采用非参数检验和数据结构突变检验的方法,对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变量在分税制改革前后十年的平均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认为分税制改革后地方财政基本建设支出结构与改革之前没有显著的差异,而支农支出和科教文卫支出的结构分布则具有明显的差异,其结构的整体水平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我国从1994年开始实行的分税制改革增强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但却使地方政府承担了更多的支出责任。虽然分税制改革增强了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的财力,增加了民生支出,使得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功能不断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民族地区仍然存在财力不足、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划分不合理、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本文认为应转变政府和财政职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范围,进一步明确各级财政支出职责;建立转移支付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  相似文献   

4.
蔡玮 《特区经济》2015,(1):80-83
沿用Devarajan et al(1996)对公共支出结构的分析框架,本文对成都市财政支出2000-2012的数据进行了归类整理,并分析了各个支出类别和成都市短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成都市财政支出总水平与短期经济增长负相关;2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支出、政府性基金支出与短期经济正相关,行政管理支出与短期经济增长负相关。该结论对成都市政府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杨  闫石 《中国经贸》2010,(18):123-124
本文使用中国31个省1995—2007年的面板数据,对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的结构与地方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增加生产性支出会在短时期内对经济造成一定的刺激,促进经济的增长,然而从长期来看却会对经济造成一定的抑制。非生产性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恰恰相反,这部分支出在短期会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但在长期其影响是积极的。结果反映出我国地方政府在财政支出的分配方面,更偏好对生产性支出的投入,而这却是以牺牲非生产性支出为代价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财政支出结构对生产要素效率影响的经济计量模型,对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进行了经验研究。得出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不同类型的公共支出项目,对经济总体规模、资本要素产出和劳动要素的产出效率的影响分别不同。因此在现阶段有必要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增长的潜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增长。  相似文献   

7.
我国社会保障财政支出规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最优比例进行估算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学术界已对财政支出及支出结构的最优比例进行过不少探索,文章以巴罗的内生增长理论为基础,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对目前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最优比重进行了估算,并与我国当前实际的支出规模相比较,最后得出我国当前社会保障财政支出规模还没有达到最优,应该合理地增加社会保障财政支出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政府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影响,是经济增长理论和宏观公共财政理论研究的重点,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本文在一个资本积累与创新相互作用的框架下内生化劳动力供给,假设政府通过征收平滑的收入税为公共支出融资,并且将政府公共支出区分为资本性支出和研发性支出,从而考察了税收和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当政府通过征收收入税为生产性公共支出融资时,收入税税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一个倒U形的关系,从而回到了Barro(1990)的结论,尽管本文强调的政府财政政策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机制与Barro(1990)差别较大;在基准经济(benchmark economy)的参数环境下,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一个倒U型关系,从而经济中存在一个最优的财政支出结构。  相似文献   

9.
一、文献综述 中国经济的增长与市场化、资本、劳动、对外开放程度有关,但政府在其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除政策因素外政府的公共支出总量和结构都可能影响到经济增长。分税制改革对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各级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进行划分,同时建立了以相对经济绩效为主的政治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及其相关数据分析了日本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模型中引入了财政分权水平、地区收入自主水平、地区相对富裕度、国库支出金与全部财政支出的比值等因素作为重要的解释变量,通过相关系数的计算、拟合误差对比检验,来探究它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财政支出分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而地区收入自主水平以及国库支出金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值则阻碍了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11.
转型期的政治激励、财政分权与地方官员经济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一个框架内考虑了政治激励与财政分权,考察了转型期我国地方官员的经济行为.中央强调经济增长与财政收入增加的考核导向,使得地方财政支出过度偏向基础设施建设而公共品支出不足,同时抑制了其中的官员私人消费支出.在资本不可流动但多期情形下,地方官员通过降低税率和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来积累资本.在资本可流动情形下,地方官员为了吸引资本.有额外的激励降低征税力度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资本可流动情形下,地区初始发展水平差距意味着地区吸引资本能力的差异,这可能导致地区发展差距比资本不可流动情形下更大.由于资本有更好的流动性,地方倾向干将财政压力施加到劳动所得上,从而导致初次收入分配中劳动所得份额偏低.  相似文献   

12.
张凯强  台航 《南方经济》2018,37(7):75-95
文章基于我国1998-2006年的县级面板数据,分析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波动的影响机制。理论分析表明,我国地方政府偏好生产性支出的特点,将提高经济增长波动率;实证结果有力地论证了上述结论,即生产性公共支出占比提高10%,经济增长波动率将增加0.42%。稳健性分析发现中西部县级地区较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波动率更大。此外,我国生产性支出偏好对经济增长波动率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顺周期特征,在繁荣时期,经济增长波动率的增加幅度将超过0.8%。文章的结论可为推进和完善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陈轶丽 《科技和产业》2014,14(12):184-188
近年来"营改增"等税制改革使地方收入体系的重构迫在眉睫。目前的地方收入体系存在着中央与地方政府间收入划分不合理、政府间转移支付有待完善、省以下地方收入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重构地方收入体系要基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公权与公民三方面的关系,既要关注过渡期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性,又要明确改革的长远目标是要重构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相匹配的地方收入体系。  相似文献   

14.
财政分权作为调控央地资源的重要手段,对地方绿色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首先通过构建环境污染综合指数计算绿色GDP,再构建系统GM M模型,运用2007—2017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实证分析财政分权与绿色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财政分权对绿色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东部地区的财政分权对刺激绿色经济增长的效果要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为实现全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应持续推进财政分权改革,因地制宜地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政府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如何,学术界目前还没有一致性的结论。本文通过对广东省1978~2007年的财政支出与GDP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认为广东省GDP和财政支出总量之间有着正向的关系,并且它们之间有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经济增长是财政支出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不是相反。  相似文献   

16.
本文构建包含税收结构和政府支出的内生增长理论模型,运用我国1998-2017年31个省市自治区数据,通过固定效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税收结构与在预算平衡下政府支出对长期经济增长影响,并详细分析了东中西部地区间的差异。主要结论有:1.将增值税纳入理论模型之中,研究发现,税收对长期经济增长没有影响,政府支出用于提供公共技术品时会有长期增长效应。2.在满足预算约束平衡时,虽然税收对长期经济增长没有影响,但税制结构具有配置效应。3.不同税种对东中西三个区域具有差异性,需要通过制定合理的税制结构政策来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The paper uses a non-scale growth model to examine the behavior of a small open economy to varying degrees of foreign aid fungibility. Shifting government resources to public consumption while allocating the aid to either type of public expenditure or as a pure transfer changes the productivity of the private factors in production. Agents respond, as with any government transfer, by adjusting consumption, debt and work effort. Private capital accumulation slows and the welfare effect dominates. The fungibility results maintain for parameterizations that reflect limited substitution in production and where the public capital externality is small. The analysis, which employs extensive numerical simulations, emphasizes the tradeoffs between long-run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welfare that maintain even when aid is fungible. The simulations highlight the complementarity between foreign aid and public expenditure, the tradeoff between welfare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that aid cannot replace the government??s own commitment to financing public expenditure.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a policy in which the government is required to maintain its expenditure commitment to public capital yields the highest level effects to capital accumulation, consumption and output.  相似文献   

18.
董江 《改革与战略》2010,26(6):36-38
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模式,公共财政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也不是完善的市场经济。从公共财政的功能来看,财政理应在缩小贫富差距方面发挥主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财政在这方面的实际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文章认为,合理界定财政支出范围,理顺财政分配顺序,调整财政支出的区域结构,减少行政经费支出,加大对社会保障、"三农"领域和分配的支持与调节,是缩小我国贫富差距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Following the present scale of fiscal imbalance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significant fiscal consolidation will be inevitable in the coming years. Fiscal discipline will require cuts in government expenditure, leading to trade‐offs between different components of government expenditure. In this article, we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onents of government expenditure and government size during the period 1970‐2007 for a sample of 25 developed countries to shed light on how fiscal discipline might influence public spending composition in the coming years. Using the Pooled Mean Group estimation we find that fiscal adjustments protect functions that have both a social and productive character, such as education and health spending. In addition, the most productive spending, that related to transport and communications, is also isolated from budgetary cuts. This result shows evidence of governments reacting to the voter's increasing realization that reducing productive expenditures harms long‐term economic growth by striking a balance between utility and economic‐growth‐enhancing expendi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