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十一五"期间我国水产品供给与需求预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多种方法对“十一五”期间我国水产品供给能力与消费需求进行预测,探寻其可能出现的供需缺口,并试图在此基础上提出保障“十一五”期间我国水产品供需均衡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全世界每年的水产品总量超过51亿吨,但每年因变质被丢弃的水产品至少有12%以上,另有36%的低值产品被用作动物饲料等,真正供给人类食用的仅为总量的50%左右。 ·我国水产品资源丰富,目前年产量达4000万吨。但水产品加工比例仅占总产量的30%左右,其中淡水产品加工比例不足5%。 ·产后渔业,是指水产品从收获后一直到消费者餐桌的整个过程,包括保鲜、运输、储藏、加工、销售和市场等方面。发展产后渔业,对支持和促进我省渔业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 为适应国际市场对水产品安全卫生、绿色消费的需求,荣成市把加快开发无公害渔业作为提升渔业素质、推动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积极在海水养殖、水产品加工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和不懈探索,通过  相似文献   

4.
为了推进我国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水产品市场有效供给,提高居民水产品消费需求,本文通过分析水产品消费现状,认为居民消费需求与充足供给之间存在巨大差距,总体消费水平不高。同时使用水产品价格、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老年抚养比的相关数据建立我国城镇居民水产品消费影响因素双对数模型,采用逐步回归法得出收入、价格和老龄化是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水产品消费的主要因素,消费量与收入因素呈正相关,与价格因素和老龄化因素呈负相关。据此给出提高水产品深加工比例、发展规模化高效水产养殖和调整不同消费终端的水产品供给结构等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水产品市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阐述了我国水产品消费的现状和问题,分析了水产品消费需求不足、市场疲软的客观原因和渔业经济运行中的偏差,提出了在中国经济大背景下采取切实措施推动企业经营与行业管理互动、开拓水产品市场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收入提升和健康饮食理念普及使得营养丰富的水产品备受青睐,而研究消费者消费行为变化有利于提升需求。通过选取在三座城市:北京、上海、西安,运用统计描述方法,分析2007年到2012年间的三城市的消费变化,可归纳为:(1)倾向于消费水产品的消费者比重增加;(2)消费者加大对水产品来源的关注;(3)加工水产品逐渐成为市场的宠儿;(4)消费者对新兴的消费渠道接受程度上升;(5)居民对有机水产品兴趣升温。论文认为加大科普宣传、发展生产科技以及加大安全监督将是提升需求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水产品是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冷链物流制约着水产品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水产品供需均衡和物流资源合理配置,有效推进水产品冷链物流行业快速发展,对水产品冷链物流需求进行预测尤为重要。[方法]选取影响水产品冷链物流需求的9个主要因素,运用RBF神经网络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GM(1,1)模型对2007—2016年我国水产品冷链物流需求分别进行模拟预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总体上我国居民对水产品的需求量逐年上升,2016年的需求量超过1 600万t,水产品冷链物流需求具有极大的市场空间;在水产品冷链物流需求预测中,RBF神经网络预测结果的残差平均值、相对误差平均值和误差均方根均比BP神经网络、MLR和GM(1,1)模型的预测误差小。[结论]RBF神经网络模型对水产品冷链物流需求的预测精度显著优于其他预测方法,表现出极强的处理非线性系统的能力,说明RBF神经网络模型是预测水产品冷链物流需求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水产品加工业是渔业三大支柱之一,在优化渔业结构、实现产业增值增效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论文基于时间序列数据,从全国和区域两个层面,对我国水产品加工业的规模、加工成品结构、加工企业经营状况、加工出口贸易的历史演变规律做深入剖析;借助于SPSS软件,对未来水产加工业的供需潜力进行预测,以期为我国水产品加工业制定合理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2013年以来,全国渔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春节长假水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水产品市场交易活跃、价格上升,全国渔业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据全国20个渔业主产省统计月报数据显示,1-4月全国水产品产量1625.15万吨,同比增长5.74%。  相似文献   

10.
我国沿海省份水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文章在对比中国沿海各省水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数据资料,从原料供给、劳动力数量、固定资产投资、人均消费、加工层次及国际环境等方面分析了中国沿海各省水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促进中国水产品加工业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包括:发展水产品养殖、政府引导、建立水产品深加工技术服务体系、多种形式筹措资金、推进深加工及积极应对国际市场挑战。  相似文献   

11.
水产品供应链风险分为市场供需风险、合作风险、供应链结构风险、质量风险和信息风险。本文通过对整个水产品供应网络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以降低供应风险从而最终达到整个水产品供应链优化为目标,利用两阶段优化模型论证了如何选择供应商和决策购买量,并以上海市某水产品批发市场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表明,两阶段优化模型在一定程度上为水产品供应链风险度量提供了新的方法,丰富和完善了水产品供应风险管理理论。  相似文献   

12.
论文利用日本财务省贸易统计提供的1990~2009年日本水产品贸易数据,在总结中国水产品对日本出口贸易特点的基础上,利用恒定市场模型,分析了中国对日本水产品出口贸易的变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需求效应和竞争力效应是影响中国水产品对日出口额变动的主要因素,近年来中国水产品对日本出口额急剧缩减主要是由于日本水产品进口市场需求萎缩和中国水产品竞争力下降造成的。在此基础上,根据实证分析结果,论文提出了扩大中国水产品对日本出口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水产品国际贸易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球范围内水产品供求总量与供求结构的不平衡导致世界水产品贸易的增长,这使得对水产品贸易问题研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从不同层次、不同视角对国内外学者的水产品国际贸易研究进行了评述,以期展示该领域的研究脉络和前沿。特别从水产品贸易增长及其因素分析、区域性水产品贸易问题、水产品国际竞争力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基于核心企业的水产品供应链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批发市场对信息链、资金链的阻断,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水产品流通体制下的水产品供应链是一条低效率的断裂链或局部短链。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培育核心企业,替代目前批发市场的核心地位。基于核心企业的水产品供应链管理,能以最小的成本为顾客提供最大的价值,并获得共赢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镇居民水产品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通过建立城镇居民水产品消费的双对数需求模型,考察了居民收入水平、水产品自身价格和相关商品价格对水产品需求量的影响.模型结果表明,影响城镇居民水产品消费的因素主要是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和水产品价格,且前者与水产品人均消费量呈正相关,后者与水产品人均消费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品牌战略是企业利用品牌推进产品销售的一种促销手段,也是企业追求长期利益,占领目标市场的有效手段。实施品牌战略,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对提升产业经济整体水平、合理配置资源、降低资源消耗、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具有重要作用。创立水产品品牌,能不断增强水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加快水产业产业化进程,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水产企业发展。本文主要从我国水产品品牌创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实施水产品品牌战略的必要性方面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影响水产品市场需求的因素有很多,产品因素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本文论述了水产品产品因素诸如种类、质量、价格、包装、服务等对水产品市场需求的影响,并提出了如何围绕水产品产品因素扩大水产品市场需求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论文利用FAO渔业统计数据及COMTRADE数据并经整理,分析了1996~2010年世界水产品贸易,结果表明:世界水产品的进口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而出口市场则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生鲜水产品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水产深加工品的贸易地位不断上升,而初加工品的地位不断下滑;世界水产品进口市场集中度在不断下降;日本在世界水产品进口中的比重在不断下降,欧盟则不断上升,中国在世界水产品出口市场中的地位在不断上升,但出口的增速则在下降。最后.提出促进中国水产品出口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还尚未建立水产品期货市场,水产企业及渔民缺乏从事期货交易的环境和经营机制。我国水产品市场具有建立期货市场的内在需求,同时也具备开展期货市场交易的条件。因此,为促进水产市场的稳定发展,健全水产市场体系,完善水产品价格机制,我国有必要培育和发展水产期货市场。本文还提出了完善水产品现货市场、培育期货市场套期保值交易主体、建立健全期货市场监督管理机制等进一步促进水产品期货市场发展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0.
Oversupply has led to a number of perplexities for the Australian wine industry in recent times. When disaggregated from the industry level, however, the problem can be better described as a range of attribute‐specific disequilibria. To date, the solutions to this problem have predominantly revolved around supply‐side policies of reducing output through crop thinning or vine pulling. By contras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emand side and argues that the disequilibria may be reduced by gaining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emand for Australian wine. A discrete choice model of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is used to estimate the demand for wine in Australia's second largest export market, the United States. Implications of the analysis are explo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