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当前就应该努力推行宪政。宪政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和重要特征。在中国发展宪政首先应该明确社会主义宪政的内涵,了解其价值追求,以此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才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发展宪政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一项迫切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文章从宪政、宪政文化与政治文明相互关系的角度,分析和论述了宪政文化是政治文明的思想文化基础,宪政文化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宪政与资本主义宪政是两种不同的宪政制度,二者存在着差距,也存在着契合。本文立足于对社会主义宪政和资本主义主义宪政的分析,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目前的热门话题。本文从宪政的角度对构建和谐社会对中国宪政带来的影响做出分析: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宪政的属性要求;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宪政理论变迁的回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味着国家权力运行方式的改变;构建和谐社会对我国宪法制度提出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宪政审查制度起源于美国,美国建立了普通法院宪政审查制度。而后来法国效仿美国不成,却另辟蹊径,建立了专门宪政审查机关。比较两国宪政审查制度可以得出以下启示:宪政审查是必要的;宪政审查与议会至上并不矛盾;一国宪政审查模式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传统。  相似文献   

6.
加强大学生宪政意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宪政素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对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院校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目前高校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单纯地对法治教育、法律基础课进行探讨,对大学生宪政意识培养工作的深入研究比较少。所以,做好对大学生宪政意识的培养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认为,前社会主义国家只有走完了宪政转轨才能称得上完成了经济转型,宪政转轨是经济体制转型的基础,一个国家没有发生宪政体制的变化,自然不能算是完成了经济转型。其国家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市场经济。这种以政治标准来衡量经济领域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的观点是荒唐可笑的。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早期宪政思想经历了共和主义、自由主义、民治主义到劳农专政的社会主义的激荡嬗变,集中体现了20世纪初期中国宪政思潮演变的轨迹。在其早期宪政思想中,融入了来自于西方各家流派的思想,并且在中国的历史环境下进行了充分的发挥,彰显了自己宪政思想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9.
运用六维度分析方法描述我国中部地区农村金融排斥的具体状况,认为金融排斥会导致城乡二元化加剧,农村地区金融发展受限,社会排斥加深,严重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种状况源于金融机构自身商业性要求以及中部农村地区地理区位分布不利、经营效益较差等。今后应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走有“农村特色”的信用体系建设,创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以缓解中部地区农村金融排斥状况。  相似文献   

10.
人民代表大会制既是一种民主体制,也是一种宪政体制。五十年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理论与实践中,人们对于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民主属性有比较充分的认识,但是对其宪政品格有待深入研究。建设法治国家,实行宪政,有必要纠正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的一些不恰当的观点和认识,依照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宪政的思路进一步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  相似文献   

11.
中国“有文本宪法而无实在宪政”,“有形式法制而无实质法治”,原因何在?中国历史上市民社会的缺失和现实中市民社会的不成熟是中国难以实现宪政与法治的根本症结。因此,中国建立宪政之途和走向法治之路就是培育和形成成熟的市民社会。为了加快中国市民社会的成熟,以为宪政与法治铺垫基石。我们应该进一步推进经济的市场化;进一步加强政治民主化和权力监督;进一步推动社会利益分散化和利益多元化;进一步推动思想意识和文化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2.
宪政与法治视野中的市民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市民社会的词源、特征和历史演变来看,市民社会和民主宪政与法治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市场社会培育了宪政文化,蕴育了法治精神,形成了社会权力,消解了国家压力。因此,宪政与法治的实现离不开市民社会的培育和成熟。  相似文献   

13.
法治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从防范政府权力滥用和行政腐败可能抵消一国经济发展的成果来看,建立法治政府也是可欲的。但是,这一诉求并没有说明什么样的法律制度更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事实上,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有根据自身情况确立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法制结构。因此,结合澳门法治的法律史与经济发展的经验,探讨说明法治高度(法治完善)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关系,就有了某种特殊的意义。表面上,发展经济成了国家的政治任务,国家亦确实能够以超常的方式推动经济繁荣。经验告诉我们,这样的财富积累过程具有自我毁灭的倾向。只有建立有限政府、抑制其参与、控制和管理经济性活动的范围与强度,市场体制和宪政体制才能同时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历史上,人权首先是一个政治概念。在逻辑上,政治人权是其他人权的核心和基础。中国的法治建设,在观念上要加强和突出政治人权的宣传教育,破除一切不利于现代政治人权建设的观念;在制度上要以宪法适用为目标,加强政治人权的宪法保障;在人大制度建设中,要加大政治人权内涵,并以政治人权为中心,完善以政治协商为特点的中国社舍主义宪政,以宪政建设推动政治人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经济文化、社会等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的主要环节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和普法教育;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16.
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治财政,本质上属于民意财政、民主财政和民生财政,具有防范、控制和化解公共危机的应急功能。但是,我国不仅缺乏统一的公共财政立法,更缺乏公共财政应急机制的专门立法。为此,要树立民生至上、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公共财政应急观念,加强公共财政基本法律框架建设;通过修改《预算法》和《突发事件应对法》,细化各级各类公共权力主体的财政应急权责,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共财政应急立法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为了贯彻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要认识和处理好“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把两者结合起来 ,一方面把法治目标内化为道德自觉 ,另一方面通过法律的外在手段来推行德治。要认识和处理好思想建设与道德建设的关系 ,以思想建设为基础 ,坚持道德建设的正确方向 ,同时防止以思想建设代替道德建设 ,努力掌握道德建设自身的规律。要认识和处理好党德、政德和民德的关系 ,以党德为根本 ,以政德为关键 ,以民德为基础 ,辩证地推进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8.
税收法定原则的若干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税收法定原则的考察可知,作为现代税法的最高原则,税收法定原则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实质内容。在税收法治建设远远落后于税收实践的我国,对税收法定原则进行探讨,进而在宪政建设的进程中确立并贯彻税收法定原则,无疑是我国税收法治建设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各级政府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公务员是组成政府行政机构的主体,公务员的行为代表着政府的形象,公务员的行政能力决定着政府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用和谐社会的新理念武装公务员,提高公务员的行政能力,应成为公务员培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针对宪政国家的理想目标,阐述了宪政和人权的基本含义,分析了宪政与人权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以我国宪法为例,同时通过对各国不同国情的分析,论述了宪政对人权的保障,是通过对人权的政治、社会、经济、思想文化以及少数人和弱势群体的保护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