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目标:考察中国经济双循环的比较优势。研究方法:构建基于贸易增加值口径的比较优势指数并结合核密度估计和马尔可夫链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第一,尽管中国省际调出的比较优势呈上升趋势,且在2017年首次突破了1,但中国经济内循环的比较优势仍然不强。第二,尽管中国出口的比较优势呈上升趋势,但始终未突破1,这说明中国经济在外循环中并不具有比较优势。第三,中国各省份在内循环中的比较优势,强于在外循环中的比较优势;中国各部门在内循环与外循环中的比较优势则基本持平。研究创新:首次构建了增加值口径的省际调出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将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研究价值: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近期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论证得到,正是因为我国针对当前形势及时采取宏观调控手段和政策措施,从而保证了我国的宏观经济仍然保持稳定快速增长。 社会总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其中投资和消费作为国内需求,出口作为国外需求,都以一定的比重直接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本文通过对这些经济变量的定量化分析,给出投资、消费、出口对GDP影响的定量刻画,即定量地刻画出三种经济指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根据收集到的有关经济指标数据(年度数据),对改革开放以来(1978-1997)的三种经济指标:…  相似文献   

3.
借助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从国民经济投入产出系统的角度分析1987~2007年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行业工资增长的差异及其原因。研究表明,1987~2007年我国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的行业人均工资增长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究其原因,在不同阶段国内消费、投资、出口、技术进步等因素对行业工资的不同拉动效应,是导致近年来中国行业间工资增长差异迅速扩大的重要原因。行业层面的结果分解表明,1997年以后驱动我国各行业人均工资增长的动力来源发生了根本变化,出口对我国第二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行业工资增长的贡献显著上升,而国内消费和国内投资对第一、三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及垄断性行业工资增长的贡献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4.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原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引言 消费、投资和出口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三者相比,消费应是最终需求,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出口和投资的快速增长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2007年我国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到37.5%,固定资产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更是达到55.6%。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标:研究2011~2014年中国出口增速下降的驱动因素。研究方法:从增加值贸易视角运用分层式结构分解法(HSDA)。研究发现:中国出口增速下降既有周期性因素,也有结构性因素;其中,国外需求下降是决定性因素,贡献度为859%,受需求水平下降和需求结构变化共同影响;生产分工变化是重要影响因素,贡献度为136%,主要受前向产业关联变化和国内生产分工调整影响;增加值系数变化影响较小,仅为05%。研究创新:基于GMRIO模型将多种因素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定量分析各因素对中国出口增速下降的影响。研究价值: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外贸维持出口平稳增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国增加值出口贸易的就业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借助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测算了中国1995~2009年22个行业的增加值出口及其就业效应,并利用结构分解法(SDA)分析了中国增加值出口贸易的就业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总体而言,2000~2009年增加值出口对各行业总就业的边际拉动量均趋于下降,但对大部分行业总就业的拉动量趋于增加。从分技能来看,增加值出口对低技能劳动力就业增长的贡献最大,中等技能劳动力次之,高技能劳动力最小。尽管增加值出口对中国高技能劳动力就业的拉动作用相对较弱,但其呈现强劲的上升态势。进一步考察增加值出口贸易的就业效应的影响因素发现,最终品和中间品出口规模扩张是增加值出口的就业拉动量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而劳动投入产出系数变动是抑制增加值出口的就业拉动量增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我国建设用地和能源消费的相关关系,文章利用LMDI分解模型将能源消费影响因素分解为能源强度、经济发展、人口密度与建设用地四个方面,并计算各影响因素对能源消费增长的贡献值。从中发现,经济增长仍是我国能源消费增长的最大影响因素,建设用地面积也对能源消费有很强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标:量化分析中国省域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的产业关联效应。研究方法:通过界定、分离与合并2007年、2012年和2017年中国30个省份投入产出表各部门数字化和非数字化部分,编制中国数字产业投入产出表,运用投出产出分析方法对中国省域数字经济产业关联效应进行测算和分析。研究发现:东部地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部门对国民经济均有显著的拉动和推动作用,中部地区产业数字化部门是国民经济的龙头产业,而西部地区数字产业化部门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小;大多数省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部门影响力系数及感应度系数的时间趋势均呈交叉关系。中国数字产业属于“投资依赖型”产业;数字经济受出口需求影响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消费对数字产业化部门的诱发效应及依赖程度整体上大于产业数字化部门,但产业数字化部门受消费的影响程度在不断上升。数字经济发展对大部分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有显著的就业拉动效应,对东部和中部地区制造业税收贡献效应最为显著,产业数字化对各产业的就业拉动效应和税收贡献效应大于数字产业化。研究创新: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分类为基础,构建省域数字经济发展的投入产出分析框架;系统、客观...  相似文献   

9.
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需求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外贸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否显著这一问题和相关悖论,本文澄清了造成这一悖论的根本原因是传统测算方法在考虑消费、投资和出口对GDP的贡献时混淆了进口在GDP总量核算和贡献率分解核算中的不同作用,违背了贡献率核算中的进口项目在消费、投资和出口中的匹配分解原则,从而大大低估了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贡献,由此所得到的结论及相关的政策分析和建议也就值得商榷。本文的结论与众多的研究结论相反,认为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价值工程》2017,(24):249-252
随着近年来进口的大幅增长,进口对经济拉动作用日益明显,我们研究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不仅要考察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要考虑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以中国进口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作为研究选题,研究进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本文在从需求角度出发,贸易对消费、投资和出口的实证研究说明尽管进口贸易是国民收入的一个负向因子,但是从系统角度来看,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有较强的正相关作用。最后,在综合上述分析基础上,对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进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选取2007年6月30日之前到期的18只权证为研究对象,以权证所对应的正股价格日收益率、交易量日增长率、日超常收益率比和日超常交易量比等为考察指标,对我国权证的上市日效应和到期日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在5%显著性水平上,以一天为时间间隔,我国权证的上市日效应和到期日效应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系统分析、功能分析等基础上提出效用分析法,又在价值工程基础上引出效率工程的基本概念,并以效用分析为核心阐述了效率工程的运用程序和方法.效率工程的突出优点是能方便分析宏观问题,该理论可认为是价值工程基础理论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3.
知识溢出、产业聚集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的发展和动态演进与知识溢出密不可分。不同的知识溢出方式对产业聚集以及区域经济发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知识溢出对产业聚集的影响方式,进一步探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面板数据分析表明,在中国,区域产业发展效应不是通过专业化和多样化效应,而是通过波特效应即竞争效应体现出来。竞争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产业向发达地区的转移,从而加剧了区域经济的差距。为此,应进一步明确区域间产业分工的布局,改善知识溢出的渠道和方式,提升企业知识水平和吸收能力来改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数据,从地区单个银行的成本效率出发,构建了一个反映地区银行体系信贷配置效率的指标,然后将其纳入增长方程式进行回归,从而分析了地区银行体系效率与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假定银行体系的效率能在较大程度上刻画银行系统在甄别借款人、促进资本的最优配置方面的作用,因而本文的研究实际上检验了我国银行体系优化信贷配置能力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后的结论是,我国的银行体系在经济增长中不仅具有资本积累效应,而且具有信贷配置效应。  相似文献   

15.
跨国公司的群居机制与落后地区的引资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所有的区位都有某种生产活动,但只有部分区位能吸引FDI,FDI比其他生产方式在空间上更“扎堆”,形成地区性集聚是绝大多数外资企业的归宿。本文通过建立一个由跨国公司和东道国企业所构成的寡头垄断的产量竞争模型,分析了跨国公司向东道国的FDI投资具有群居特征的机制,并对落后地区吸引外资的政策力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通过考察1996~2008年我国ICT行业内的外资企业的溢出效应,证实了FDI对我国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有促进作用,FDI和自主技术创新都促进了内资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且FDI对内资企业效率的促进作用有一部分是通过促进内资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标:研究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域间需求侧综合、分需求类型及部门的产出、增加值和劳动报酬溢出-反馈效应,供给侧综合及分部门的产出、消费、资本形成、出口和总需求溢出-反馈效应。研究方法:基于三大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建立供需双向溢出-反馈效应指标,编制相应投入产出表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各地区各类溢出和反馈效应在2002~2010年总体上升,但仍须提高。东部各类溢出乘数明显小于中部和西部。同一区域不同效应的主导部门往往差异很大。不同区域的同类需求侧主导部门通常明显不同,但同类供给侧主导部门却很相似。研究创新:测算和比较需求侧和供给侧多种区域间溢出-反馈效应。研究价值:深化同类研究并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我国能源生产率的地区划分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3  
能源生产率状况以其对能源消费量的重要影响而引起了国内外理论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整理了我国各个省区1995~2003年的数据,并以此为基础来研究这些省区能源生产率的分类情况及差别原因。通过聚类分析,本文将各省划分为能源高效区、中效区和低效区三类,并利用面板数据计量分析了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投资情况以及能源价格等因素对能源生产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测量城镇化效应的三个指标,其中,"非农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重"是最直接的反映城镇化实质的指标,比"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非农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更能反映人们生活的变化,更能体现"城镇化"的实质.然后,通过对前人相关模型的修正,建立了适宜我国城镇化特点的几个子模型,以苏北17个县市为样本,对"乡镇撤并"这一政策的城镇化效应分组进行了具体测算,得出了简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效用量和效用等级这两个最基本的经济学概念出发,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的公理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初级的商品交换模型。该模型描述了不同的商品所有者在劳动价值等价交换和满足对商品效用量的需求的前提下,以实现效用等级最大为交换动机引起的商品交换的基本数量关系,并得出了满足相应条件的商品交换和效用等级最大值存在性等若干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